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青玉花鸟纹笔杆 长21.8cm ” 35,000-50,000″ “38,500”
|
清乾隆 白玉鱼化龙笔搁 高6.2cm ” 480,000-600,000″
|
清中期 白玉荷纹承盘 高2.8cm ” 110,000-160,000″
|
清中期 青玉高僧参禅山子 高14.5cm ” 250,000-350,000″
|
明 白玉绶鸟虬松笔搁 高7.5cm;宽21cm;厚4cm ” 55,000-80,000″
|
清 青玉蟠龙守宝花插 高10.8cm;宽4.9cm;厚2.5cm ” 60,000-100,000″
|
5 元 青玉卧龙钮方印 高4.5cm;宽6cm;厚5.8cm ” 80,000-120,000″
|
清乾隆 白玉宝莲纹赏瓶 高12.2cm ” 55,000-80,000″
|
清乾隆 白玉五福祥云砚 长8.5cm ” 150,000-250,000″
|
清乾隆 白玉宝莲纹赏瓶 高12.2cm ” 55,000-80,000″
|
清乾隆 白玉活环双耳大冼 高8.3cm ” 400,000-600,000″ ![]() |
清18世纪 白玉莲蓬摆件 L:7cm。此摆件用白玉雕琢而成,整体玉质通白油润,致密无绵,整体造型饱满圆润。莲蓬夺水而出的情景隐约可感,莲蓬果实硕大,周围点缀几丝荷叶,几瓣莲花,莲枝缠绕,莲叶翻卷自如,莲花雅丽高洁,花瓣层层绽放,形象生动逼真,富有野趣,出淤泥而不染,分外美好。“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莲花自古受到人们的喜爱,君子爱莲更成为千古佳话。不仅观世音菩萨的坐处为莲蓬,因与“连子”谐音,莲蓬更被赋予了“多子多孙,子孙满堂”的美好寓意。整器打磨仔细,雕工精致,巧夺天工,表现出布局与构图丰富多变的层次感。
|
清18世纪 白玉雕“老子出关”图山子(带座) H:17cm。白玉山子质地上乘,以整块玉料雕琢而成,山水树木布局得当,采用深浮雕和镂雕相结合的技法雕琢,正面以松柏洞石及人物为主体,山中松树苍劲,枯藤怪石林立,二位老者或坐或立,一派仙风道骨,更添妙意;另一侧小桥流水,孩童悠然坐于牛上,似是赶向另侧会诸位长者;一面远山高峻,山腰间怪石嶙峋,翠竹掩映,山下竹林小径上站立一鹿,回首凝望,野趣黯然。从此件玉山子可以看出制作者经营位置颇费思考,雕琢工艺精湛,画意深远悠然,是一件极具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的艺术佳品。
|
清 白玉卧牛摆件 L:12.5cm
|
清18世纪 白玉“三阳开泰”摆件 L:9cm。此摆件选上等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坚实,纹理细腻,其刀法圆润,光泽柔美,打磨精致,堪称完美之作。作为与中华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人们时常将羊之名附会人事祸福,又以“羊”与“祥”相通,将“吉祥”写作“吉羊”,汉瓦当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样。加之古人认为“美”与“善”皆与羊相关,因此,以羊作装饰多为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另《易经》有云:“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在下。下月为泰卦,三阳大下”,因此“三阳开泰”寓意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羊”与“阳”谐音,因此在玉雕作品中常常以“三羊”为题材来体现人们“三阳开泰”的美好愿望。
|
