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昆仑山的雪水滋养着万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咱们玉友提到和田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那温润如脂、价值连城的和田玉籽料。
如果有朋友来新疆旅游,想让大叔推荐除了籽料以外,和田还有什么好东西,和玉大叔一定会告诉你——这片被昆仑山守护的绿洲,除了孕育出让人魂牵梦绕的美玉,还织就了一个个让世界惊艳的传奇——那就是享誉全球的和田真丝地毯。走在这座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的街头巷尾,仿佛能听到驼铃声声,看到商旅往来的繁华景象。两千年的时光在这里沉淀,中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造就了和田独特的文化魅力。
和田古称“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明珠。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无论是商队驼铃,还是文人墨客的诗篇,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田不仅以“金玉之邦”闻名遐迩,还因其丰富的物产和多元的文化,被誉为“瓜果之乡”“歌舞之乡”“地毯之乡”“美食之乡”。巍峨的昆仑山与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相互映衬,孕育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和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说起和田的非遗技艺,和田地毯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是“和田三宝”之一(另外两个是和田玉和艾德莱丝绸),更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与美学的结晶。和田地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传承。无论是图案设计、编织技艺,还是染色工艺,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心血。在洛浦县山普拉墓葬群,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了一件距今1800多年的汉代地毯。这件国宝级文物长78厘米,宽74厘米,采用平纹组织结马蹄扣的编织方法,与现代地毯工艺如出一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和田地毯也在不同朝代绽放着独特光彩。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立染织局,明代维吾尔族织毯艺人马托阿洪(化名)远赴宁夏传授技艺,清朝更是在北京设立地毯讲习所,专门培养织毯人才。要说这和田地毯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编织手法——森纳扣,也叫“8字扣”。这种技艺需要织工用传统工具,将羊毛一根根打结在经纬线上。每一块地毯,都是无数次重复、耐心与细致的结晶。

即使现代机械化生产逐渐普及,中国的纺织技术冠绝全球,但森纳扣的手工编织依然是和田地毯的灵魂。因为新疆地区的毛纺织业在青铜时代就已相当发达。地毯作为毛织物的一种,最早的形式是平纹组织的毛织毯,后来发展出栽绒毯(维吾尔语称“古兰姆”),即在平纹基础上拴结羊毛扣,形成绒面。这种技艺至今仍被沿用成为和田地毯的标志。
和田地毯的原材料也极为讲究。优质的和田羊毛,需要经过复杂的手工染色、纺纱,再由经验丰富的织工一针一线编织而成。2008年,和田地毯编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除了闻名遐迩的地毯,和田还有另一项让人叹为观止的非遗技艺——“和田三宝”之一的艾德莱斯绸。这种纯手工、纯天然的绿色纺织品,从煮蚕茧、抽丝、纺丝到染色、编织也同样非常复杂。艾德莱斯绸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设计师将艾德莱斯元素融入现代服饰、饰品,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
和田地区目前拥有140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7个。无论是地毯、丝绸,还是木雕,这些技艺都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诗人张志民曾在《花毯》这样描述:“天上有多少云彩,地上就有多少和田地毯。”道出了和田地毯的丰富多彩。阿娜古丽、开力肯、月亮花、五枝花、伊朗式、拜垫毯、博古、山水……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非遗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现实的力量。古老的手工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更让和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和田,和玉大叔邀请您不妨亲手触摸一块地毯,感受一下艾德莱丝绸的丝滑,再盘盘和田玉。你会发现和田三宝都是时间与匠心的结晶,是和田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座因美玉而闻名的城市,其实还有太多宝藏等待我们去发现。那些在经纬间穿梭的巧手,在年轮里雕刻的匠心,在丝缕中编织的梦想,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化图景。下次当你把玩着温润的和田玉时,不妨也想想,在同一片土地上,还有这些同样珍贵的文化瑰宝,正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