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浣花园研社 浣花园研社 2025年04月29日 15:07 四川

颐和园(七):皇家礼佛圣地,佛香阁、转轮藏、五方阁的百年沧桑


上一期,我们一同探寻了排云殿从大报恩延寿寺演化而来的那段历史。这期,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佛香阁及其两侧的转轮藏和五方阁,一同看看它们的文化与历史。

万寿山排云殿北侧矗立着全园最高大的建筑——佛香阁,其东侧为转轮藏建筑群、西侧为五方阁建筑群,均为佛教建筑,它们和曾经的大报恩延寿寺一起成为了清漪园的皇家礼佛中心。

曾经,他们都历经劫难;如今,又焕发新生。


一、佛香阁:中轴之巅的佛教圣殿

佛香阁,这座巍峨的建筑矗立于万寿山前山的核心地带,高达 41 米,是八边形三层四重檐的木构殿宇。它的黄绿琉璃攒尖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皇家的尊贵气度。

它是皇家礼佛的中心,每逢望朔(即每月初一和十五),慈禧太后会前往佛香阁,进行焚香礼佛的仪式。

佛香阁立样图

佛香阁设计图——《样式雷史料》

作为全园最重要的礼佛建筑,样式雷在设计上倾注了非凡的智慧。佛香阁内部八根巨柱贯通三层,这八根巨柱在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上具有多重巧妙之处。

首先,巨柱的材料选择非常讲究。

佛香阁内的八根巨柱采用铁梨木,这种木材质地坚硬,耐腐蚀,能够承受较大的重量和压力,确保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其次,巨柱的结构设计非常复杂且精妙。

这些巨柱不仅支撑着整个建筑的重量,还通过复杂的榫卯结构与其他构件紧密连接,形成了稳固的整体。这种设计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还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二、佛香阁匾额楹联:佛法的隐喻与皇家祝福的融合

佛香阁一二层匾额及一层楹联

建筑的宏伟之下,佛香阁的匾额与楹联更以精妙的文字,将佛法与帝王之心悄然联结。

顶层悬挂着 “佛香阁” 的斗匾,从上至下三块匾额依次为 “式扬风教”“气象昭回”“云外天香”。这些匾额巧妙地引用典故,既歌颂了佛的无量功德,又蕴含着皇帝对母后的深情祝福。

斗匾——【佛香阁】

【香】指佛的功德,也可指佛教中的供养品。

【佛香阁】既是一个供佛礼佛的神圣场所,又寓意着佛的功德惠及世间万物。

一层匾额——【云外天香】

【云外】指高空或高山,也象征着世外仙境。

【天香】则是芳香的美称,更是佛的功德的象征。

整个词组表达了佛的功德无边,遍布宇宙,也描绘出阁中佛法的宏大与纯正。

一层楹联——【鉴映群形润生万物 贯穿青琐萦带紫房】

这幅楹联摘自唐魏征的《九成宫醴泉碑铭》,原本是对九成宫泉水的赞美,如今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比喻佛法的洞察力和滋养之力。

【鉴映】如镜,映照世间万物。

【润生】滋养一切生命。

【青琐】代指宫廷。

【萦带】环绕。

【紫房】则是皇太后所居之处。

此联深刻地颂扬了佛祖的无量功德,表达了佛法无边、普照万物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层匾额——【气象昭回】

【气象】气候,天象,景象。

【昭回】星辰光耀回转。

整个词组指这里的景象光辉灿烂。

三层匾额——【式扬风教】

【式】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扬】宣扬,传播。

【风教】风俗教化。

整个词组指(以佛法)宣扬风俗教化。


三、佛像的沧桑:多次劫难与复兴

北京颐和园(七)佛香阁、转轮藏、五方阁

佛香阁的八根铁梨木巨柱虽撑起了宏伟的建筑,却未能抵挡住历史的硝烟。1860年,英法联军的一把火,将这座圣殿的辉煌付之一炬,其一层佛像也开始了坎坷的经历。

清漪园时期:佛像的盛世亮相与劫难

佛香阁及佛像荡然无存,约翰·汤姆逊拍摄于1871年

在清漪园时期,佛香阁内一层供奉着站像千手大悲菩萨,二层是铜胎菩萨,三层则是旃檀古佛。然而,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清漪园惨遭火焚,佛香阁被付之一炬,阁内的佛像也荡然无存。

