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代中国画坛,常树森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斐然成就,成为工笔动物画领域的领军人物,也被誉为新乡土主义绘画的典型代表。
常树森出生于1954年的沈阳,祖籍河北泊头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在艺术探索的漫漫长路中,他40余载如一日,心无旁骛地潜心创作,其作品多次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大展,连续亮相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宛如在艺术的天空中一次次划出耀眼的轨迹,奠定了他在国画界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生活的旋律》《惊春》《山巅》《北方的牛》等一系列精品力作,每一幅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是他艺术生涯的生动注脚。
常树森的创作风格博采众长,却又独具匠心。他取法唐宋,从古代绘画的经典中汲取养分,深入研习近现代诸工笔大家的技法,在传统工笔画的精髓中探寻艺术的真谛。他对传统的继承并非亦步亦趋,而是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创新。在动物、花鸟画领域,他凭借精湛技艺,成为当代“工笔写牛第一人”。他笔下的牛,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牛的解剖、透视精准无误,仿佛能看到骨骼与肌肉的内在结构;塑形真实生动,每头牛都像是从生活中走来,带着鲜活的生命力;用线细劲、匀称、精妙,轮廓线与牛的皮毛色彩相融,自然流畅,毫无刻意雕琢之感;设色晕染浑然天成,像是阳光自然地洒落在牛身上,增强了动物的立体质感。著名美术评论家夏硕琦评价其经典画牛作品《北方的牛》时,称赞它与韩滉的《五牛图》有着传承与发展的脉络。在这幅作品中,群牛神态各异却又生动鲜活,既展现出对传统绘画的尊崇,又在表现手法上实现了突破,与外国超写实绘画有着本质区别。虽精雕细琢,却毫无刻板之态,神韵十足,饱含着农业国度对牛这一勤劳象征的深厚情感。著名鉴赏家杨仁恺早在2002年就对他的画牛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工笔写牛精妙绝伦,若持之以恒,必能在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在绘画技艺上的登峰造极,常树森的艺术成就还广泛辐射到艺术教育、收藏及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被编入中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教材,成为莘莘学子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者。数百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收购、收藏,从2001年起,其作品在香港佳士得、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知名拍卖行频繁亮相,《天行健》(马的作品)更是在2012年瑞平国际拍卖行拍出582万的高价,这不仅是市场对他作品艺术价值的认可,更是他艺术成就的有力见证。此外,诸多专著的出版,多幅作品代表国家在国外展出,在国内外艺术市场和文化交流中,常树森的作品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
常树森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时代与乡土精神的映照。他以东北黑土地为创作源泉,将对家乡的眷恋、对乡土生活的感悟融入每一幅画作。在他的画中,牛、牦牛等动物不仅仅是自然生物,更是劳动者坚韧品格的象征,是乡土文明哲学内涵的隐喻。《爱在黑土地》中,黄牛与黑土相互交融,传递出动物与土地跨越时空的深厚情感,是对东北农耕文化的深情礼赞;《金秋香巴拉》里,牦牛群在经幡摇曳的秋野中穿梭,充满神秘色彩和地域风情的画面,满溢着浓郁的乡土情怀 ,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格局中,常树森以其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对乡土的深情与眷恋、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与呈现,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属于他个人,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激励着后来者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
沈文2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