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波北京春拍中,古天一拍卖是大象个人十分喜欢的一家,把关严格,选件独到,资源雄厚,在古天一,你能够上手到许多民间藏品中绝难见到的珍品。

大象探访古天一拍卖

多年来,古天一的古玉、佛像都是业界顶流,而古天一的瓷器和铜杂也极具特色,一直以来,古天一拍卖都是以把关严苛在业界著称,所以一件拍品如果早年出自于古天一拍卖,加分程度不亚于出自于早年国际一线大拍行!大象在预展开始之前就提前探访了古天一拍卖的库房,每一件都能够从容细致上手欣赏的感觉实在太好了,可谓一眼千年,孤品级的珍品尽在手中。


清玩聚珍——玉器专场

Lot 1027

明代 青白玉珠串项饰

62粒

RMB:600,000-800,000

台湾鸿禧美术馆旧藏

出版:《珠珠串串》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 P16

当下十分火爆的品种,此项链集玉勒子、玉璜而成,数量众多,琳琅满目。主饰为一件玉璜,风格古朴,周身满布灰褐色。此玉璜形制特殊,光素无纹,两端翘起并打孔,中间呈“一”字形,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玉勒子以长管勒为主,辅以鼓形勒,并以圆珠分隔。整器素雅简洁,尤其主饰玉璜,是独特经典之形,而要集齐这样完美的一串,需要颇费机缘,而整串还有著名的鸿禧美术馆的权威出版,更是增色不少。

出版物


Lot 1045

元代 白玉龙钮大方押

H5cm;5.5×6.5cm

RMB:800,000-1,200,000

镂雕螭龙钮,螭龙趴伏于印体上,呈蹲伏状,雕工古朴,具有元代风格。印面浮雕押花纹饰,为典型的金元玉押。各大馆藏可见同类器物,大多为铜质,一般为官印。此印为玉质,选材上乘,可见级别之高。

押是一种符号,签画于文书,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押印主要流行于宋金元时期,为各个阶层人士所普遍采用。元代陶宗仪《缀耕录》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据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较用象牙、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印文经查为古梵文“嗡”字。“嗡”字在佛教中象征着皈依与致敬,或代表能消除天界生死苦之意。此件玉押尺寸硕大,玉种精良,上又有伏龙钮,应为元代帝王笃信喇嘛教时所赐予皇家藏传寺庙中大喇嘛或活佛所用。

参考:元代 龙钮玉押 古天一2023秋拍

参考:故宫博物院藏品

与此件同类玉押曾见于古天一拍出的一方元代龙钮玉押,亦为底刻梵文,可供参考。


Lot1056

清乾隆 乾隆御用古玉蟠虺纹扳指

H2.5cm;D3cm

RMB:450,000-550,000

①Maryand George Bloch Collection

②香港苏富比2005

此古玉扳指为乾隆皇帝改制后御用,可见级别之高!扳指局部呈黑褐色,口沿雕饰一圈绳纹,周身剔地浮雕蟠虺纹。纹排列密实,颗粒饱满,循环往复。

扳指共有两处圆形开光刻字,刻字位于绳索纹圆圈内,分别为“☰”和“隆”字。“☰”为八卦中的乾卦,与“隆”组合,即为“乾隆”,可知为乾隆皇帝本人御用之物。

清 郎世宁《乾隆皇帝戎装像》故宫博物院藏

高宗喜狩猎、擅弓射,不亚于清朝诸君。高宗好韘,乾隆年间所制扳指甚众。除命制扳指,并屡题诗咏之,相关御制诗逾五十之多。高宗认为,弓箭乃基本武备,于满族极为重要,不可或缺,扳指遂成保守此传统之标记。古玉扳指以前朝蟠虺纹勒子改制而成,乾隆皇帝喜好收藏古玉,并常题诗镂刻于其收藏古玉之上,又常参与对其收藏古玉改制给予意见。

参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此件玉扳指应为乾隆皇帝命玉工将前朝玉勒中心阔大穿孔改制成扳指以供佩戴赏玩。在改制后,保留了前朝勒子外饰的蟠虺纹,又加刻了乾隆皇帝御用的徽章“☰”和“隆”。在台北故宫有两件扳指编号故玉002639N000000000、故玉002648N000000000,是按照本拍品纹样清代乾隆时期制作,可作比对。


