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既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是夏季养生的关键节点。此时暑气渐盛、湿气蒸腾,且端午之日,“正阳起始,百毒齐出。”而中老年人群体质偏虚、代谢减缓、抵抗力下降,更易受“湿热邪气”侵扰,因此端午养生应以祛湿排毒、补充阳气、防疫祛病为主。
一、食粽有度,顺应时令
端午食粽是千年习俗,且粽子本身也是药膳的一种。不同地区包粽子的叶子是不同的,北方粽子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用箬叶竹或荷叶,且叶子都是有药用功能的。例如苇叶可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箬叶竹可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而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可以温补脾胃,补中益气,同时还有一定收敛止汗的作用。
但粽子虽好吃,也不能多吃。糯米粘性大、不易消化,对于老年人来说,过量食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问题。因此,老年人吃粽子一定要适量,浅尝辄止,可以搭配一杯山楂茶或者普洱茶,解腻促消化。
这些人群吃粽子需注意:
糖尿病人群:尽量选五谷杂粮粽,每次吃半个为宜,定期监测血糖。
高血压、肾病人群:尽量不吃咸蛋黄、肥肉粽,选择少盐的杂粮粽。
肠胃不好人群:粽子一定要趁热食用,务必细嚼慢咽,一次食用量不超过1个。
急性期痛风人群:不食用含有鱿鱼、干贝、鲍鱼等嘌呤含量高的馅料。
心血管疾病人群:不食用咸肉粽子、猪油豆沙粽等脂肪含量高的粽子。

二、艾叶菖蒲,防疫驱邪
《黄帝内经》记载:“五月阳气上浮,地气蒸腾,湿热交争,毒瘴易生”,因此在门上悬挂艾草和菖蒲是另一常见习俗。
艾草是是一种常用的药材,全草均可入药。艾叶能避风寒湿邪,防瘴疟毒气,预防传染病发生和传播;艾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的香味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也是同样的道理。端午时节空气潮湿,在堂屋、床头等处挂上艾草,能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
中老年人可以将菖蒲、艾叶等香草混合,煎水泡脚,可以很好地预防皮炎、湿疹等皮肤病,但注意时间不要太长。
三、起居有常,养阳益气
《黄帝内经》云:“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端午期间,日照时间变长,老年人应调整作息,遵循“夜卧早起”的原则,晚上在10点半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午后可小憩片刻,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有助于缓解疲劳,提升精神状态,使下午精力充沛。
端午节天气也逐渐炎热,老年人在吹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建议在 26℃左右,且要适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夜间睡眠时,一定要注意腹部、关节部位的保暖,避免着凉。
四、适当运动,调节身心
运动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身体稍显欠佳的老年人,可以选择逛公园、散步的方式调节身心;对于身体条件还不错的老年人,可以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动作缓慢、圆活连贯,能够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八段锦通过肢体运动和呼吸配合,可以起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出汗过多导致气阴两虚。运动时间以清晨或傍晚为宜,避开中午高温时段,运动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中暑。
五、艾灸养生 温通经络
古人称阴历五月为“毒五月”,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这9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初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10天。这十天被认为是邪毒最盛、人体最虚弱的时候。此时,借艾草温热之力与草本之性,在特定穴位施灸,既能温补元阳、抵御秽邪,又可驱逐体内寒湿毒素。
艾灸百会穴可升阳举陷、醒脑开窍;艾灸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复溜穴等可以祛痰湿之邪;艾灸曲池穴可清热解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中老人群艾灸一定要到正规医院针灸科,在医生的指导下准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穴位施灸。
端阳养生有古方,
药食同源是良方,
艾草菖蒲门楣挂,
心静身安百毒防。
愿各位中老年朋友:鹤发常健,福寿绵长,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