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育儿困局
在家庭教育的漫漫长路上,作为父母尽管我们读过很多书,学习过很多知识,但是仍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焦虑的泥沼难以自拔。
昨天朋友和我聊天,讲到她每当夜深人静时,望着孩子熟睡的面庞,就会着急难眠:为啥自家的娃像生性顽劣的猴子,就是不听话?为何曾经亲密无间的小棉袄,也渐渐逆反不听话?很多时候觉得已经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但换来的却是娃平平无奇的成绩与冷漠的态度?这些痛,其实不是个例,它好像阴霾一样笼罩着万千家庭。从新闻上或者你家正在真实上演:从作业辅导时的鸡飞狗跳,到代际冲突的紧张对峙,再到“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无尽比较创伤,父母们在爱与控制的拉扯中筋疲力尽。
当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叩问教育研究的殿堂时,却发现破解困局的关键,或许藏在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种情绪中。

心
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心态》研究曾在育儿圈掀起轩然大波,揭示了“成长型思维”对教育的重大影响。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转向对“终极意义”的探索,一项颠覆性的认知科学发现逐渐浮现:与肤浅的鼓励相比,一种能让父母真正与孩子建立深度联结的情绪 ——“敬畏”,正在成为破解教育焦虑的密钥。
这种贯穿人类文明的精神体验,或许正是我们为孩子构建内在驱动力、重塑亲子关系的全新起点。
“敬畏”两者的情绪策略
提及 “敬畏”,这个看似熟悉的词汇,却常常被大众误解。不妨先来参考权威词典的阐释。韦氏词典(Merriam – Webster)将其定义为:“一种混合了畏惧、崇敬与惊叹的情绪,通常由权威、神圣或崇高事物引发……”;词典网(Dictionary.com)表述为:“因宏伟、崇高、强大或类似特质而产生的压倒性崇敬、钦佩或恐惧感……”;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则指出:“最初指对上帝或神性的敬畏与恐惧交织的情绪,后延伸为对权威人物、杰出成就的敬重,或对自然力量与美景的震撼……”。从这些严谨的定义不难察觉,“敬畏” 绝非简单的 “惊讶” 或 “极度佩服”,其蕴含着一种 “超越理解” 的震撼意蕴。
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在《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期刊发表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 “敬畏” 的独特力量。心理学系研究生普林斯顿・池(Princeton Chee)带领团队,以近 900 名父母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 “对孩子产生的敬畏感” 及 “自豪感” 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敬畏” 宛如一剂神奇妙药,显著提升了父母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那些在家庭与事业间艰难权衡的创业者父母而言,效果更为显著。相比自豪感,敬畏能更全面、深刻地增强父母的幸福感,让育儿生活洋溢着更多的幸福、意义与丰富体验。
父母对孩子萌生的敬畏感,与他们生活的 “目标感、意义感及心理丰富度” 紧密相连。同时,敬畏感会悄然改变父母对时间的感知,促使他们更全身心地投入那些 “非凡时刻”和 “超越自我成就” 的全方位情绪,与幸福感的关联更为紧密。
“敬畏” 的心态
“敬畏” 心态,不仅在育儿领域大放异彩,对创业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在认知研究领域,“敬畏” 与幸福感的紧密联系屡见不鲜。一项研究发现,每周进行一次 15 分钟的自然漫步(选择易引发 “敬畏感” 的路线),能够有效提升同情、感恩等 “亲社会情绪”。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神经科学家、情绪与自控力实验室(Emotion and Self – Control Lab)主任伊森・克罗斯(Ethan Kross)的研究成果中指出,主动探寻激发敬畏的体验,有助于人们减少消极思维,抑制那些无益的内心声音。
我作为一名创业者,在成为妈妈后逐渐领悟,我不仅需要与社会拼搏,更是在为孩子构筑理想世界。每当我读到这类文章时,不禁意识到:为人父母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是一种真实的体验,需要充满敬畏。
“敬畏” 都值得我们深度思索,并切实融入生活。无论是育儿还是创业,都有了更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