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甲骨文”壶”为象形字,其字形从甲骨文到小篆、繁体字均保留壶的直观形态。
青铜壶器型随时代演变,西周中期环带纹壶造型庄重,纹饰简洁,是盛酒器的典范。
壶与盉功能有别,早期壶无嘴,后衍生带嘴器型,如盉用于调和酒水,而壶多用于盛放酒。
【壶,甲骨文字典】
今天我们学习《甲骨文字典》的第1167页的字,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非常的直接明显,一目了然、显而易见,就像是一个壶形。后来,就算他小篆的写法,跟现实中的壶形也是极其接近的。
这小篆的写法可以说和甲骨文写法是如出一辙,看看是不是一模一样。后来,再变就变成这个字了。那繁体字的写法,跟小篆也是特别特别像。你看繁体字的写法也是跟小篆的写法是紧随其后,能看出来吧?很显然,这就是壶的意思。这是个象形字,叫整体象形,就像壶。
【壶,演变】
但实际上,根据咱们历史上,尤其是从西周开始的这青铜器,它的使用的器形跟它的历史,是不一样的。我的意思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算是在西周的早期末期,以及和殷商时期他们所用的这些,这些食器,以及礼器的外观和器型都有不同,非常大的不同,一个是它的器型的不同,一个是它的功用,都有明显的差别。
【西周重器的壶形】

西周中期环带纹壶:宝鸡周原的青铜瑰宝 。在宝鸡周原博物院,藏有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壶,它出土于1981年的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这件壶以其长颈鼓腹、有盖的设计而显得格外庄重。盖顶装饰着团鸟纹,象首衔环双耳,展现出一种神秘而优雅的美感。壶的盖握和器口沿下饰有环带纹,腹部则交错着由三角云雷纹组成的宽带纹,而矮圈足上则饰有斜角窃曲纹。整体造型大方庄重,纹饰简洁舒朗,堪称西周中期青铜壶的典范。青铜壶自商代中期出现以来,一直是重要的盛酒器,流行至汉代。这件环带纹壶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西周时期社会生活的生动见证。
因为器型不同,功用不同,后来,很显而易见的,顺理成章的就是它的名称也不同。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壶到底是什么时期的呢?按照青铜器的这个规则,使用的历史原来的时候叫做尊,后来的时候尊之后才出来的壶。
【殷商食器的壶形,和讲甲骨文写法机器接近】
就是说这个原来的器型和后来的器型,从形状、外形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这个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这个壶,它后来,它有的一种特殊的装置叫做嘴,壶嘴。原来的时候,很少有嘴,也有壶嘴的壶,但是不叫壶,有一种叫什么呢?这个青铜器叫盉,盉是有嘴的。
【青铜盉,古代的一种调和之器】
这个盉后来根据文字演变的时候都用这个字和来替代了,后头都用的这个字。也就是说之前的时候,除了这个盉之外,还有这个龢,当然也有这个和,后来这三个和在演变也好,简化也好,最后都以这个和代替它俩了,都用这个和来表示所有的和这个字了。
【盉,古代的一种味道调和器】
这个青铜器的器型,从最开始没有嘴,到后来有嘴。还有两耳,根据这个青铜器的它一些,而且有盖。咱们一个一个的说,第一,要有盖;第二,它两侧有两耳。第三,是圈足。也就是说它应该是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如果有方形的,就把它叫做方壶。
一般情况下都是圆的。这个是青铜器当中的一些,这个根据它的器型,有这些特点,有这些外形的特点。大家要记住,关键是有这两耳,而且是圆形。这个壶,应该是古代的一种跟喝酒的器具有关的一种,一种器型,跟喝酒应该也有关系,比如说咱们经常会说什么呀?
【单五父壶,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打一壶酒去,用的就是这壶。当然,后来我们把那个暖水瓶也叫做壶。那军用水壶也叫做壶,就是今天,现实生活当中,凡是叫壶的,一般都是盛这个日用的,非常贴近生活的,盛酒的呀,盛水的呀,这些器型这些功用,它主要是盛的是盛酒盛水的。
在历史上,有一种壶,它有一个特殊的功用。
【投壶游戏】
至于投壶活动的来源,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认为:“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或庭之修广不足以张侯置鹄,宾客之众不足以备官比耦,则用是礼也。”宋朝古礼学家应镛认为“壶,饮器也。其始必于燕饮之间,谋以乐宾,或病于不能射也,举席间之器以寓射节焉。制礼者因为之节文,此投壶之所由兴也”。明人汪褆认为:“投壶,射礼之细也。燕而射,乐宾也。庭除之间,或不能弧矢之张也,故易之以投壶,是故投壶,射类也。”(汪褆:《投壶仪节》,《观自得斋丛书别集》本)可见,投壶活动是由射礼发展而来的“细”事,特别是与射礼中的燕射有直接关系。
投壶应该和最初的射礼有关系。
文字整理: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