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初春,一处尘封已久的精美摩崖石刻在川南富顺县城晨光大桥下被偶然发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刚劲遒然的阴刻大字重见天日,引起众多书法和文物爱好者关注。这处石刻作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夏(农历五月),落款:“张世恒属张三桂书”。

石刻时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一句佛教偈语,意思是对世间一切恶行都不要去做,而对世间一切善行则应积极努力奉行,属于佛教倡导的做人应当积极行善。

石刻落款

“张世恒属张三桂书”是指张世恒委托或者请求张三桂书写,这里的属应该读zhǔ,通“嘱”。

张世恒其人其事

民国20年(1931)《富顺县志》卷十二《人物下》中有一则记载:“张世恒,字常安,兄弟五。李逆之乱,独居留守,贼平,无丝发耗。未弱冠,即主家政。后因事负累,兄弟求异居,泣谏不可,乃独任偿债。事孀母,常委曲得其欢,丧葬竭力尽礼,未尝与责兄弟。光绪末,邑宰重其贤,咸请佐治。世恒言:无不尽处,脂不润,涓滴归。子祚文,丁酉(1897)选拔联捷举人。”

虽然《富顺县志》没有关于此摩崖石刻的记载,但对张世恒的记载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刚毅、诚信、孝悌、正直之人。

本县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逸(石刻发现人之一,系张世恒族裔)在《“众善奉行∙矜恤族戚”之张世恒》一文中指出:《富顺县志》与蜀南张崇祀祠《家谱》记载的张世恒为同一人,但是否就是石刻中署名之张世恒不能妄断。蜀南张崇祀祠《家谱》记载张世恒卒年六十有二,其生活的年代主要在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其子祚文,字光斗,号云黻,丁酉科举人。

高觐光,合江人(为张祚文同科举人),曾任云南浪穹(今洱海)知县、合江凤仪书院山长,民国《泸县志》主纂、《合江县志》校订。其为张世恒所作的行状记载更为翔实,除与《富顺县志》有相似外,还有“时常以资助为善,周给穷乏、矜恤族戚与孤嫠,及助人不遗余力等。”

无独有偶,光绪三十二年(1906)获准建成的“富顺官立中学一堂”(今富顺县第二中学校),刻有一块建校置业碑。碑文记载创建者十人,张世恒的名字赫然在列。

富顺第一学堂置业碑记禀批

从文献记载的张世恒为人处世特征,结合石刻落款年代和文字内容,以及其曾参政治理的经历,大概率可推断出此摩崖石刻署名之张世恒,即《富顺县志》与蜀南张崇祀祠《家谱》记载之张世恒。

富顺历史上的善行义举

川南富顺:一处摩崖石刻背后的“善义”精神传承

张世恒只是富顺历史上的众多善义之士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其镌刻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精神在这座千年古县传承已久,地方主官也多有重视,悬匾建坊,大力褒扬,并将诸多善义人物名列县志,事迹永留青史。

现从几部清代、民国《富顺县志》中撷取部分善义人物事例,以飨读者朋友。

(一)赈荒济民者

(二)捐造舟梁者

(三)焚毁借条者

(四)捐建义塚者

(五)捐建庙学者

(六)拾金不昧者

以上仅是县志中记载的部份代表性人物事例。在富顺,凡此善义之士、善义之行不胜枚举,广受宣扬。

      有的赈灾周济,不遗余力;有的修桥设渡,福泽后世;有的建学育人,延续文风;有的家贫德高,不计名利;有的为富有仁,勇于担当;有的一生行善,百岁不止;有的父行子效,家族传承……

有的为之建坊、有的为之授匾、有的为之题字、有的为之命名、有的为之作记……

时光可以流逝,但精神可以永存!

如今,当他们的家族后人看到先辈留下这些善行义举时,定会为之感到无比自豪吧!

富顺文庙会馔厅木墙板所刻捐款名

富顺历史上的“善义”精神内涵

富顺之县名,自唐贞观二十三年(649)由富世更名为富义,至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易名富顺县。

“义”字在县名中虽然只存在了300余年,但“义”的精神在这里却逾千年传承至今,从未断歇。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的慈悲观念,其“善”更多体现在慈悲心上,对众生的怜悯和爱心。历史上的富顺佛教盛行,寺庙众多,县城曾以“九宫十八庙”闻名,从善观念有着广大的民间基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出自《易经》,是一种古代朴素哲学观点,倡导多做善事不做坏事,阐述的是一种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历史上的富顺易学渊源深厚,宋代李见、明代熊过为易学大师。乾隆县令段玉裁考证“易学在蜀”“薛翁为富顺监人和宋代易学传人”,并在读易洞建薛翁祠。

“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论,儒家的“善”与“义”联系紧密,如“孝、悌、忠、信”都是仁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倡导不做坏事,还倡导积极善待他人。历史上的富顺儒学文化深厚,孔孟思想积淀厚重,繁荣久远。富顺文庙自北宋兴建,历代修缮,位列国保就是重要见证。

文庙巍巍,洛水汤汤。“善”和“义”的种子早已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如今已是枝繁叶茂、花开遍地。

一个“善”字,撑起了富顺的人文精神!

一个“义”字,见证了富顺的历史传承!

“善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善尚义”与“重教兴文”都是富顺精神品格的核心价值,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未可止也!

如今,挖掘并从中吸取精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新时代的精神文明之花必将在富顺这座千年古县开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