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敏之“灭火”来分析中医的三种“灭火”,文末李东垣的对治“阴火”最精彩!

关键词:实火,虚火,阴火,祛湿,祛痰,祛瘀,引火归元,离火归位,甘温补气,培土制火

一,过敏之“灭火”讨论

1.西医看过敏

过敏是一种机体的变态反应,是人对正常物质(过敏原)的一种不正常的反应。过敏的表现不一,单就过敏性皮炎主要表现就有皮肤红肿、瘙痒、疼痛、荨麻疹、湿疹、斑疹、丘疹、风团皮疹、紫癜等

诱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常见的有2 000~3 000种,医学文献记载接近2万种。

治疗顽固性过敏最有效的措施,是寻找出过过敏原,但要在2万种不同的过敏源中去找,犹如大海捞针。西药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有四种:抗组织胺药,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钙剂,免疫抑制剂

它们的目标一致,都是减少因过敏导致的炎性渗出。 

2.中医看过敏

过敏,中医考虑与肝有关,过敏的诱因多变,应与风相关,因为“风善行而数变”,所以很多中医从肝风论治。如著名的过敏煎,就是典型,过敏煎是祝谌予先生所制,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组成,其中乌梅、五味子取味酸以补肝柔肝,防风、银柴胡为祛风而设。 

✨西医研究过敏反应:就是肥大细胞变形,产生过敏因子,进而出现过激的炎症反应渗出,虽然可以因不同的人,而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但是这个炎性渗出是都有的。

✨中医分析,这个炎性渗出增加,可以归类于五行的火,很显然“火性炎上”嘛,不一定是实火,可能是虚火阴火等。因此,中医治疗过敏不光要从肝风来看,还得注意这个“火”。这样看,西医的四类抗过敏药,实际上是在灭火

而中医的灭火方法,远不止四种。 

二,中医面对的火有实火,虚火,阴火

案例:患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女性,三个月前,好像是吃了蘑菇之类的食物,突然出现面部皮疹,进而发展到全身,瘙痒,咽痒,打喷嚏,流清鼻涕。起初皮疹颜色是红色的,考虑过敏服用了西药开瑞坦等药物,瘙痒好转了,皮疹颜色变淡了,变暗了,但仍是此起彼伏。另外就诊时还有一个困扰近一月的症状,就是呃逆,与吃饭没有关系,空腹时也呃逆。细问一下,患者呃逆前,先是觉得胃部不适,而后不断气逆,每次发作达半小时之久,每天数次。 

患者形体偏瘦,面色暗黄,面部散在多处暗褐色丘疹,局部瘙痒感不明显,自诉之前面部一点斑都没有,虽然已经六旬开外了,这下子可给毁容了。

除此之外,有轻微咳嗽,纳谷不香,胸中有点发憋感,特别是呃逆的时候,大便偏干,只是初头硬后面溏的那种,小便尚可,睡眠一般,经常梦见去世的人。查舌淡黯,偏水滑,少苔,脉弦;腹诊无明显胸胁苦满,胃脘部轻压痛,腹软无力,余无明显发现。 

针对这样一个过敏的患者,首先医生考虑到上面有火,但是这个火显然不是实火,是一个浮游的虚火,这个虚火为什么不降呢? 

根据患者喷嚏,鼻流清涕,面部暗色丘疹,舌苔水滑,这是汉方家所说的溢饮,就是患者有水饮,因为水饮阻隔,虚火不能下降。患者呃逆不断,气上冲胸,显然与肝气冲逆有关,符合过敏的肝风表现,那么病机出来了,肝风夹水饮上攻外散,虚火不降。 

注:溢饮:根据《金匮要略》,溢饮表现为“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治疗方法: 通常采用发汗法,如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以促进体内水湿排出。

 选方怎么办? 