Lot1069

明代 白玉镂空雕双龙纹璜

L11.8cm

RMB:2,200,000-2,800,000

①金华堂旧藏,1998年前购入

②云中居递藏

③古雅阁递藏

此玉璜以优质和田白玉籽料雕琢而成,质地细密白润,局部有灰白色,抛磨精良而呈现玻璃光泽。雕琢工艺更是精绝,采用了大面积透雕手法,汇集阴刻、浅浮雕等技艺。玉璜整器大致呈圆弧状,两端雕作龙首状,特别之处是龙首有长角,且呈分叉状。玉璜顶部带有云气形穿系,下方透雕简体凤鸟纹,或似双舞人,线条自然流畅。整体纹饰呈对称布局,刻画极为细致。

此玉璜用料厚实,工艺精湛,无论选材、做工都优于同时代同类作品,且纹饰为龙纹,可见级别之高。


Lot1081

明代 白玉璇玑

D12.3cm

RMB:1,200,000-1,500,000

上海博物馆退赔

白玉璇玑,局部有红色。整器呈现出一种灵动之感,诚为同类玉器中之上乘之作。这种外缘有三节牙状突起、突起部分或有或无扉牙状小齿饰的特殊玉环,在清末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中就有辑录,并被考证为天文用具,定名为“璇玑”。

此玉璇玑制作规整,全素无纹,简洁大气,品相完美。整器温润可人,凝练老熟。状似凝脂,实已脱胎,应可视为明清时期已有留存传世至今。其所带旧签和编号,也可见其近百年来的传承。


Lot1111

明代 白玉饕餮纹錾

L16.5cm

RMB:550,000-650,000

1980年代香港九如园旧藏

又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器物!白玉錾,形制少见,属古玉中的稀缺品种。錾,即凿石头或刻金银的小凿子(錾子)或小刀(錾刀)。中国遥古之民族,游牧水涯漠野间,聚族而成部落。部落中有酋长,欲统领部众,敲石成尖锐如錾之利器,持之威临全族,操杀生之权。玉自古代即被认为天地之精华,玉制之利器渐渐演变成后代君王所用之各种圭斧。古代石斧亦有细长如錾,如现代錾子一样使用,也有具铜柄的。

此錾玉质细腻,器型简约古拙,应为古代素器加琢纹饰,柄端满雕饕餮纹,重重叠叠,精工绝伦。正方面、侧面及錾顶之雕刻皆连贯,具有连续性凸雕风格。整器经藏家长时间摩挲把玩,色泽已泛金黄,温润绝美,是一件极为少见的古代玉件,适合宝藏。


Lot1174

明代 青白玉勾连云纹杯

H10cm;D5.2cm

RMB:450,000-550,000

青白玉质地,局部有灰白色及褐色,玉质莹润,具玻璃光。周身满雕纹饰,共分为三节,口沿及底部雕饰饕餮纹,中部共有两组勾连云纹,中间以卷云纹隔开。玉杯掏膛匀净,整体打磨细致。

此玉杯选料上乘,设计新颖,纹饰精美,属帝王级别玉器。此杯造型类似前朝经典玉器品种——“卮”。北京故宫珍藏一件玉卮,珍贵无比。卮,是一种酒器,在特定时期极为流行。明代玉匠陆子刚的青玉酒卮酷似前朝玉卮,当是仿古之器。

明 玉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缘起——藏传佛教艺术

藏传佛教艺术专场一直以来都是古天一的标杆,不夸张的说,古天一的佛教艺术专拍引领了行业的审美,本次“缘起”专场有早期尼泊尔的大名品;有承载重要历史意义的唐卡;有一组同一藏家珍藏的清代宫廷造像精品;也有当下最为火爆的却英多吉风格造像,还是无底价起拍。

Lot4083         

9世纪   铜说法弥勒佛坐像         

H30cm      

RMB:2,800,000-6,800,000       

著录:Pratapaditya Pal: Himalayas: An Aesthetic Adventure,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03, p.27.

