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天王、李哪吒、殷郊太子、太岁神、纣王、申真人和孙悟空等等的超时空大乱斗,宗教、民俗、神话、历史的一锅乱炖。
【引子】
今天早上老道友卫道长问了我一个问题:哪吒为啥叫三太子?李靖又不是皇帝,而且有三个儿子,他三儿子怎么能叫“太子”呢?
由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一段涉及以上人物故事的一大串问题。
首先是我对他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
滥用“太子”,是佛教经文翻译对汉语造成的负面影响。
不论是皇帝/王/诸侯的孩子,还是太子/后子/世子/储君等等名称,继承人的意思被消解了。
北魏《贤愚因缘经》“时彼国王,有十太子”“往诣诸国,杀诸太子”……
五代《祖堂集》“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南天竺国香至大王第三太子也”……
明《大藏一览》“曩世有王摩诃罗池,生三太子”“第三王子问言,此虎所食何物”……
可见这些佛经中的太子就是王子,从佛教传入中国早期译经开始,一直有刻意将王子译为太子的情况。
*有些国学营销号说中国人把太子滥用为王子,是辽金时期汉语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可见其误,其实他们也受到佛经翻译影响。
*有些人说印度没有太子和王子的区别,所以佛教如此译经不是刻意。其实印度也是分的,储君叫Yuvraja,不继承王位的王子叫Rajakumara。可见此说亦误。
佛教在中国传教,翻译经文时为了自神其教,经常故意夸大或者说翻译过度。比如把六道轮回所有天道众生翻译为天子、天王、天帝,把修罗译为天道而阿修罗保持音译,把毒蛇译成龙而蟒蛇音译为摩侯罗伽,把与死人鬼魂无关的薜荔多译成鬼道,对于汉语来说都是乱用,一定程度地污染了中国语言逻辑,加之明清世俗文化流行,最终导致了民间口语中把所有王子都称为太子的倾向。
【俱毗罗、毗沙门、托塔李天王】
接着,我们聊起来最近很火的哪吒,但是要梳理哪吒主线,必须要先梳理李天王这条线。
哪吒和李天王都有着三步走的演化趋势:
印度教(婆罗门教)→佛教→道教(民俗信仰)
好在托塔李天王这条线的逻辑简单,就是北方毗沙门天王和唐代军事家李靖的结合。
佛教基本上原装吸收了印度教的世界观,只是把印度教天神贬低到了不能超脱生死的六道轮回的天人道,当在弘法中需要再提高这些天神地位时,则或称为佛护法,或称为某佛菩萨化身。其世界图景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是四大部洲,大海,铁围山等等,下面有各种轮,上面有三界诸天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最低的两层天是须弥山腰的四天王天和山顶的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这两层天的诸天(天神)只能偶尔飞飞,根本不能居住在空中,佛教为了强行把修罗翻译成天道,对应把他们称为“地居天”,“地居天”就是上不了天只能呆在地上的天人,这个词儿对汉语来说简直没法形容了。
*佛教为了贬低道教,经常说道教的天主玉皇上帝就是佛教忉利天天王帝释天,离谱,好歹玉皇还是住在天上的,帝释天只能住在山顶。
扯回到四天王天,这层天的老大就是四大天王,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源于印度教的俱毗罗。
《封神演义》魔家四将的原型就是佛教四大天王,但其实毗沙门天属于是一拖三了,三样法宝辨识度高,伞给了魔礼红,鼠给了魔礼寿,塔给了李靖。小说里魔家四将的反哺影响也很大,现在的四大天王形象基本都受到影响。
毗沙门天到中国演变为一种军神信仰,唐代到达了顶峰,对当时唐朝和西域的影响都很大,于阗国王还以毗沙门天王的后裔自居。
唐初中国有一位人间军神:李靖,灭了东突厥,名列凌烟阁,据说他曾经镇守的北方城门叫披沙门,披沙门和毗沙门,迎来了历史性的结合。于是出现了“披沙门下李天王”,有了毗沙门天王李靖的说法,从四大天王衍生出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神明:托塔李天王。
影响总是相互的,托塔李天王对四大天王产生了反作用力,一是地位超过了四大天王,《西游记》四大天王成为给玉皇把守天门的小王,李天王已经隐然成为他们的上级领导大王;二是拐走了毗沙门天的儿子哪吒俱伐罗,变成了托塔李天王之子李哪吒。
