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充满文化温度与慈善情怀的“微笑行”公益书画笔会在杭州西子湖畔拉开帷幕,作为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金华市漫画家协会主席和浙江省美协会员、金义书画院院长的姜晓明已早早推掉早已定下的几个商业活动,专程从金华赶来杭州,与50多名艺术家以笔为媒,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与公益慈善互为交融的活动。

看到这幅画,你们什么感觉?说实话,第一眼我看成了素描。不,这传神的眼睛是用毛笔在生宣上画的!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散发出的神韵可以传递情感。

姜晓明擅长人物画,尤擅长画眼睛,他笔下的眼仿佛可以洞察一切。在他的笔下,有明眸善睐,有老父亲布满老茧的手,有英雄孟祥斌的感人故事,有人间百态岁月沧桑,而他是追梦者也是记录者,一支画笔记录万千变化,几抹墨彩体悟新时代。

让我们通过这双眼,穿越50多年前……都说父爱如山,父亲是影响姜晓明最深的人。

[传统文化]姜晓明:落笔是情怀,更为时代素描

1962年,姜晓明出生于金华傅村镇上姜村。父亲姜大益虽然是个农民,但颇有见识,对姜晓明影响很深。那个时候,他家有一片甘蔗地,每到冬天,父亲就会收甘蔗榨红糖。甘蔗收下来了,但根还留在土里,父亲就用手把根一个个全挖出来,这样来年可以种下其他秧苗。他看到父亲的手上布满了血丝,并经过反复干裂、愈合留下线状伤痕。那一刻,姜晓明眼眶湿润了——立志好好工作,让父亲不再这么劳累。即使劳作辛苦,收入微薄,父亲却非常乐观,他凡事看得开,心胸一如他耕种的土地一样深广,他相信只要勤劳就会有收获。父亲淳朴的爱是推动姜晓明不断向上攀登的动力,是他的精神支柱。几十年来,姜晓明常常会梦见父亲劳作时的画面,他依旧能感受到一股积极的力量,那是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姜晓明第一位启蒙老师是蒋海济。父亲姜大益喜欢跟文化人打交道,认识艾青,跟艾青的胞弟蒋海济也熟识。姜晓明喜欢画画,父亲就在放暑假的时候带儿子去找蒋海济。之后,蒋海济让姜晓明跟着自己的儿子蒋鹏放一块儿学画。蒋鹏放比他年长,亦师亦友,姜晓明从蒋鹏放那里也是获益良多。“蒋海济先生教我画画,用笔很干净,一笔能够交待的,绝不画两笔。画完以后,连笔洗里的水也是干净的。”姜晓明说,有时候怎么画画不重要,反而画画时所呈现出来的习惯更重要。

姜晓明另一位启蒙老师是版画家汪苗。姜晓明跟着汪苗学素描的时候,村里还看不到石膏人像,但农村里有很多瓶瓶罐罐,他就跟着汪苗学画这些。他所受的绘画教育贯通中西,因而使姜晓明水墨画人物更传神。此后,姜晓明又跟着著名书法家严军学习书法,并受到一批书画名家的悉心指点,造诣愈加深厚。

姜晓明到金华群众电影院当美工后,因为有了绘画的底子,画电影海报简直“小菜一碟”。有一次,影院引进一部泰国电影《婉丽》(又名《妈妈不要丢下我》),讲述一对母女相依为命的故事,十分催泪,起初没什么人来看,他就拟了“男人不可不看,女人非看不可”之类的广告语。想不到当月的票房立马上升,学校、企事业机关团队纷纷组团来观影。

其间,他为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创作的海报在众多参评的作品中独占鳌头,获得电影广告画比赛一等奖。电影公司改制后,他创办了奥斯卡影城,直到几年后影城易手,他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回到自己的老本行。

那个时候,他在金华电视台有一档节目《美好十分》,专门教儿童绘画,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小朋友打交道。不久后,他创立了金华金义书画院,聘请方增先、吴山明为顾问,潜心作画。

2007年冬天,他从江南去江北给朋友送饭,一看城南桥拥堵,转而走金虹桥,等他从朋友处回来,才听说城南桥那边有个军官下水救人牺牲了。那天他亲眼看着孟祥斌被打捞上来的情景,他非常难过,到家就想着为孟祥斌画一幅画。

这幅画受到业界纷纷称赞,吴山明教授这样评价:虚实关系都见功底,造型好、笔墨好,画出了军人的气质。

姜晓明介绍道:“我画画注重三个结合,虚实结合、浓淡结合、干湿结合,你看肩膀这里,若是全实线一笔画到底,就没有重点,画面太满。”这幅《僧尼会》由国家一级演员吴光煜为他摆造型,小尼姑的眼神脉脉含情却不失羞涩,小和尚的眼中也饱含爱意,画作将三个结合运用到极致,艺术感十足。此后,这幅画被金华市文联、金华市美术家协会、婺剧促进会做成年画和挂历,走进千家万户。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画院院长方增先这样评价:中国传统人物画,画两人的组合比较难,《僧尼会》这幅画在主次关系、黑白关系两方面都处理得比较好,将动态、表情、形象完美结合。

即使是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画家眼中都有各自的特色。姜晓明以画人物画为主,他说画画不是落笔原样照搬,画的是情怀。姜晓明的画里,眼睛是点睛之笔,异常有神。文章开头的那双眼睛有原型,是浙江婺剧团的一个女演员。本来那天他心情不是很好,回到工作室后,他打开音响,听起了交响乐《白毛女》,想着喜儿的悲惨遭遇,感受着曲子背后的故事,可无论有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必须奋力拼搏,困苦总会过去。就这样,他舒展愁云,投入到画作中去,画出这样一双令人动容的眼睛。

“中国的每一个时期,我都想留一幅画,比如这次记录高铁时代,我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姜晓明介绍着这幅长5米、高1.5米的水墨画长卷《巨龙腾升,脉通九州》,“这里是江山,这个是江郎山,还有诸暨西施故里,龙游民居苑,金华八咏楼、婺剧院、尖峰山,义乌商贸城等等,山水间座落六座车站,每个城市具有标志性的地点我都画了。”“杭长高铁金华段”一开,他的画随之走红,这张画将被收入杭长高铁宣传画册,极富特色。

“每幅画,都凝结着画家本人的情感。你给我再多的钱,让我画我自己看了都无动于衷的东西,我不会接受,这跟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人画到一定程度画的是情怀,姜晓明会继续坚守,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