尼泊尔人很早就掌握了精湛的铜像铸造技术,其工艺举世闻名。尤为难得的是,在印度佛教逐渐式微的历史进程中,尼泊尔始终坚守着绵延不绝的佛教传统,成为在印度之后西藏艺术对外汲取灵感的重要源泉。


公元4至9世纪的理查维王朝(古称离车毗,Licchavi),是尼泊尔造像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造像以红铜铸造,明显可见印度笈多时代马土腊与萨尔纳特式佛像之遗风。‌9世纪至1200年前后,被称为尼泊尔历史上的过渡期。尽管这段历史与印度帕拉王朝时间重叠,但尼泊尔造像并未被完全同化,而是延续着理查维王朝时期形成的优雅柔美的基调。

这件佛像是尼泊尔理查维晚期至过渡期的一件杰作。他以精妙的工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宗教意蕴。回溯这一时期的佛像艺术,并不追求以庞大的体量来展现威严,而是凭借优美温婉、和谐自然的造型与审美独树一帜。这尊佛像正是该时期艺术风格的生动体现。垂足倚坐的佛像,在印度的笈多时代较为常见,从广袤的中亚地区到我国内陆,倚坐的弥勒像一度广泛流行,并且在藏传佛教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例如敦煌大体量的南大佛和北大佛,四川乐山大佛,均为坐姿的弥勒佛像。而在藏传佛教的造像体系中,倚坐的弥勒大多以菩萨相示人。当然由于制作年代久远,缺乏了与弥勒相关的水瓶、宝塔等标识,它也有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可能性。

图1

在尼泊尔佛像的发展历程中,从理查维晚期到过渡期,垂足坐姿的佛像,以及宽 U 形衣纹的袈裟样式,是颇为典型且常见的造型。布达拉宫藏有一尊尼泊尔8世纪前后的佛像(图1),这种衣纹样式继承了来自印度马土腊的造像传统,却显得更为疏朗。佛像的手部塑造细腻,柔软有力,指间同样刻画了蹼的细节,可做比对。

图2

藏于布达拉宫的一件佛坐像(图2),同样制作于9世纪左右的理查维王朝晚期,展现出尼泊尔风格当中厚重、天真、写实与温和的特点。

图3

另一件与本佛像类似的作品见于大英博物馆(图3)。仔细比对二者,大英博物馆中这尊佛像的袈裟样式,手部的姿态动作,甚至双足放置在地面时微微向外倾斜的细节,都与本像高度一致。不同的是,大英博物馆的这件佛像在红铜质地的基础上进行了鎏金。对比前文所述几件作品,这尊佛造像工艺精巧,造型优美,风格自然写实,是理查维晚期至过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佛造像作品。

著录:Pratapaditya Pal: Himalayas: An Aesthetic Adventure,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03, p.27.


Lot4050         

18-19世纪    八世达擦济咙活佛唐卡         

67×43cm        

RMB:100,000-300,000              

本幅唐卡是一件同时具备极高艺术价值和承载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彩画作,它的主尊是曾经两次担任西藏地方政府“摄政”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八世达擦济咙·益西洛桑丹贝贡布(ཡི་ཤེས་བློ་བཟང་བསྟན་པའི་མགོན་པོ,1760—1810),唐卡背后有第八世Dalai强白嘉措和第八世达擦济咙活佛两位高僧的手印和盖章,同套唐卡的另外一幅第五世达擦济咙活佛(圣贤尊者)曾经现身于古天一2022年春季拍场,类似的版本美国鲁宾博物馆也有一套,但鲁宾馆藏的作品在艺术成就上无法与上述两幅唐卡相比,背后更没有Dalai和达擦济咙两位高僧的手印和盖章。

18-19世纪 五世达擦济咙活佛

古天一2022年春拍

第一世达擦活佛唐卡 现存于纽约鲁宾博物馆

济咙呼图克图,起源于宗喀巴大师心子克朱杰尊者(一世班禅大师)的胞弟巴索·却吉坚赞(བ་སོ་ཆོས་ཀྱི་རྒྱལ་མཚན,1402-1473),七世达擦济咙·洛桑贝丹坚赞(བློ་བཟང་དཔལ་རྒྱན་,1708-1759)被清政府封赐为“呼图克图”,同时他曾任雍和宫堪布,奉旨驻京供职,是格鲁派中起源最早、也是与清代许多政治事件密切相关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

 

