1944年,中华大地上,日军闹腾出了个“一号作战”。这事儿得从头说起。1943年的时候,咱们蒋大大还在开罗和罗斯福、丘吉尔三缺一打麻将,摇摇晃晃签了个《开罗宣言》,那会儿西方哥们儿还算是给面子,认真看待中国抗战的拼劲儿。

来到1944年,情况一变就不可收拾了。日军像炸了锅似的,发动“一号作战”,直接把国军从河南、湖北、湖南一路赶到了广西,好不容易守住的地盘、机场通通丢了,就像溜滑梯一样一路下滑。这局面,让美帝对国民政府大失所望,开始偏心眼儿瞅着八路军,关系好得不得了。

到了1945年二月,三个大佬美英苏聚一块,不管不顾地把中国的利益一刀两断。对于蒋大大来说,这事儿可真够呛,就像吃了只苍蝇似的,恶心得很。

但说回来,如果咱们让那帮老兄们中国远征军来打豫湘桂这场仗,情况会怎么样呢?按照他们过去在缅甸打日军的表现,这帮人是有两下子的,不是吹的。如果他们能主导这场战役,说不定能把这败局给翻个个儿。毕竟,在合适的时候放个正确的人上场,往往能打出不一样的火花。

所以,要我说,这事儿有没有可能性?有!

01

咱们来聊聊为啥说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役有可能翻盘。要说这事,咱得先理理蒋介石的准备不准备充分。

蒋大佬那时候在衡山养病,悠哉悠哉的,估计也没想到日军会来这么一出。日本人准备“一号作战”时,蒋介石只是召开了个形式上的南岳军事会议,谈谈风月,喝喝茶,真正的战备状态基本是个空。从国民党的角度来看,豫湘桂这片儿并不是主战场,毕竟他们把重心都放在了别的地方。

再来看看武汉会战,虽然结果也是败退,但那会儿国军起码是摆出了一副要打的架势,物资人手都准备得还算足。对比之下,豫湘桂战役简直就是赶集,准备不足,情报杂乱,连个像样的战前部署都没有。

更别说,那时的日军战斗力其实已经不如1938年那会儿了,毕竟也磨了几年,消耗不小。从这层面上讲,如果国民党那时能把握住机会,好好准备一番,或许真能把日军给整回去。
咱们再来说说,国民政府在武汉会战时怎么搞的这场大戏。

首先,国民政府玩媒体操作也不是盖的,弄了个“保卫大武汉”的大标语,搞得全国上下一片火热。通过抗战献金和捐款,各路报纸、电台天天吆喝,把这事儿吹上天,让老百姓都觉得武汉是家门口的事儿,谁也不能掉链子。

第二,蒋介石这次是真的下了血本,不像豫湘桂那会儿养病去了。他亲自盯着这事儿,军事委员会也不是摆设,动用了两大战区四大兵团,凑了近百万大军。这阵势摆出来,就是要跟日军死磕到底。而且,战斗还没开始,徐州会战时他们就已经在备战了,陈诚还特地写文章吹风,说这武汉会战关系到抗战的大局。

第三,国军还跟苏联的飞行队搞了密切配合,上空打来打去,最后竟然还抢到了一把制空权。苏联志愿航空队还不远万里去炸台湾,日军的飞机被炸得哭爹喊娘的。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国军在长江南北铺了个天罗地网,硬是在万家岭大捷和富金山阻击战中给日军来了个大闷棍。

02

让我们看看如果豫湘桂战役的国军能像武汉会战那样准备充分,局面能不能大不一样。

先说军事,武汉会战的时候,蒋介石可是亲自上阵,动用了百万大军,舆论上也是大张旗鼓的造势。而到了豫湘桂战役,蒋介石正好在衡山养病,整个国军的状态像是被摁在地上摩擦,战前的准备和部署远不及武汉会战时期。

当年豫湘桂战役一溃千里,是国军不争气?还是策略打法有问题?

然而,除了军事准备不足,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国民政府自身的问题——民心丧失和腐败。拿汤恩伯在河南的行径来说,简直是祸害。他那一套横征暴敛,把河南搞得人心惶惶,连自己人都要围堵他的军队。这情况,用抗日的办法对付自家人,你说,这能有好结果吗?

再说那时候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那边打得风生水起。他们不仅战斗力强,而且和当地百姓的关系处理得也不错。如果让这帮在外面历练过的硬汉子回来主导豫湘桂战役,情况肯定不同。至少,他们不会像汤恩伯那样,自己的人都打发不好,怎么打敌人?

