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紫砂壶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紫砂起源时期:紫砂壶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距今约有1000年历史。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古窑址,里面出土紫砂茶具残片,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这一历史发现证明宜兴紫砂壶生产已经近千年历史了。

紫砂发展时期:沏泡茶从明代开始,茶风的盛行推动了紫砂壶发展。

紫砂全盛时期:万历、天启是紫砂壶的全盛时期,名匠辈出。

紫砂成熟时期:清代开始壶的胎质变细和现代紫砂相近。

02
紫砂兴盛关键人物一朱元璋


公元1391年,朱元璋颁布诏令“废团茶,兴散茶”使散茶兴起,散茶需泡饮,茶饮方式也由煮、煎改为泡了,茶壶因利于冲泡得以盛行。

03
不同年代的紫砂造型、紫砂胎质、制胚、烧成、款茗



从器型上看

1)明代:圆形器、提梁壶、筋囊器、仿青铜器形 2)清初:花器、几何器 清末:造型繁多、装饰多样化 3)民国:摹古之作,实用化



从胎质上看

1)明代:泥料粗拙,目数不超40目,粗砂颗粒多 2)清中:泥料细化,目数在55目左右,色泽温润 3)清末:泥色较多,不如清中期温润 4)民国:泥料繁多,出现墨绿色和黑色等 5)现代:手工制泥60-80目,机械炼制100-120目制胚



从制胚来看

明代:以手捏为主

明末:出现木模整形,壶把壶嘴拼接粗糙

茶器 | 紫砂壶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清代:壶胎均匀,工艺成熟,推墙刮底(早期:壶身出水孔多为单孔。中期:清中期以前多为手工制作。晚期:出现模型制壶,多为多孔出水)



烧制

明代:同窑的缸中套烧,常有缸釉点粘在壶表面,或凸起气泡大多数未完全烧结,胎质疏松。

清代:开始单独烧制



款茗

明代:多为楷书,在入窑前的胚体上用竹刀进行刻画。

清初:出现印章,多以名字制作的印章进行壶底加盖认证。

清代中期:因文人参与,壶身常铭书画,看款时壶把在下。


04
紫砂壶壶型何时开始由大到小


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时大彬自游娄东和诸多文人交结之后,才改作小壶。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柢”,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

05
紫砂壶的现代发展


1、利用陶工传习所: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宜兴利用陶器公司成立聘范大生为技师,在蜀山创办“利用陶工传习所”,建造龙窑一座,招收学员多名,这是宜兴陶瓷业有史以来建立培养紫砂人材的第一所学校。

2、紫砂一厂:1958年4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二十八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

3、紫砂二厂:1981年2月20日,宜兴周墅紫砂厂成立,1984年5月1日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图  |  宜兴紫砂博物馆

紫砂壶之所以受到文人墨客和茶友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能够提升茶香和茶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情感和理想,所以它区别于其他的手工艺品,有着不可比拟的把玩意义!

点个关注呗!!!拜拜啦!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