功德林寺 拉萨“四大林”之一  位于磨盘山脚下

乾隆题诗《平定廓尔喀得胜图》 故宫博物院藏

第八世达擦济咙·益西洛桑丹贝贡布是历世达擦活佛政教功绩最为显著者,乾隆五十七年(1792),他在反击廓尔喀侵略西藏之战中作出巨大贡献,“著加恩仍准续封慧通禅师法号”。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在名将福康安、海兰察等人的捐赠下,八世达擦济咙·益西洛桑丹贝贡布在拉萨西郊建成其驻锡地,御赐“卫藏永安寺”之名,藏语称“功德林”。

唐卡中部偏左(观者视角)即为主尊八世达擦济咙·益西洛桑丹贝贡布,背后掩映着郁郁松竹,松竹之上安住有一位头戴黄帽,手执莲花和钵盂的青年高僧,应该是七世班禅丹白尼玛(1782-1853),即绘画这幅唐卡时正在位的班禅,当时年龄在18岁左右。唐卡上部右侧,班禅大师对面是肤色深蓝、双身相的金刚持,这既是藏传佛教新译各派共同尊崇的“本初佛”,也是对公认高僧大德作为“持教者”的无上尊称,绘画于此映射出对八世达擦济咙历史功绩的承认。

唐卡背面

【大象视界】触摸孤品级宝物!民间罕见奇珍异宝荟萃古天一春拍

本幅唐卡的背面有两个手印,并都有金字题记和盖章。上部的手印为淡黄色,题记为“贡萨嘉旺强白嘉措无误手迹(གོང་ས་རྒྱལ་དབངའཇམ་དཔལ་རྒྱ་མཚོའི་ཕྱག་རྗེས་འཁྲུལ་མེད།)”。下部的手印为鲜红色,题记为“达擦诺门罕萨玛德巴杰无误手迹(རྟ་ཚག་ནོ་མིན་ཧན་ས་མ་ཏི་པཀྴིའི་ཕྱག་རྗེས་འཁྲུལ་མེད)”。即上部的手印和盖章来自八世Dalai强白嘉措(1758-1804),下部的手印和盖章来自八世达擦济咙活佛益西洛桑丹贝贡布(1760-1810),即时任格鲁派的最高领袖和本幅唐卡的主尊在世之际共同亲自加持了这幅唐卡。


本次“缘起”专场的另一个焦点,是呈现了同一位重要藏家收藏(lot4031-4046)的一批极为精美的清代宫廷造像,共16件,清代宫廷造像做工精细,风格成熟,开创了藏传佛教艺术之新风尚。乾隆宫廷造像则延续了明清汉地宫廷艺术造像之精髓,于此之上,又结合藏传佛教的风格和铸造工艺,创造性地发展出更加华美而具雄阔气度之佛像风格。如果一位佛教艺术藏家能够珍藏有这样一批精品,那么在这一领域已经极有建树了。

Lot4033         

清乾隆 铜鎏金宝冠释迦牟尼佛像     

H33cm      

RMB:800,000-1,500,000


Lot4036         

清乾隆 铜鎏金金刚总持像         

H33.3cm  

RMB:800,000-1,800,000


Lot 4039         

清乾隆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H35.5cm  

RMB:800,000-1,800,000


Lot4042         

清乾隆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H43cm      

RMB:1,000,000-2,000,000       


乾德——古代瓷器

Lot3051

元代  釉里红刻芦雁图玉壶春瓶

H21cm

RMB  2,000,000-4,000,000

注:此件拍品附上海捍真热释光报告及著名陶瓷学者刘新园先生鉴赏手书

本拍品为目前已知的所有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中,除在腹部有刻花和涂绘技法,唯一一件在颈部刻蕉叶纹、胫部刻莲瓣纹的作品,可谓举世无双。





虽然唐代的长沙窑已出现采用铜红烧造的瓷器,但直至元代,铜红釉的烧制才趋于成熟。釉里红,就是元代制瓷中心景德镇窑在青花基础上,受长沙窑和钧窑影响而创造的新品种,也是后世各类高温铜红釉的鼻祖。其制作过程是以氧化铜红料在素胎上绘出纹样,敷施透明釉,再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

元代釉里红器多为品级高级的供器、陈设器,见有玉壶春瓶、高足杯、匜等立件。元代釉里红在明代已被视作是十分贵重的古器。资料显示,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烧造的成功率仅5%,而元代产品较之更为稀缺。