慈禧重建:佛香阁的复兴

法军上尉拉里贝拍摄于1900年

1891 年,慈禧太后在佛香阁的废墟之上,按照原样重新建造了这座建筑。在颐和园时期,阁内一层面南供奉的是泥塑西天接引佛及阿难、迦叶像。

近现代:佛像的再次劫难

但佛像命运多舛。1900 年,阁内的佛像再次被毁。在民国时期,虽历经修复,却又在 1966 年被彻底摧毁。

当代复原:千手千眼观音立像归位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是于 1989 年从北京城内万寿弥陀寺迁移至此的。

这座佛像铸成于明万历二年(1574 年)三月,高约五米,其头部设计独特,分四层,每层三面,每面三眼,共有十二面,三十六只眼,仿佛能环顾四面八方,普度众生。

佛像的姿态更是栩栩如生,其中两臂于胸前双手合十,两臂于腹前结印,两臂高举托护头顶本命佛,两臂自然下垂至膝,另十六只手臂于佛像左右两侧如凤凰展翅般舒展开来,手势秀美多姿,无一雷同。千手象征着观音法力无边,能够拯救众生于危难之中。

佛像头顶的本命佛也并非万寿弥陀寺的原件,而是从昆明湖中打捞上来的文物。将其放置于此,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成为了历史的一种奇妙安排。


四、转轮藏五方阁:皇家礼佛核心的重要组成

佛香阁的并非孤立存在,其东西两侧的转轮藏与五方阁,共同构建了颐和园的礼佛中心。

图片选自《中国景观》,1870年左右,英国人莫理逊拍摄。

东侧的转轮藏是一组珍贵的未被英法联军烧毁的清漪园时期的木构建筑群。五方阁内的宝云阁因为是一座铜殿,也幸存了下来。

图片选自《中国景观》,1870年左右,英国人莫理逊拍摄。

“转轮” 源于古印度神话中转轮王的一件法宝,据说只要转动这件法宝,便可以降服四方妖孽。藏传佛教沿用了这一传说。

转轮藏正殿正立面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颐和园》

转轮藏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周围有廊,是一座两层三重檐的阁楼,三连搭攒尖顶(这是乾隆朝建筑的一大特点),上覆绿琉璃瓦。长方形连三宝顶上,装饰着彩色琉璃福、禄、寿三星。

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单檐八角攒尖顶配亭。亭内设有旋转的轮藏,这也是转轮藏名字的由来。这两座可以转动的轮藏内,储满了经书和佛像。帝后在这里礼佛诵经时,只需轻轻扶一下转轮藏,就如同念完了所有的经书。

转轮藏前面竖立了一座大型石碑,造型古朴,明显模仿河南嵩山“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的碑体形式,上刻“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还刻了乾隆帝的另一篇御制雄文《万寿山昆明湖记》。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对此文有介绍,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翻阅。

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落同样位于山石环绕的台地上。它由中央的铜殿和四面的配殿、四角的方亭组成,其布局象征着佛教密宗的曼荼罗,意喻“万德圆满”,众神聚集。

“五方”源自佛家语“五方色”,按照佛教密宗说法: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五方阁就是指汇集五方之色。寓意天下太平,四海升平,庭院中及4个方位的各座建筑,分别代表曼荼罗上的佛、菩萨所居的方位。

院落中央即黄铜铸造的宝云阁,高7.5米,重达207吨,其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这是北京最大的一座铜亭。在铜亭南墙的内侧,铭刻着制作宝云阁的工匠的姓名:杨国柱、张成、韩忠和高永固。这些平凡而普通的工匠,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一起构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而灿烂的文明。

宝云阁,法军上尉拉里贝拍摄于1900年,图中可见铜制门窗严重缺失

铜亭虽未在 1860 年的劫难中被烧毁,但亭内的陈设被劫掠一空,铜制门窗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宝云阁才最终恢复了其原有的完整风貌。

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皇家佛事的多维空间,见证了皇家的信仰活动,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五、结语: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

佛香阁及其周边的建筑群,作为颐和园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们见证了皇家的信仰与仪式,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与兴衰。

它的砖瓦间,镌刻着古代匠人精工细作的精神;它的历史中,烙印着文明的衰败与重生。

这些建筑早已超越“皇家礼佛建筑”的范畴,它们是一面映照盛衰的明镜,一条贯通古今的隧道,更是一把量度人类文明韧性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