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旺范创作的《波浪》原文及评析
波浪
肖旺范
2014年,正是阳春三月,和风习习,草长莺飞,我们一行四人去鼓浪屿游览。
岛上游人如织,花香阵阵,歌声绕梁,钟声悠悠,弥漫着浓郁的浪漫气息。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大海边。软如棉花细如白面的海沙一望无际,在海水的抚摸下眯着眼睛温柔的迎接着远道而来的朋友!蓝盈盈的海水激荡着浪花一波又一波的涌到沙滩上,与嬉水的人们来着一场又一场亲密接触!退去的时候平静安逸,心满意足,似一个舞动已久的舞者,安稳的回到大海的怀抱中休息一样!
脚踩细沙,面对大海,面对呼啸而来的海浪,面对平静安逸的海水,突然发现人生不也是如此这样吗?
处在高潮的时候,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激扬青春,指点江山,征服自然的勇气展现的淋漓尽致,唯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慷慨与豪迈!
处在低谷的时候,隐忍不发,韬光养晦,警醒自我,饱读诗书,修炼内心的宁静表露的一览无遗,只剩日后跃上波峰时的辉煌与荣耀!
波峰也好,波谷也罢,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呼啸着滚滚而来,与沙滩嬉戏一番之后便回归平静,慢慢回归大海的怀抱,去享受波光粼粼金光点点的乐趣了!
海阔天空,波诡浪涌,峰高谷深,山遥水远,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人生不也是一样一样么!
2019年4月4日
潮汐人生:在《波浪》中窥见生命的韵律与智慧
——评析肖旺范作品《波浪》
肖旺范
肖旺范的《波浪》以一次鼓浪屿之游为契机,通过对海浪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完成了一次从自然现象到人生哲理的升华。这篇散文以海浪的起伏为镜,映照出人生的高低起伏,在诗意的描述与理性的思辨之间,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智慧的审美空间。
文章开篇以传统游记的方式铺陈,却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从’观物’到’悟道’的转变。’软如棉花细如白面的海沙’与’蓝盈盈的海水’构成了一幅感官丰富的海滨图景,而作者的目光却穿透了这表象的美,捕捉到海浪’一波又一波’涌来又退去的动态韵律。这种观察视角的转变颇具禅意——从最初的感官愉悦,逐渐过渡到对自然规律的体认,最终达到对生命本质的领悟。海浪的进退节奏被作者赋予了人性化的特质:’退去的时候平静安逸,心满意足’,这种拟人手法不仅拉近了读者与自然的距离,更为后文的人生隐喻埋下伏笔。
文章的核心哲思在于将海浪的起伏与人生的顺逆相对应。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两种生命状态:高潮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低谷时’隐忍不发,韬光养晦’。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揭示了生命固有的周期性规律。尤为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厚此薄彼,而是平等看待两种状态的价值——正如海浪的进退共同构成了大海的呼吸,人生的顺逆共同编织了存在的意义。这种认识打破了世俗对’成功’与’失败’的僵化定义,展现出一种更为圆融的生命智慧。
在修辞艺术上,文章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四字短语的密集使用(‘草长莺飞’、’游人如织’)和对仗结构(‘处在高潮的时候…处在低谷的时候…’)明显借鉴了传统骈文的修辞美学,而比喻的新颖性(‘海沙…眯着眼睛’)和拟人的心理深度(‘心满意足’)则体现了现代散文的自由精神。这种语言风格使哲理表达既保持了传统文论的凝练庄重,又不失个性表达的鲜活灵动。
文章的结构呈现出清晰的递进层次:由景入情,由情及理。从开篇的景物描写,到中间的情感共鸣,再到结尾的哲理升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循环。特别是结尾处的’海阔天空,波诡浪涌’四个并列短语,以高度浓缩的意象群完成了对前文的总结,而’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则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这种环环相扣的结构设计,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被引导至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波浪》最终呈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体验相结合的生命态度。它既包含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智慧,又融入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取精神;既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又有’激扬青春,指点江山’的热情。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生命观,恰恰反映了成熟个体对复杂人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在当代社会普遍忧虑的背景下,《波浪》提供的潮汐智慧具有特殊的疗愈价值。她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永远处于波峰,而在于完整地体验起伏的过程;不在于单方面的征服,而在于与自然规律的和解。当作者看着海浪’回归大海的怀抱’,他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生命回归本真的隐喻——无论经历怎样的激荡,最终都能在广阔的宇宙中找到安顿之所。
这篇散文的魅力,正在于它将一次普通的海边漫步转化为深刻的生命顿悟,让读者在千字篇幅中,体验了一次从感官到心灵的精神之旅。
2025年5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