参考:元代 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

该瓶颈长,腹部下垂,丰满而又清雅,具元代特征,较明清同类瓷器秀美。瓶挂青白釉,腹部挂釉里红,红色鲜艳,有如红宝石,釉里红下刻花鸟纹,与英国大卫基金会收藏的一件元釉里红装饰风格完全相同,为元朝优秀作品。

 参考:元代 釉里红刻花兔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元代 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玉壶春瓶即采用拔白的手法,属于元代釉里红的成熟作品。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已知的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全世界仅30件左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陶瓷共有35万件左右,常规展出仅1100余件,在这重中之重的展品中,两件元代釉里红玉壶春都在陈列展出,可见此品类地位之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本拍品为目前已知的所有元代釉里红拔白玉壶春瓶中,唯一一件在颈部、足上使用刻花技艺的作品,可谓举世无双。


Lot3052

明代  白釉描金花草鸟禽纹折沿盘一对

D17.9cm;D18cm

RMB  500,000- 1,000,000

定瓷以刻、划、印花为其最主要的装饰,特点是没有突破单色的效果,成就了淡雅纤丽的风格。在同时期唯一不同的是,有极少量的瓷器装饰了金彩。本品盘心描绘牡丹花卉纹,唯金彩脱落,仅留有描金痕迹,呈银白色,筋脉极为清晰,技艺娴熟。

周密在其所著的《癸辛杂识》中记“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之,永不复脱”。表明加金彩装饰的器物在当时是十分引人瞩目的。从各地收藏和存世的器物看,加金彩的瓷器在北方地区的窑口中十分稀少,几乎仅在定瓷上存在,属于异常稀少的品类,海内外仅存10余件,足见加金彩的定瓷是少之又少的珍稀品类。

参考:白釉描金折沿盘 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黑釉描金玉壶春瓶

香港佳士得2018年春拍,lot2919

成交价162.5万港币


Lot3060

明代  “泰昌”款青花携琴访友图碗(仅见孤品)

H6.3cm;D12cm

款识:“大明泰昌年造”

RMB 100,000-200,000

本品最值得关注的无疑就是其落款——外底双圈青花六字款书“大明泰昌年造”。

明光宗朱常洛

众所周知,泰昌皇帝朱常洛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帝王之一,仅仅一个月,其身后也留下了诸多悬念,那么是否真的会存在泰昌年造款的本朝瓷器呢?耿宝昌先生对此问题的论述则较为委婉。他在《明清瓷器鉴定》(1993年版)一书中写道:“这时即便有瓷器也不一定就署泰昌年款。所以,凡是在传世瓷器上书写泰昌年款的,都应该考虑是否系假托的伪作”。

晚明款识比较

但从本品款识的书写特点来看,“大明泰昌年造”年款中的“年”字与“造”字具有典型晚明时期的特征。从本品青花的呈色来看,青花整体用料不佳,符合明末质量一般的青花瓷呈色特点。也有学术观点认为,泰昌帝在位虽然仅一个月,但是该年号真正使用时间是从九月开始,一直到第二年正月改元“天启”,“泰昌”年号的使用时间约为4个月。因此,存在“泰昌”年号的本朝瓷器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如果果真如此,那么古天一本品是目前已知的完整品存世孤例,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Lot3071

明代  白釉四系穿带壶

H21cm

RMB 1,000,000-2,000,000

来源:北京盈时2014年春拍lot3064,414万.

此壶是北方白瓷的上乘之作。此器器身硕长,双肩及肩下的小腹部各有一系。全器除肩部两道细凹线外,别无装饰,有一种平和之美。器的口径线条变化使造型的气势得以向上伸张,圈足则把器身托起,增加了腹下的虚空间,从而使器形于稳定中见轻巧,两侧对称的四个系耳,小巧琳麋,更加重了全器素雅大方的感觉,这种坯体装饰方法也更适宜表现白瓷的材质之美。


Lot3072

明代 黑釉刻锦纹梅瓶

H36cm

RMB:200,000-400,000

来源:继远美术旧藏

本品器型硕大,端庄挺拔,腹部装饰深剔刻锦纹。内外壁通体施黑釉至底,釉质温润如玉,极其柔美清雅。此器形制特殊,同款见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可作参考。

