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首
黑风夜话571 太行之首(保定涞源县白石山)
涞源县
夜宿涞源县城,为第二天一早登白石山作准备,查看了一下海拔高度,县城是800多米,而不远处的白石山主峰超过2000米,如此相对高差,太行山脉的雄伟可见一斑。涞源古称飞狐,一个充满传奇的名字,太行八陉中的飞狐陉以此为节点。
白石山
离开县城驶向白石山,不多久便进入山区,两旁是起伏的峰峦,视野里出现了长城的敌楼。这个位置的长城称作内长城,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设九边重镇,筑成了连绵万里的外长城,但北方的游牧骑兵并不按常理出牌,明正统年间,瓦剌大军突破大同,绕道太行山夹击京师,土木堡一战连皇帝明英宗都成了俘虏。危机过后,朝廷意识到光凭外长城一道防线不足以抵挡北方的骑兵,于是在太行山东北再筑一道内长城,以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紫荆、倒马对飞狐陉成夹峙之势,白石山的长城正处这一区域。
韭菜园
入白石山景区东门,乘祥云索道抵达上站,搭一段电瓶车来到游程的起点韭菜园。白石山核心景区有三条游览路线,分别是海拔1600米的飞狐峡线、1800米的双雄石线、2000米的佛光顶线,据说这个季节西门没开,且飞狐峡下线用时较长,所以选择了中线和上线的游览。
山景
白石山因白色大理岩峰林而著名,这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地貌类型,高大的山体少曲线、多棱角,奇峰怪石,峥嵘崔嵬,绝壁处刀削斧劈,险壑处深不见底。景区山体呈现双层结构,上部是十亿年前形成的白色燧石条带大理岩,下部是一亿四千万年前由于岩浆侵入而形成的肉红色花岗岩,这就像一个肉红的基座托着白色的峰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处不妙。
太行老祖
“万古白石,地老天荒。太行老祖,抚佑一方。”一尊石像,他额头高凸,须髯浓密,手上青筋暴起,腰间挂着一个硕大的葫芦。这位相貌奇特的神祇就是太行老祖,据说他神通广大,能保佑太行山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许是得到了太行老祖的庇佑,此时的白石山晴空祥云,碧山如洗,正是领略风光的大好时机。
白石山栈道
山不见我我来见山,真可谓山不转我转,好在工匠们已经修筑了结实的挂壁栈道,为转山创造了有利条件。栈道在陡峭的半崖延伸,通向白石山深处。
飞拉达
小洞天
海豚出水
白石晴云
白石晴云

白石峰帽
仰望佛光顶
悬崖之翼,勇敢的人们正在进行“飞拉达”探险,攀岩者利用钢扶手、脚蹬、挂索等工具,一步步地在岩壁的踏板上前行。穿过小洞天,山景开朗,一处巨角砾岩状如跃出水面的海豚,形象逼真。逐渐接近白石第二峰晴云顶,此处常有云雾,白石峰帽被云雾缠绕,如梦似幻,但此刻晴空碧蓝,“白石晴云”少了云字。身处列屏谷,抬头仰望,最高处便是白石第一峰佛光顶,挑战太行之首,山高道远,仍需努力。
豁然崖
太公钓鱼
侧身崖
侧身崖
转过豁然崖,来到另一片境界,山对岸处“太公钓鱼”惟妙惟肖,横斜的枯枝恰如一根鱼竿,不知是否人为布置。前方有一个直角转弯的山崖,崖侧有一个仅供单人通过的石缝,也许是两处均需侧身,此处被命名为侧身崖。
挑战
叠层石
八戒娶妻
风云际会
一个个孤立分布的山头状如馒头,这就有了形象的馍馍石之称,学界称之为“叠层石”,其最原始的环境是十五亿年前的海岸线下。到达一个垭口,这里常常是暖湿气流的交汇处,云雾聚散无常,奇峰忽隐忽现,冠名“风云际会”,此处有一组“八戒娶妻”石,大自然打造了猪八戒背媳妇的奇特景观。
双雄守山
奇石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