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赵即伯劳鸟,是赵姓氏族的鸟图腾,其地望在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赵是少皞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能调驯鸟兽,知晓火的用途,使鸟夷族的畜牧迁徙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因此继承了少皞氏的嬴姓,很得舜的赞赏,并将女儿嫁给他。禹曾想将王位禅让于他,可惜未能遂愿。
《左传·昭十七年》云:“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疏》曰:“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赵又名购或均,《诗经·豳风·七月》记:“七月鸣鸡”。由此可知伯赵有两个含义:其一,伯赵即伯劳鸟,是一种于七月定期鸣啼,冬至时即止的候鸟;其二,伯赵是上古时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赵的始祖少皞金天氏,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帝王世纪》说少皞氏“有凤鸟之瑞,以鸟纪官。”伯赵又是一种“夏至鸣,冬至止”的候鸟。这样,以伯赵为氏族图腾的赵姓氏族,其首领便担任了主掌通报“夏至、冬至”两个节气的官员。
鸟夷族除其首领少皞、皋陶、伯益三个部族,都以玄鸟而演化的风凰为图腾外,其后部族的支族都繁衍发展为各种鸟类为图腾的部落和氏族。赵姓氏族当时虽为一个小的部族,但仍是一个好夸耀武功、勇于进取的氏族。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民风,使赵姓子孙卓砺进取,后来居上,成为了今日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一,为华夏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赵、秦两姓的祖先都是鸟夷部落中的三个著名首领之一伯益。伯益是皋陶的长子,一个熟悉鸟兽特性的人,他“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所以被舜、禹任命为虞官,掌管山泽。《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载,少皞氏为嬴姓。鸟夷最初的大姓除了嬴姓之外,还有偃姓。据《史记·五帝本纪》称:皋陶和伯益父子俩同时辅助舜帝,因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皋陶为少皞的曾孙,曾任舜帝大理之职,制定了五刑之法律,使天下无冤狱,为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舜帝便封他于皋,名叫皋陶。皋陶还发明了耒耜,为鸟夷族在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后来由鸟夷分出了齐、秦、来、谷、牟等以谷类为图腾的部落,证明鸟夷族的农业发展很快。
伯益为秦、赵之祖,继承了少皞氏的嬴。《帝王世纪》说:“伯翳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伯翳即伯益,舜帝赐他为嬴姓,只是命他继承少皞氏担任嬴姓部落的首领。并非嬴姓自伯益时才开始有。这样,从皋陶父子开始,嬴与偃两姓分开,变成了凤凰家族的两大系统。偃姓奉皋陶为祖,他的后裔主要向南发展;嬴姓则奉伯益为祖,他的后裔主要留在山东,或南迁淮水,或向西迁徙。

舜、禹时任命伯益为虞官,即掌管山泽之官。《孟子·滕文公上篇》云:“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兽逃匿。”伯益恪尽职守,使人民得以安居垦种,由畜牧迁徙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禹还打算将自己的王位禅让于他。可见,伯益是舜的晚辈,并是当时一位了不得的贤人。
伯益被舜帝赐嬴姓后,娶姚之玉女(即舜帝的女儿)为妻,生二子,长子名大廉,为鸟俗氏(大廉即舜帝的外孙)。
大廉被称为鸟俗氏,即是以鸟为图腾的部族。鸟俗氏大廉的长子名叫费昌。费昌之时,正是夏桀统治之际。费昌多次向夏桀进谏,劝其戒奢华,减轻人民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荒淫无道的夏桀不但不听其劝告,反认为费昌图谋不轨,下令要将费昌下狱待斩。费昌事先得报,举家逃到商国。
商汤和贤相伊尹早就得知夏朝有一个贤臣名叫费昌,见费昌来投靠商国,自然高兴无比,于是与费昌商议灭夏之事。费昌“为汤御”,充当了商汤灭夏的开路先锋。其子孙后代,“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
其后裔中有蜚廉,蜚廉生有恶来、季胜二子。兄恶来,其后为秦;弟季胜,其后为赵。
恶来有大力,其父蜚廉善跑,恶来又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颇得商纣王器重。恶来因事商纣王,后被周成王所杀,其后裔由蜚廉养育成人。大骆之时,造父因功而受赐赵城,得为赵氏。大骆偕子非子访造父,造父见非子长得聪明伶俐,心生喜悦,特留非子居于赵城。非子因感激造父对他的宠爱,其后皆姓赵氏。
季胜之子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代的甲骨文颇有研究,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召为内廷近臣。因周成王居于皋狼,孟增被赐名皋狼,以地名显贵。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缪王(即周穆王),后因功受赐赵城(今山西洪赵县),由此得姓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