参阅:黑釉梅瓶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铜器、杂项、文房

Lot 5060

当代  郑尧锦 棋楠沉香山子

H15.5cm,L26.5cm,334.12g

RMB:2,600,000-3,600,000

此棋楠沉香山子体积硕大,出自越南中部的红土中。香气丰富、幽雅、浓郁。加上当代名家郑尧锦的创作,可谓工料俱佳的顶级作品。


Lot5062

明代 “虞音”伏羲式古琴

L123cm

RMB:400,000-600,000

钤印:山雨阁珍藏

此琴通体呈相老道蕴古,断纹斑驳,琴声低沉宽厚而苍古。此琴形体宽博,琴背项间镌刻篆书“虞音”二字,是为琴名,龙池下方并刻“山雨阁珍藏”鉴藏印。“山雨阁”即明末诗人何白的斋号。何白(1562~1642),明末布衣诗人,与当时诗坛上的王世贞、吴明卿、陈继儒等常有交往。何白即席成诗,四座倾服,由是声名益彰,研精理学,著作颇多。


Lot5081

清代 寸草心斋藏明国子博士文三桥篆刻阴骘文印章60方

60枚

RMB:300,000-600,000

出版著录:冼宝榦编纂〔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六金石二《文三桥阴骘文印谱》,民国十五年刊本。

原钤印谱:李东侯编辑《文三桥先生印谱》一卷,见《松荫轩藏印谱简目》,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出版系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第46页。

本品阴骘文印章五十九枚,附收藏者章一枚,共六十枚。附有原裝木抽盒,盒上刻有“明博士文三桥篆刻阴骘文印章。寸草心斋珍藏。”摹印款:“李”。“寸草心斋”是佛山清末著名矿业官商李宗岱的斋号。

这批印章从李宗岱、李宗宇珍藏,到佛山著名学者争相以收藏印拓为宝,有的制作成屏幅悬挂,并在民国年间修纂乡志时考证次序,记录其流传情况。均可见当时学者对这批印章的重视,无疑代表了清代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好古之情,它的流传故事也成为了清代金石篆刻历史以及佛山历史的一部分。


Lot5106

清中早期 錾刻鎏金夔凤纹饰高阶职官佩刀

L96cm

RMB:300,000-500,000

出版:皇甫江《中国刀剑》明天出版社页163

此刀保存状态极佳,装具为铜质,铜质精纯。刀镖背面錾刻夔凤纹,錾刻精细,并鎏金,华丽异常。鞘口提梁装具亦錾刻夔凤纹,鎏金厚实,配以原蒙皮刷黑色大漆木鞘,古朴典雅。

此刀的夔龙纹为典型清代乾隆时期风格,其纹样结构与乾隆时期“天、地、人”系列御制“飞鹊、莹铓”腰刀的夔龙纹相同。因乾隆个人审美倾向推崇古制,所以这个时期在瓷器、景泰蓝、织锦等器物中大量出现夔龙纹,进而在乾隆十三年至六十年制作的御制刀剑中大量出现夔龙纹,较为有趣的是清朝早期夔龙纹并无翼,至乾隆时期,夔龙开始出现翼。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在制作刀剑过程中,反复要求图样送审,亲自改动图样,他对“宋式龙纹”颇为喜好,应该是他对夔龙纹样进行了改造。

参考:乾隆时期“天、地、人”系列御制“飞鹊、莹铓”腰刀

此佩刀出版于皇甫江所著的《中国刀剑》,该书撷取了中国刀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刀剑,是全球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刀剑的图书,中国首部大容量全彩版的刀剑专著,被奉为中国刀剑玩家的必读书籍。


出版:皇甫江《中国刀剑》明天出版社页163


Lot2091
清代 铜错银字卧虎
L7.5cm
RMB:200,000-300,000

铜虎精铜为材,背部有错银篆书八字,腹部有篆书四字,在当年是极为重要的信物。



古天一2025春季拍卖会 

预展:
6月3-4日  10:00-20:00

拍卖:
6月5日  
清玩聚珍  玉器专场  13:30
万古——私人收藏玉器及传统美学器物 17:00(时间顺延)
6月6日
乾德  古代瓷器        13:00
缘起  藏传佛教艺术  15:00(时间顺延)
自有乐处  文房艺术  17:30(时间顺延)

地点:
北京凯宾斯基饭店(朝阳区亮马桥路50号)

长按查看专场小程序

如有问题请联系官方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