*托塔李天王信仰只吸收了毗沙门的一个知名儿子哪吒,没吸收另一个知名儿子独健,后来给三儿子哪吒安插了两个哥哥,先找来泗州大圣僧伽大师的弟子木叉,叉吒音近,有了二儿子木吒,又找来军吒利明王,有了大儿子君吒,君金音近,后改名叫金吒,终于形成李天王儿子金吒木吒哪吒组合出道。
*《西游记》里木叉/木吒是观音菩萨身边的惠岸行者,因为民间传说里僧伽大师是观音化身,孙悟空斗黄眉怪一节去请助拳的大圣国师王菩萨,就是神化的唐代僧伽大师。
*封神故事里,唐朝李天王穿越到商朝生下小哪吒,这种年代挪移的事,在小说、传说里也很正常,比如《西游记》里给朱紫国金圣宫娘娘送五彩仙衣以防赛太岁的紫阳真人张伯端,也是从宋代穿越到唐代的。
【哪吒俱伐罗、李哪吒、哪吒神】
印度教俱毗罗主掌财富,变成毗沙门天也当上藏传佛教的黄财神,他领导夜叉族,作为他儿子或者眷属的哪吒俱伐罗也跟夜叉关系密切,有的说就是夜叉。

他们被佛教吸收后就改造了一番,佛经里哪吒有时是儿子有时是孙子,哪吒妈妈、毗沙门天王妻子/妹妹成了吉祥天女,而在印度教里原版的吉祥天女是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妻子拉克什米。哪吒形象可能也与毗湿奴化身的黑天(奎师那)脚踩龙蛇故事有关。
佛教哪吒主要有几个特点:愚痴,暴戾,信佛。敦煌经变中的毗沙门天王与哪吒童子故事,解释了塔的来历:哪吒长相丑陋凶恶,只敬佛教不敬父王,毗沙门天手托宝塔请来了阿弥陀佛,于是哪吒礼拜佛塔顺便拜了父亲,这也呼应了宋诗“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哪吒刮骨剔肉故事可见于宋代禅宗公案“那咤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却现本身,为父母说法。”有人主张这是佛教观想法门或其他修行方式的比喻,并非真去刮骨剔肉,被民间信仰俗化为真实割肉。
哪吒斗龙故事可见于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辽代宝函和泉州开元寺南宋石塔图像,宝函有大圣那吒太子与和修吉龙王的字样。
随着托塔李天王信仰兴起,佛教哪吒故事逐渐移植到李靖之子李哪吒身上,忤逆、斗龙、刮骨剔肉的线索依稀可寻,西游故事里给哪吒重塑肉身的如来佛祖,演变成封神故事里的哪吒师父太乙真人。于是这对纠缠不清的父子,从印度教和佛教的毗沙门天和哪吒俱伐罗,终于演变成了道教和民间宗教的托塔李天王和李哪吒。
中国哪吒比起印度哪吒,故事逻辑日益本土化,天生火气稍减,面相更添了几分好看,《西游记》说他“身小声洪多壮丽,三天护教恶哪吒”。
*道教的哪吒神是一类神的统称。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下的是进入道教中的哪吒神,不仅指李哪吒一个神仙,实际上,哪吒神在道教是指一类神,特点主要是:青少年,或多臂,迅捷,暴戾,威猛等等。
如《道法会元》中的:
“正一那咤金轮大元帅黄元益,即涌头大神”
“正一那咤王:吴宛,执铁枪。”
“灵官性急,威烈那咤。三头九目,飞石扬沙。”
*附一个我个人的猜想,未确证:哪吒的乾坤圈混天绫可能来源于他降伏妖魔的法器绣球,绣球、彩带的图像变成平面的圆圈,演化出金刚圈和混天绫。
*附一个个人理解:哪吒的读音应该是nazha,nezha属于方言白读。
【哪吒、殷郊、太岁、申真人、孙悟空】
中国的哪吒故事越讲越有人情味,以至于《封神演义》里的哪吒虽然也还是恶哪吒,但因破庙而与父亲翻脸的情节,已经有些可以理解了。而同一部小说里,出现了同一个形象被异化改编的另一个人物,即纣王太子殷郊。
*同一个故事里出现了一个人物形象和另一个由同一人物因素分化出的人物形象,也很常见,比如《西游记》里的多闻天王和托塔天王,《宝莲灯》里的二郎神和沉香。
道教地司法主帅殷郊的形象基本上是改写哪吒故事和兴周灭商故事的结合体,一些道经中,殷郊的名字就叫做“金哪吒”。“哪吒”自然来源于李哪吒,“金”字可能来源于殷郊太子师父申真人或帝辛、武庚(庚辛申酉属金),或者金吒/军吒利明王。殷郊故事里的基本要素:受到父王迫害、爱好修行、肉体重塑、崇信师父、忤逆与争斗、骷髅与绣球佛塔的关系等等,都可以看出两者的叙事逻辑。
《武王伐纣平话》里的殷郊太子,实打实地用大斧子砍了他爹纣王的头,这一点比哪吒还哪吒了。毕竟佛教仪轨里的哪吒已经“捧塔随天王”,父慈子孝了。