汤恩伯和薛岳的领导下,豫湘桂战役那是自乱阵脚。要是换成那些在缅甸受过磨的兵团,起码能在战略战术上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慌慌张张、败退连连。至于国民政府,那时候如果能稍微反思一下,看看自己哪儿做错了,也许1949年的结果能有所不同。总之,这场战役如果准备得像武汉那样,至少不会败得那么惨,至少还能有点儿打的样子。

03

首先得说,这中国远征军,确实算得上是抗战时期咱们那仗打得相对现代化的队伍。想当年,这些兄弟们驻在印度的部队,装备了不下五个师,武器配置基本都能跟美军的轻型步兵师比肩。还不止呢,他们手下的七个战车营,都是美式货,M3斯图亚特坦克、M4坦克随便开。说到供给,美国人包圆了,从头到尾都是美国标准。

再说说滇西远征军,那边不差,十六个师级单位,也是一样的美式装备。虽说火力可能没驻印那边猛,但你看腾冲、松山、龙陵那几仗,滇西的兄弟们明显比国内那些国民党部队强多了。

至于指挥嘛,中国远征军的领导不是那种末期的摆设。这帮人,可都是当时能打的、敢打的帅哥。特别是滇西远征军的司令卫立煌将军,这位可是国军里头数得上的正经人。当年和阎锡山一块儿掌管第二战区,顶着蒋介石的压力,还给八路军发军饷、弹药。这位将军不仅工作到位,人品也硬,甚至亲自跑到延安,对八路军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总的来说,中国远征军不仅装备好,人也精,是那种真正的硬骨头部队。

你看这卫立煌,人家真的有两把刷子。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那种能公平对待各路军队的做法,跟蒋介石那帮人比,简直是判若两人。事情是这样的,卫立煌掌管滇西远征军的时候,发现原属东北军的第53军火炮数量没中央军的第54军来得多。这事儿让他很是不痛快,于是严厉地给第20集团军的霍葵彰司令官开了小灶,硬是为第53军争取了应有的待遇。

这一手段,不光让第53军受益,也显示了卫立煌的大将风度,真正做到了公正无私。有了这样的司令,远征军的士气可谓是高涨,大家都信服他,也更加努力地在战场上拼杀。难怪在他的带领下,滇西远征军能连连在松山、腾冲、龙陵等战役中取得胜利。这种战术眼光和心胸,放哪儿都是一流的。

04

说到宋希濂这个人,他确实是国军中的一股清流。别看他是黄埔一期出身的中央军高层,这哥们儿和那些只会坐办公室的汤恩伯类的将领可不是一路货色。宋希濂参与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大大小小的抗日战役,这一路下来,打日本人的经验可谓是丰富。

提到腾冲的那场战役,日本人眼巴巴想抢惠通桥,宋希濂及时指挥他的36师在怒江东岸布下重兵,这一手直接让日军的小算盘落了空。再说他的防御战术,那更是玩得六六的。比如在富金山战役,宋希濂领导36师和88师守住阵地,干掉了日军第13师团和其他部队超过6000人。这一役,对武汉的防守贡献极大。

转头看看驻印军的孙立人和廖耀湘这俩哥们,他们的故事也不输给小说。孙立人被写得神乎其神,但放眼看他的指挥水平,那绝对是实打实的高手,至少仁安羌战役就是个活例子。至于廖耀湘,在昆仑关一战中大败日军,缅甸战场上,他还细心研究战术,写了《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战法》、《城镇村落战斗》等书,这可是把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的兵们。

05

在豫湘桂战役中,中美联军在空中的表现,可以说是把日本人打得找不着北。从1944年5月到6月,中美飞机数量从500架一跃到600架,而日本的第5航空军飞机数量却纹丝不动,这直接把空中力量对比从2比1推到了3比1,到了8月,更是达到了4比1的悬殊。中美空军的持续空袭,让日军第11军吃足了苦头。

现在要是把这种空中支援用在那种只会摆样子的汤恩伯身上,那不是典型的浪费粮草么?但如果是支持像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这种真正能打的精锐部队,那效果就完全不同了。这种空中支援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能极大提升他们的战斗效果。

至于军民关系,要是国军把远征军的指挥体系带回国内,让卫立煌、孙立人和廖耀湘这些真正会打仗的将领统一指挥,同时还能让美国人继续负责后勤,那军民关系肯定不会像汤恩伯那时候那样糟糕。在滇西会战期间,宋希濂和卫立煌就通过大量动员云南民众、组织游击队来抗击日军,这已经显示了他们在处理军民关系上的高明。

所以,如果中国远征军参加豫湘桂战役,他们很可能会取得胜利。不仅因为他们战斗力强,还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包括空中优势和民间力量。这种综合运用战略资源的能力,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