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痛机理先明,

解剖筑基如虎添翼。

目前整个社会背景下“中风”患者的年龄越来愈趋于年轻化,基数也越来越大。

各种一觉醒来就看到天花板猛地转圈,头晕眼花,整个食管就像“机关枪”一样呕吐的,真的难受且不忍直视;也警醒我们需要重视起该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众所周知,脊髓作为一个中枢结构,是我们身体的“司令员”,指挥着身体和各个器官的各种运动与平衡,

枕后肌群(椎枕肌)是一组位于颈部较深层的肌肉群,也是全身唯一连接在脊髓被膜上的肌群。

两者联系密切,枕后肌群就相当于这“司令员”的“小舅子,我们万一有点“特殊情况”想要认识一下“司令员”,和他谈点“小项目”,自己这小卡拉米打电话给他肯定不接,见面又见不到,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有这个“小舅子”帮传个话什么的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个感觉可能刚好契合又有些不太恰当的“比喻”,见谅见谅

⚠️这就是为什么凡是和“晕、昏、平衡”沾边的,又反反复复治不好的疑难杂症,不妨考虑一下枕后肌群。

⚠️同理,中风的患者,为什么手脚不听使唤了?像硬瘫的患者,硬掰都掰不动,这就可能是给中枢的司令员送信或者其发出的指挥命令传达不到位了甚至存在下级瞎指挥的可能。

若是有初入临床的兄弟姐妹有没有发现,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教科书式的穴位都没啥用的时候,一言不合上个“夹脊穴”,哎,效果就出来了;其实也是和这个联系脊髓过程中,“司令员”和“小舅子”有关系。

相关解剖

枕后肌群位于枕骨下方、寰椎和枢椎后方,主要包括(2对直肌和2对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一侧4块,左右对称。

起止点:

头后大直肌
头后小直肌
起点:第二颈椎棘突。
起于:寰椎后结节
止点:下项线的外侧。
止于:下项线的内侧。
头上斜肌
头下斜肌
起自:寰椎横突
起自:第二颈椎棘突。
止于:下项线上方外侧。
止于:寰椎横突。

是不是看着眼花缭乱?若只是用它来指导临床,倒也不用太过于复杂,下面有个记忆小方法:

可以把下项线分成3等份
内侧
中侧
外侧
头后小直肌
头后大直肌
头上斜肌
剩余由枢椎棘突到寰椎横突的就是头下斜肌了。

⚠️由头后大、头上斜和头下斜肌围成了我们俗称的“枕后三角”。
枕后三角内毗邻着椎动脉、枕大N、枕下N等重要结构。

重要的毗邻结构

要清楚起相关的毗邻结构:寰枢关节。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第一、第二颈椎。

(图源网络)

两个椎体在整个颈椎段之间稳定性是很差的,因为寰枢关节之间无间盘组织,椎间结构不够牢固;且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几乎完全依赖于韧带结构。

所以无论患者还是医疗同行,还是要对人体有一个敬畏之心,在有把握前提下进行相关医疗操作。

比如正骨扳法掰脖子不要一味追求“咔咔”的视觉听觉效果,在做操作时,用手触诊没法确保无医疗风险的前提下还是先叫患者友人先去拍个颈椎X线,快捷便宜且保证操作安全。

因为每个人的寰椎关节以及颅底结构并非“全国统一”,例如不排除有一些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的“天赋异禀”型选手,真的是肉眼看不出来也摸不出来的。对于众多病患来说,失误率可能很小,但遭遇伤害却是100%,谨记时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

以上说了这么多毗邻的骨性结构是为了什么呢?

