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季,我有幸随敏老师一同前往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如今,太原周边的公路建设已颇为完善,交通顺畅。从太原出发,大约半小时车程即可抵达阳曲县界,沿途不时可见黄土高原特有的沟壑地貌,起伏跌宕。
导航系统指示的“不二寺”位于路边,那是一条异常宁静的小巷。寺门并不显眼,取而代之的是一扇紧闭的大铁门。一辆悬挂湖北牌照的轿车停在门前,一位手持相机的男士下车,走向铁门,试图透过门缝窥视院内,他似乎认为难以进入。我们一行人在门外徘徊,不知所措。
时近正午,烈日炎炎。来自湖北的旅者表现出放弃之意,他提到已在山西省内自驾游历一个月,原计划四五天后返程,却因山西众多值得观赏的古迹而逗留至今,不知不觉中已过去了一个月。
正当我们对“不二之门”难以进入而感慨时,敏老师注意到大门旁贴有寺院管理的告示牌,上面列有住持的联系电话。拨通电话后,住持告知我们大门并未上锁,铁门内的锁只是虚挂,通过一个小口伸手即可取下锁具,打开门扉。
原来,要想进入“不二之门”,还需有心人方能得其缘。
寺院虽小,却显得空旷而宁静。殿前的石狮上,贴有“做个好人”的红纸。绕过大雄宝殿,转角处,一座静谧而典雅的木结构大殿立即映入眼帘,这正是此行的目标——三圣殿,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得如同幻境。
幸运的是,大殿的门敞开。进入殿内,见到一位身着灰布僧衣、面容和善的老者,正是住持师父。起初,老者话语不多,仅低声提醒抓紧时间观赏。殿内陈列着华严三圣等九尊彩塑,据说为金代原作。而约一百多平方米的壁画则为明代沥粉贴金遗存。
住持言简意赅地指出,应观赏最值得一看之物,其言辞间流露出一种坦率,意即理解者自能领悟,不理解者多言无益。
约莫十几分钟后,住持表示需锁上三圣殿门返回僧舍午休。我们依依不舍地步出殿门,住持见敏老师言谈专业,便多留片刻,向我们叙述了他家人与梁思成先生考察山西古建筑的渊源,以及不二寺的一些过往旧事。而后,他向我们表达了对不同时期“不二寺”牌匾所体现的审美变迁的感慨。
从住持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时代变迁导致审美退化的无奈。言毕,他允许我们在殿前稍作停留,嘱咐我们离开时务必关好大门,将锁虚挂上,然后独自返回僧房休息了。
三圣殿前,寂静无声,整个“不二寺”院内,只余我和敏老师对着大殿,依依不舍地仔细观看。
不二寺的价值在于其“三圣殿”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为研究宋金时期的古建筑提供了珍贵的范例,也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三圣殿“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前檐有廊,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筒瓦素脊,以青砖红墙为基调,间以紫红立柱,栗色梁架,不加装饰”。其内部采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做法,外檐使用未经加工的榆木作为檐柱,与外墙的收分相配合,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这也是为什么三圣殿体量虽下,但比例适宜,且稳固泰然。

斗拱作为中国高等级宗教建筑的特定标志,在不二寺正心枋上雕出横拱两层,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结合,是早期史籍中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据记载,在太原地区仅发现这一例。
不二寺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原址位于阳曲县黄寨镇小直峪村。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发现时仅剩三圣殿和砖塔孤立于农田之中。鉴于原址保护难度较大,文物部门决定将寺院整体搬迁至阳曲县城附近的地点,而砖塔则留在了原地。
不二寺的搬迁工程虽不及永乐宫整体搬迁规模巨大,但其复杂程度相当。为了使这座金代木构建筑异地重生,塑像及壁画的迁移耗时费力,整个工程耗时四年,于1987年完成。
三圣殿内梁木上留有“北汉乾祐九年(956年)”的字迹,这大约是不二寺初建的时间。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被宋灭掉的朝代,因此大殿木梁上也记载了后来宋、金时期的修缮时间,如今三圣殿的结构保持了金代的原貌。
三圣殿内保存相对完好的壁画,是“东方三圣”及“西方三圣”,另外有趣的是护佛的“十二药叉大将”,可除八万四千烦恼,成八万四千菩提。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以云图间隔,云雾缭绕,仙气飘飘。沥粉贴金的工艺,使壁画色彩依旧留有瑰丽。
三圣殿殿门一侧,有一倒伏的残碑《敕赐不二禅院净公戒师之铭》,从残碑铭文中可知,不二寺为敕建寺院,亦为禅院,净公戒师即惠净法师,佛法深湛,曾赴元大都寺院讲法,于己酉十二月圆寂,应为公元1249年。
令我感动的是残碑中的一段文字,“人情世事总抽头,珎众徒门一笔勾,唯有故园桃李月,夜来依水向东流,掷笔掩然而化……”,因是残碑,未能完整读出其他的句子,但那似是离别尘世即将圆寂的时刻,法师想起的,是儿时故园春月夜,桃花盛开,月柔水润,过去种种,烟消云散,恩怨功名一笔勾,坦然归于寂灭,该走就走,掷笔掩然而化,好不潇洒。
尘归尘,土归土,从故乡来,归故乡去。在不二禅寺驻足的片刻,从偶读残碑中涌出的意境,竟然超越了入不二寺所见的金代木构、彩塑以及壁画中的佛国世界所带来的震撼。
在归途中,我内心回问“究竟何为不二?”。回忆起之前曾临摹一幅“维摩诘讲经”的白描,历时三个月,因此对《维摩诘经》的典故有了初步了解。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居士维摩诘与文殊菩萨的辩论而闻名。其中第九品《入不二法门品》专门探讨“不二”思想。
经中记载,维摩诘向众菩萨提问:“如何是入不二法门?”(如何达到不二的境界?)
三十一位菩萨依次回答,有的说“生灭不二”,有的说“垢净不二”,最后文殊菩萨总结:“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却默然不语,文殊赞叹:“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真正的“不二”超越语言和思维)。
这段记载是佛教的真谛,被星云大师称为“奔放美丽的人生哲学”。
或许我们所见究竟是什么已不重要,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三圣殿内外不同时代留下的建筑、雕塑、壁画、经幢、石碑,它们的存在,并非为了让人看见以及让人理解。观之以慈悲,便是慈悲;观之以虚无,便是虚无,流年寂灭中并无分别。
“唯有故园桃李月,夜来依水向东流”,真正的回归之路,还需自行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