这种虚火,当然不能直接用水浇灭的,需要把它收回下面去,这就需要温潜

因为温潜的过程中,有水毒的阻碍,所以得先将水毒除去。因此选用苓桂术甘汤合附子,使用附子、桂枝温化,茯苓、苍术利水,同时考虑到患者呃逆气逆,加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处方: 

 桂枝12g 苍术15g 茯苓15g 炙甘草9g  附子14g 白芍12g 干姜6g 大枣15g  厚朴6g 杏仁6g  三剂,配方颗粒,水冲服,日一剂。 

药后,面部暗褐色丘疹消去一大半,一月来的呃逆症状,药进两剂就已消失了,咳嗽胸憋都没有了,纳谷也改善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查舌转淡红,苔薄白略滑,脉弦。很显然药对病机,但是有之前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案的教训,于是将处方调整为当归芍药散合附子,又开了一周的药。后来患者没有再来就诊,据家属说症状未反复,只是有些便秘。 

三,灭火讨论:实火 虚火 阴火

1.实火:以水灭火(很少);往往会有湿、痰、瘀互结。只用寒凉药祛除不掉,必须同时用祛湿、祛痰、祛瘀的药物。

2.虚火:也叫三昧真火,如果用寒凉药,苦寒药去灭火,往往会把元气也伤到了,需引火归元,温阳的方法,让离火归位,自然“天下太平”。

从过敏之“灭火”来分析中医的三种“灭火”

3.阴火:用李东垣的法子,用来一点一点的把这火给温煦起来,逐渐培养壮大。

对于,我们常规的理念是以水灭火,其实需要水灭的火,你临床上很少见到。 为什么呢? 

因为,首先能用水灭的火,那肯定是实火,否则一个虚弱的火,你把冷水一浇上去,整个火都灭了,人也没了。 

“火,阴虚火动难治。火郁当发,看何经。

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

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虚火可补。

小便降火极速。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丹溪心法》关于火论述。

1.实火

我们的先祖说实火是气,“气有余便是火”,这个气化成的火,要么横散外越了,要么炎上上越了,即便还存在一些,也是迟早会散出去的,除非有物阻隔(湿、痰、瘀)。

这时候你用单纯的寒凉药(水)来灭火是不行的,你还得去除阻隔的障碍物(湿、痰、瘀),甭管他是先有的,还是后来的,反正它在那,你不去除,即便你用水浇灭了火,它还会生出来的。

所以临床上,可以水来浇灭的火是很少的,大部分需要联用其他药物,去清除这个湿、痰、瘀。 

2.虚火

还有一类火是不能用水来灭的,那就是虚火,或者说是“三昧真火”,这种火,你用苦寒药去清它、灭它,有时可暂时杀一下它的威风,但是反过来它会更嚣张,直到嚣张气焰全无,那点元气也就给你折腾玩完了。 

这种火怎么办? 

也只有学习火神派,引火归原,一扫阴霾,离火归位,自然天下太平。 

3.阴火

这其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火,那就是李东垣所说的“阴火”,这种火用引火归原的温阳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只能用他东垣的法子,用土来一点一点的把这火给温煦起来,逐渐培养壮大。 

李东垣的阴火治疗以“甘温补气”为主轴,辅以升阳散火与局部泻火,恢复脾胃功能与气机升降,主张通过补益脾胃、升发阳气,来消除因脾胃气虚导致的虚热。体现了“治病求本”的中医思想。

这并不是说一个简单的过敏,我们需要从火论治,对于其他的疾病常常需要从火论治!

💗关于阴火,李东垣的分析!


李东垣的阴火治疗以“甘温补气”为主轴,辅以升阳散火局部泻火,恢复脾胃功能气机升降,主张通过补益脾胃、升发阳气,来消除因脾胃气虚导致虚热。体现了“治病求本”的中医思想。

①补益脾胃,培土制火
阴火的根本病机是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下流,郁而化火。李东垣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甘温药物,补益中焦脾胃之气,恢复气血生化之源,从而从根源上抑制阴火。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通过补气升阳达到“土厚阴火自伏”的效果。

②升阳散火,疏通气机
在补益的基础上,配伍“风药”(如升麻、柴胡、葛根、羌活等)以升发阳气、解除气机郁滞。风药味薄气轻,能助清阳上升,疏散郁火,使阴火得以发散。例如“升阳散火汤”,通过风药升阳甘温补气结合,化解脾胃郁遏的阳气


③泻火佐治,标本兼顾
若阴火症状显著(如口干、口疮等),在补益方中少量加入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药以清泻局部实火,但强调不可过用,以免损伤脾胃。例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既补气升阳,又兼清火。

④辨证核心:脉象与气虚证候
李东垣强调阴火的诊断,需结合脉象(如脉沉取无力)及气虚症状(如乏力、便溏、舌淡齿痕等)。治疗需紧扣脾胃虚弱的核心,而非单纯清热,避免“虚虚之戒”。

本文为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文章内容只为普及医学知识,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