从中风硬瘫/眩晕/“耳石症”看枕后肌群的一点思考。一根银针如何“四两拨千斤”?(五)

因为这些特殊的地方,针刺的深度层面要做到心里有数,“到达骨面是安全,解剖三维记心间”。

⚠️例如有些颅底凹陷的患者,在下项线进针时,就要提起十二分精神,因为其后面就是生命中枢–延髓。

从枕后三角穿出来的枕大神经可以参考此篇:低头族必看!“一手遮天”的它是撑起上半身健康的隐形支柱;解剖笔记(二)-斜方肌。

至于在项平面经过的椎动脉,出血不必惊慌,此处按压时间久一些即可,基本不会有风险,并且因为个体差异,临床中也经常避免不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

小小的枕后肌群包含了大量的牵张感受器。也影响着人体的平衡。

举个🌰:臀大肌肌梭:0.7束/g,而同等单位下,枕后肌群是臀大肌肌梭的50多倍。

机体有三大平衡体系:视觉、听觉、前庭(内耳-耳石);一方面枕下肌群除了与脊髓被膜相连与平衡相关,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椎动脉的供血。若椎动脉给小脑的供血不足则会出现不平衡的一系列症状。

所以意味着椎枕肌是个极其敏感的区域,能够感知并传达细微的张力变化

就像猫咪,空中跌落,总是能完美地使其双脚落地,就是因为他会利用眼睛和内耳,把头调成水平方向,使枕后肌群产生强大的张力。

大脑司令员接受到这些来势汹汹的牵张感受器的信息,立即重新调动身体肌肉,使颈部向下,重新调整整个脊柱,所以猫咪在接触地面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落地准备”。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的枕后肌群也是一样,虽然没有“喵星人”灵敏,但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是很大的。保持着头颈部姿势的稳定与平衡,并精细控制着头颈部的运动。

重点:如何辅助临床诊疗呢?

1、“寰枢关节半脱位”这个名词估计各位都不陌生,枢椎是上颈段旋转的应力中心,作为颈部10块肌肉的起止点。这些肌肉是寰枢椎旋转的动力。

头下斜肌主要负责稳定寰枢关节,也是受影响的关键因素,当各种内外因素引起这些肌肉慢性损伤,造成寰枢关节动态平衡失调后,就容易引起半脱位。

2、还记得开头我们说过的枕后肌群是全身唯一连接脊髓被膜上的肌群吗。

中风后,大脑会部分失去对脊髓的控制,所以不受控制的脊髓即发挥低级中枢的作用,无意识的兴奋就容易痉挛。脊髓等低级中枢对肢体的支配,其规律一般是上身肌肉的屈肌痉挛,伸肌松弛;下身的屈肌松弛,伸肌痉挛。

因此,在临床中很重要的是中风后偏瘫不仅仅是肌力下降造成的,拮抗肌的痉挛是造成偏瘫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能了解到的各种途径:例如石老的醒脑开窍针法,贺普仁老先生的强通法,还有本篇提及的从解剖角度来看的针刀/刃针类方法也是一样,颈项部是沟通上下的关键节点,至于采用什么途径“术”的层面有很多种,关键在于要掌握了“法”的基本框架和底层逻辑。
(关于一些西医的肌松药、电刺激、以及神经阻滞可能也大致同理,但也由于自己这方面钻研太浅,没了解过的事物未敢言深。)

所以再延伸出来:
中风后遗症一方面解除大脑的中枢抑制状态,另一方面同时抑制住周围低级中枢的兴奋状态。

所以在颅底松解颈椎相关的枕后肌群、再从在督脉两侧夹脊穴、膀胱经入手,局部痉挛掌握具体病变的肌肉和其走向后可以沿着肌纤维透刺,一个简易的、大致的治疗框架就形成了。下一步再看如何引导经气的走向和气血的流动,辨证施治即可。

3、如上文所说,枕后肌群与平衡稳定密切相关:

关于常见的头晕昏沉、耳石症或者椎枕肌的慢性劳损具体临床一般来说也比较简单,还是老套路:枕骨下项线、寰椎(颈1)横突、枢椎(颈2)棘突附近找压痛点/扳机点:进针-出针-按压收工。

(有的朋友感觉颈部有些地方比较危险,如何找到正确的位置?如何规避一些风险?有没有什么体表位置参考辅助定位?答案肯定是有的,有空再专门写一篇讲讲。)

一个居家放松小方法

正如前几篇文章提到的,大多数处于深层的肌肉负责稳定,浅层的肌肉负责运动。

当久坐前、头前倾等不良姿势导致的颈、肩、背部的肌肉紧张,或者因为枕后肌群紧张出现头晕昏沉等其他不适的时候,自己居家可以做以下动作来放松产后和整个颈部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