当然,除了哪吒故事,殷郊身上还有上古华夏的影子。作为道教太岁神殷元帅,在很多道书、法本里(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殷郊秘旨源流实迹》等),殷郊出生的故事基本就是照搬帝喾姜嫄生后稷的故事,“弃”“郊”有关,殷郊母纣王妻姜后,姓姜可能是原自姜嫄。这个故事中的要素:神灵入胎、生为肉球、被反复抛弃而神明保佑不死,应该是殷郊形象影响哪吒故事的情况。
殷郊对哪吒的影响,丰富了父子矛盾之外的故事。哪吒由信佛转为信道,与中国师徒父子的文化观念有关,封神故事和道、俗信仰里的哪吒师父太乙真人,送灵珠投胎、出生取名收徒、跟人打架惹祸罩着、教本事、给传家宝、死了管救、不听话管打、分配工作、安排前程,比他亲爹还像亲爹,相较西游故事和佛教里的哪吒师父佛祖(阿弥陀佛→释迦如来)只管压制和重生,情节上丰满得多,情感上更能获得国人认可,难怪作为哪吒师父,太乙真人的影响力在短时期内就反超了佛祖。
而《封神演义》殷郊降周又反周的故事,可能真的与纣王的儿子武庚有关,灭商后周武王没杀武庚而把他封在旧地,派仨弟弟在附近监视武庚,他们伙同武庚在周武王死后叛乱,被周公旦平定,史称武庚/三监之乱。
而封神故事里的纣王形象,也是历代昏君形象的集大成者,包括并不限于夏桀、商纣、周幽王,《封神演义》纣王除了有同时代的狐狸精妲己,还有来自于夏桀和妺喜的野鸡精胡喜媚,还有来自于周幽王和褒姒的迫害太子宜臼故事。而在周幽王、褒姒、太子宜臼这个故事里,太子逃到母亲申后的申国,借助申侯,联合犬戎等灭了西周,这个“申”字,被认为是道教中殷郊之师申真人、小说中申公豹形象的来源。
而道教中的金鼎妙化申真人,因为申字地支属猴,又隐居在水濂洞,也被有的民间信仰当做猴子精孙悟空,于是就有了殷太岁的师父是孙悟空的说法,这不免有点倒果为因,申真人信仰最迟在宋代已流行。反而可能是孙悟空形象受到申真人和殷太岁的影响,《南游记》中孙悟空儿子奇都、罗猴(罗睺计都二星)、女儿月孛星,皆是太岁部下土煞从神,显然受到太岁神煞体系的影响。
回到殷郊太岁神形象来看,多为青绿色身体,这与太岁自带的木属性有关;外形多为丫髻少年或多头多臂像,这实际上就是哪吒神的形象,并非太岁神的形象;而传统太岁神的形象,是肿胀凹凸的面部(可能与视肉、肉芝有关),加上眼中生手、手中生眼的特征。注意这种形象实际上是太岁神本身的形象,《封神演义》小说中的杨任也好,道教六十甲子值年太岁中的金辨(办/赤)也好,就是依据此种太岁神本身形象而来,而非相反。
*在一些民间传说里,殷郊的师父是姜子牙姜太公,可能与殷郊母亲姜皇后姓姜有关,而姜后被炮手剜眼,也可能与殷郊的太岁神属性形象有关。
*还有一些田野传说更直接说殷郊的母亲姜后是姜子牙的女儿,所以姜太公才帮助周文王周武王兴周灭商。我感觉这种传说太野了都不太敢说,但前几天跟某学者交流,他竟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姜后、姜子牙的“姜”极可能源于“羌”,殷商喜欢用羌人举行人祭,这个故事背后可能是羌被商攻击,姜后是俘虏奴隶所以被残害、姜子牙为了避祸才入山修道,甲骨文中有类似原型。这个我没有研究,不敢下结论,略备一观。
*补充一个关于殷太岁身上的要素:骷髅。道教解释他身带十二骷髅象征十二岁王十二月煞(因为太岁是一年中的最强神煞,统领诸煞),一个大骷髅象征他妈妈姜皇后,有的道书殷郊要砍他爹纣王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为他妈报仇,他被抛弃没愤怒,直到十八岁知道了他爹害死他妈,就要造反。说点个人想法,网上总有人说哪吒反抗父权,我是一点没感觉到,但是我感觉殷郊沾点边,起码他是真爱他妈妈。
有人主张殷郊身上骷髅源于佛教大黑天(湿婆/大自在天化身),此观点我不敢苟同,只能说有可能,密教形象戴骷髅的很多,大黑天说目前还不能说服我。
*道教拜太岁法事的传统神明系统中,以后土大帝为主,有姜太公、廖真人,还有申真人和殷郊太岁,要素丰富,可供参考。
*哪吒被称为三坛海会大神、中坛元帅,南方也有法教称为三坛,不知是否有关。
【结束】之所以扯这么多,也和最近很火的两部电影、两个角色有关,《哪吒2·魔童闹海》里的李哪吒和《封神2·战火西岐》里的殷郊,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俩可能是一个人。
乙巳正月十四 雷庵
刚开始做公众号。想把小科普们整理一下发出来,慢慢形成体系,供大家学习和批判。不知道怎么写更好,能让大家更易懂,更爱读。所以非常非常非常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郝某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