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参

药材基源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Fisch.或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的干燥根。有多种同属植物亦同等入药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后趁鲜刮去粗皮,洗净,干燥。

炮制方法
除去根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别名
沙参、泡参、泡沙参、鸡大腿、白沙参

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本品性凉,风寒咳嗽、脾胃虚寒及寒饮喘咳者宜慎用。

药材性状

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7~27cm,直径0.8~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和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以根条长、粗细均匀、体结色白、味甘者为佳。
饮片性状
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厚片。外表皮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切面黄白色,有不规则裂隙。气微,味微甘。

植物形态

沙参:多年生草本,茎高40-80厘米,不分枝,常被长柔毛,稀无毛;基生叶心形,大而具长柄;茎生叶无柄,或仅下部的叶有极短而带翅的柄,叶椭圆形或窄卵形,两面被长柔毛或长硬毛,稀无毛;花序常不分枝而成假总状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极窄的圆锥花序,稀具长分枝而为圆锥花序,花萼被极密的硬毛,萼筒常倒卵状,稀倒卵状圆锥形,裂片多为钻形,稀线状披针形;花冠宽钟状,蓝或紫色,外面被短硬毛,特别是在脉上,蒴果椭圆状球形,种子稍扁,有1条棱。
轮叶沙参:茎高达1.5米,不分枝,无毛,稀有毛;茎生叶3-6轮生,卵圆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两面疏生短柔毛,无柄或有不明显的柄;花序窄圆锥状,花序分枝(聚伞花序)大多轮生,细长或很短,生数花或单花;花萼无毛,萼筒倒圆锥状,裂片钻状,全缘;花冠筒状细钟形,口部稍缢缩,蓝或蓝紫色,裂片三角形;花盘细管状;蒴果球状圆锥形或卵状圆锥形;种子长圆状圆锥形,稍扁,有1条棱,并扩展成1条白带。

生境分布
沙参:产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河南、陕西、甘肃。生于海拔600-2000米的低山草丛中和岩石缝中。
轮叶沙参:产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华东各省、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生于草地和灌丛中,在南方可至海拔2000米的地方。

经方验方
1.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治燥伤肺卫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2.治肺热咳嗽:沙参半两,水煎服之。(《卫生易简方》)
3.治失血后脉微手足厥冷之症:杏叶沙参,浓煎频频而少少饮服。(《成都中草药》)
4.治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米饮调沙参末服。(《证治要诀》)
5.治产后无乳:杏叶沙参根四钱。煮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6.治虚火牙痛:杏叶沙参根五钱至二两。煮鸡蛋服。(《湖南药物志》)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南沙参含有多糖、β-谷甾醇及其衍生物、三萜、磷脂等多种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辐射、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改善学习障碍、保肝、强心、祛痰、抗真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本内容主要参考《中国药典》《中国植物志》等文献资料,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小编水平有限,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为小编现拍,需使用请联系小编。

本号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播,文章可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毕竟收集整理编排需要时间,谢谢理解!

「本草实拍」南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