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疑问源于逛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时候,看着展柜里的一本本古代典籍,猛然惊觉,原来古代的书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古人读书的时候要怎么断句呢?我们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于是就去“研究”了一下,有了这篇学习笔记…

国家典籍博物馆陈列的《海国图志》

我国的古籍,一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时候小孩子入学读书,开头便是训练识字、朗读、断句子。《礼记·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离经辨志。”即学生入学一年就要考核“离经辨志”的能力。所谓“离经”,是指离析经文文句,也就是断句。

古人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叫作“句读(dòu)”。“句读”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即引用其他经典时,因不懂原文的句读(断句规则)而错误摘录。“句”和“读”最初无别,句也称读,读也称句,连起来说“句读”。黄季刚先生说“连言句读者,乃复语而非有异义也”(《文心雕龙札记·章句》)。黄先生所说的复语,指复音词,即“句读”是同义复词。

唐代以后,句和读有所区分。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即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读”。

我国也有一些古代的典籍,在抄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时候,就把句读标出来了。但是,这样的标点符号很不规范统一,随意性很大,而且使用得也很少。

永乐大典》的圈点

事实上,在古代,不光中文没有标点符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

为什么古书都没有标点符号呢?梁文道先生曾给出过一种有趣的解释:因为古人不需要读那么快

他认为,标点符号的诞生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

古代书产量很低,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中世纪末期有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一遍遍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

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逐渐采纳并标准化了标点符号的使用,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也卖得更多了。

在这种驱动力下,不仅现代意义上的成体系的标点符号出现了,文章中的段落分段也出现了。

我国现在通用的标点符号,就是在我国古代的“句读”“圈点”等标点和符号的基础上,再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标点符号,经过百余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

如果说西方标点符号的广泛传播和使用是得益于印刷术和出版业的发展,为何我国古代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标点符号体系呢?毕竟毕昇在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了约400年。

得益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宋代的出版业可谓十分兴盛。据《世界图书》1981年第三、第九期统计:我国从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直至五代,共出书二万三千多部,二十七万多卷,而宋代出书则达一万一千部,十二万四千多卷,相当于历代出书总数的将近一半

宋朝刻印的书籍中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标点,但也并不是所有书籍都如此。《宋史·何基传》记载何基读书时说:“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这是“标点”二字第一次出现在文献典籍上。这段描述既说明了标点的概念出现得很早,也说明当年的书很多都没有印刷标点。

到了明清时期,标点符号的使用在承传宋元的基础上续有拓展,清朝标点图书的总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但大多体现在小说、评传、佛经、韵书等文学作品中并且使用标点的书籍,也多是坊间刻本。清代出版的典籍,包括政府出面编纂的各类典籍,则很少使用标点符号。以官修《四库全书》为例,所收三千余种图书,无一例外地不予标点断句,即使原书有圈点的,在收入《四库全书》时圈点也被悉数删去。

据考古发现,早在甲骨文时代我国就有标点符号的萌芽。经过自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发展、流变,其间精芜并存、兴衰互替,种类繁多、形体庞杂。各个朝代流行的标点符号五花八门,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旧式标点符号并不为人们所重视,甚至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原因之一,是复古主义的文化传统。两汉以后,在我国文人圈内逐渐形成一种尊古、仿古的风气,言必称三代,文必法春秋。先秦时代典籍的语言模式和用词习惯成为文人学者模仿的对象、写作的蓝本。先秦人写文章不加句读(因为句读刚刚萌芽),后世人写文章也不施标点,甚至把写文章、印书加标点视为不合正途,不入正流。宋代以后,情况虽有所好转,有些刻本使用句读符号,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仍把没有句读的印品视为正宗。这种以无句读文章为古雅、为正统、为学问的传统绵延两千余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标点符号的使用与普及。

另外,我国古代的标点符号主要不是编写者在编辑和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地表达文意,自然而然地添加的,而是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意图,追加上去的。这种追加可能符合作者的原意,也可能不符合作者的原意,甚至歪曲原意。这种本末倒置的标点法,使得标点符号的使用几乎完全局限在校雠家、讲学家、评点家的狭小的范围之内,这就极大地制约了标点符号的推广和应用。

比如,大家熟悉的《道德经》,因为没有标点,大家通行的解读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也曾有人解读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ps:好像,这么读,看上去,也挺有道理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一批学者和出版家了解古人使用标点的情况,也学习了西方标点符号,提出要制定中国人自己的标点符号标准,还要把这套标准用到印刷书籍里。

西方标点符号是由谁引入中国的?史书上存在两说。一说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初中国派出第一个外交使团——斌椿考察团,远赴欧洲法国、英国、荷兰等11国访问,历时四个月。在英国时,一天喝早茶,斌椿在翻译的帮助下阅读英国报纸,发现英语句子之间由某些符号隔开。翻译介绍说:这些符号叫作标点,用来分隔句子,类似汉语中的句读,它还表示语气。斌椿极感兴趣,回国后将西方诸国游历写成书《乘槎笔记》供朝廷参考。

另一说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2月张德彝随浦安臣使团出访欧美,回国后写下的《再述奇》(今名《欧美环游记》)中专门有一段介绍西方的标点符号。

1897年,近代中文标点符号创始人、广东东莞人王炳耀根据传统的“句读”断句方法,吸收西方新式标点符号,草拟了逗号、句号、问号、惊叹号等10种标点符号。

1904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所著的《英文汉话》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些新式标点符号成为国内最早使用外国标点符号的书籍。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了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为主要内容的书面语革新运动,有不少文章、书信提到了使用标点的问题,开展了使用新式标点的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青年》的前身是《青年杂志》,后者当时只用“。”做全文句读,但也在当时属于比较新潮的了。1916年《新青年》创刊后,开始全部用新式标点。

1917年5月,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字改良观》提出了在文章中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主张。

1919年4月,北京大学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六教授,联名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提交《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大会议决通过

1920年2月,陈独秀和胡适支持出版人,出版了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随后,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出版和书写的标点符号开始有了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20世纪60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原规定进行整理。

1987年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修订。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目前最新的标点符号标准是2012年颁行的《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从学校教育到文字出版,再到日常写作,大家遵循的就是这套标准。

参考文献

[1]朱积孝.古书的句读及其符号[J].晋阳学刊,1987,(04):106-107.DOI:10.16392/j.cnki.14-1057/c.1987.04.021.

[2]岳方遂.论旧式标点符号的流变[J].语言文字应用,2004,(04):133-139.DOI:10.16499/j.cnki.1003-5397.2004.04.022.

[3]雷智勇.略论标点符号的产生与演变[J].武警技术学院学报,1996,(04):59-62.

[4]梁文道.古代的书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J].中华活页文选(初一年级),2013,(12):10-12.

[5]中国青年网.“?”和“!”的故事:标点符号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http://news.youth.cn/jy/201704/t20170405_9416908_1.htm

索菲娅

路过人间,想要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