清 白玉雕福寿双全如意 L:34.5cm。如意,即为称心如意,具有平安祥和的美好象征,发展至清代已成为宫廷的重要陈设,如英国使节马戈尔尼当年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即载:“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而观诸清宫旧藏的宫廷书画中,我们亦不难发现如意被持于帝王手中的图像。由此可知,如意已成为宫廷的时尚陈设或把玩之物。此件如意以整块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洁白温润、晶莹剔透,器身呈灵芝式,如意方头形首部雕福寿纹,柄部中央浮雕吉庆有余图案。此柄如意造型雍容端庄,结构严谨有度,雅致而讨喜,工艺娴熟,并且寓意吉祥,为可遇不可求的佳品。
|
清早期 白玉罗汉饰件 H:7.5cm
|
清中期 白玉侍女诗文文玩牌。此牌白玉为材,琢磨细致,光泽莹润。牌身呈长方形,规整大方,此牌两面以浅浮雕技法,造型优雅,雕工细腻,诗画相应,极具人文意趣。牌额拐子龙纹,中穿孔可供系佩。正面开光内雕仕女手撵一株花,仕女面容清秀,恬静娟美,端庄雅丽,霓裳飘洒。背面刻有诗文:「记得去年香雪海,倦眠花底梦游仙」。图文相配。整件玉牌用料上乘,构图严谨有序,诗画双绝,互为诠释,颇为雅致。
|
辽/金 白玉鹅。白玉质,带少许沁色,玉质细腻光洁。圆雕两只母子情深之鹅,双鹅侧身相依,其身交融,其颈相望,雕刻生动传神,别有一番意趣。鹅身体圆润,造型准确,翅膀细节及羽毛刻画一丝不苟,体现了工匠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富有浓郁的北方草原民族气息。此玉饰设计巧妙,造型丰硕饱满,盈手一握,适于把玩,为辽金玉雕之佳作。
|
18世纪 白玉府上有龙佩。佩取材和田白玉,洁白细腻,明润通透,油脂感强,局部有黄色留皮,取料厚实,巧做商周斧钺之造型。玉佩三边镂空,以镂雕的手法琢出数条螭龙扭曲盘绕在玉佩周围。螭龙矫健有力,造型古朴,两侧的螭龙婉转攀爬,与顶部的螭龙相互呼应,颇为生动。斧身一面浮雕向上攀爬的螭龙,另一面光素无纹,金黄色留皮巧作装饰。府上有龙图案出自玉雕古图谱,因斧钺象征著权力,同时斧谐音「府」,是对对方家庭的敬称,而龙代指家中的儿子。指对方子弟日后必成人中之龙之意,是清代较为流行的吉祥图案。整体造型精美,构思巧妙,寓意吉祥,尽显中国古代文化意蕴,又选料极佳,刀工精细流畅,实乃清代玉器中的上乘之作。
|
辽 飞天纹簪子。此件玉簪以细腻温润白玉琢成,簪体修长,簪首作飞天纹。飞天体态舒展,丰姿秀丽,昂首振臂作腾飞状,裙裾飞扬,长带飘舞,有「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的意境。身下如意祥云,朵朵相连。整体构思巧妙,线条圆润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从材质、工艺、风格看,是一件品质上乘的辽代玉雕精品。簪的本名称「笄」,是中国古代束发盘髻的工具。依据礼制,女子年十五,如已许婚,则结发上笄,古称「及笄」,须行「笄礼」,以示成年,可以婚嫁;男子年二十,被视为成年,须行「冠礼」,冠左右留有小孔,加冠时,用笄横贯固定在发髻之上。秦汉以后,笄改称「簪」。发簪的材料开始改变,玉、玳瑁、犀角、琉璃、铜、金、银等材料的运用,使得製簪工艺与形式日趋考究与繁复。
|
金/元 白玉凌霄花。陆游曾用「高花风坠赤玉盏」来形容凌霄之美,此件为和田白玉质,肉质洁白温润,局部有沁斑。圆雕盛开的凌霄花交叉盘绕,花瓣肥厚微曲,相拥而合,藤蔓翻卷,极富生命力。以精细精准的奏刀将凌霄花的高洁,枝叶的转折,表现的惟妙惟肖。玉雕凌霄花最早出现在宋代,该器构思巧妙,造型灵动,图案精美,雕工精湛,尤其选择上等的和田美玉,洁白温润,油性极佳,充分体现了凌霄花的纯净高洁,十分别致,具有典型的金元时期玉雕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