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前不久,我带着孩子在家附近的游乐场玩。
我看一个大概三岁的小孩玩得正开心,到了饭点,却怎么也不肯回家吃饭。
他的妈妈站在一旁,耐心地劝说:“奶奶已经煮好饭了,我们现在回家吃饭好不好?”
孩子却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好,我还要玩。”
妈妈继续耐心地解释:“菜都做好了,要是凉了就不好吃了,奶奶、爷爷还有爸爸都在家里等着你呢。”
可不管妈妈怎么劝,孩子还是我行我素,只顾着在游乐场里疯玩。
不得不说,这位妈妈真的很尊重孩子,没有强行把他拉走,而是用商量的口吻和他说话。
这似乎就是现在很多人对“好家长”的定义,很多父母也都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做。
但我心里却有些疑惑。
明明是到了该回家吃饭的时候,父母的这种尊重和退让,反而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我不禁开始反思: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是不是过于尊重孩子了?
如果是我的话,我不会用这种商量的语气,而是会直接对孩子说:“再玩五分钟,我们就回家吃饭。”
然后打开手机计时器,让孩子按下开始键,等闹铃响了就回家。
过度尊重孩子,容易把事情复杂化,对孩子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选择过载,反而是负担
过多的选择权看似民主,实则可能成为孩子的负担,甚至引发“决策疲劳”。
对于成年人来说,凭借多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我们往往可以轻松地做出许多日常决策,无需过多思考。
然而,对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而言,情况则截然不同。
“要选择哪一件衣服?”
“要吃饭,还是要玩耍?”
“要先玩哪一个玩具?”
“去游乐场好,还是动物园好?”
成年人可以轻易做出决定,但孩子缺乏系统性分析选择的神经基础;
再加上他们有限的认知资源,使得他们在面对选择时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比对和判断。
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精力,而当他们真正行动时,反而会感到疲惫和迷茫。
因此,孩子还小的时候,不需要给他们过多的选择。
没有将所有事情都拿出来与孩子商量,事事寻求民主,这其实是增加孩子的负担,使他们陷入选择的困境。
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尤其是孩子自己的事,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父母无需过多干涉。
然而,对于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待人处事等重要方面,家长则应该“统一拍板”:定好规则之后,就要严格遵守,没有商量的余地。
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他们的品格,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从小都是我们亲自带大的。
为了让各种事宜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制定了几条家规:
每天晚上8点前必须睡觉;
上学不能赖床;
自己收拾整理书包;
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
到点了就该吃饭;
完成作业后才能玩耍……
在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上,我们不会跟孩子商量太多,因为这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则。
这样一来,省去了讨价还价的时间,大家齐心协力按规则办事,事情反而简单多了。
盲目民主并非好事
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往往有着较高的育儿“追求”,普遍不愿被贴上“专横独裁”的标签。
相反,如果能被他人评价为思想开放、自由民主、尊重孩子的家长,那无疑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为了追求这种所谓的自由和民主,家长们常常会习惯性地问孩子:
“这样好不好?”
“想不想去这里?”

“你愿不愿意?”
我们这样做的初衷,无非是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期望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孩子年纪尚小,他们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都相对有限,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各种选择的利弊。
如果让他们来做决定,他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本性来,怎么快乐怎么来,怎么舒适怎么来。
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让他们明白:
让别人等太久是不礼貌的,
饭点就该吃饭,
长时间玩游戏会伤害眼睛,
不努力学习将来会付出代价。
这些对大人来说显而易见的事情,孩子未必能够理解透彻。
孩子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很容易被短期的快乐或表面的吸引力所左右,从而选择那些看似好玩有趣但对成长帮助不大的事物。
何况,年纪小的孩子根本还未形成稳固的三观,简单来说,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过程中,尚未成熟。
在这个阶段,他们很难做出真正明智的选择。
比起所谓的尊重,孩子在这个阶段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正确管教,明确底线和边界感。
这就好比一棵树,如果想要它茁壮成长,就必须适时地修剪枝叶。
孩子在成长初期也需要这样的“修剪”,剪掉那些长歪的枝子,才能让整棵树坚定稳固地生长。
等到孩子的三观逐渐成型,主要的枝干长成,我们就可以逐渐放手,给予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尊重孩子的选择。
尊重孩子,更要明确界限
过度尊重孩子,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所有事情都可以谈条件,甚至面对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觉得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结果往往是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越来越任性。
比如:
当家长不答应买孩子喜欢的玩具时,孩子可能会坐在地上大哭;
当孩子不想去已经报好的兴趣班时,就会找各种借口推脱;
当孩子本应该完成作业时,却拖拖拉拉,不想去做。
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是孩子对界限的模糊认知。
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要事事迁就孩子,更不意味着要放弃父母的引导和管教责任。
有些事情,家长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答案,那就没有必要再纠结于所谓的民主。
就比如之前已经跟孩子商量决定好的课程,不需要再多问“你想不想去上这个课”。
因为问了八成就是不想,难道孩子说不想之后就能不去吗?
有些责任是孩子必须承担的,比如每天按时上学、完成作业、参加已经安排好的兴趣班等。
孩子需要明白,在这些自己该做的事情上,不是可以商量和谈条件的。
只有当孩子明白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他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父母的爱应该是有原则的爱。
尊重孩子的想法,但也要明确界限。
这样,孩子才能在爱与规则中找到平衡,学会自律,成长为有责任感的人。
写在最后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
然而,爱的方式千差万别,真正有力量的爱,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需求,更是引导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时明确界限,赋予他们合理的选择权,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这或许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有力量的爱。
愿我们都可以给予孩子更有力量的爱,助他们飞得更高,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瑞秋
END
-瑞秋好物推荐-
⭐学英语神器《我发现,这才是普通孩子学好英语的关键》
我是瑞秋,坐标荷兰,5口之家
分享与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爱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赋能
独立带娃 | 亲子成长 | 极简育儿
近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