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的众多佳作中,盛元靖先生以魏碑笔法写就的行书作品脱颖而出,成为展览中最亮眼的作品之一。这一作品不仅展现了盛元靖先生深厚的书法功底,更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独特的理解与创新。

盛元靖先生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京华印社社员,并任教于云南大学,其艺术履历丰富且耀眼。他在全国多项重要书法展览中多次入展,涵盖篆书、楷书、草书、隶书等多种书体,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艺术实践,为他在行书创作上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他在十三届书法国展中的行书作品。从笔法上看,作品明显融入了魏碑笔法的精髓。魏碑书法以其方笔斩截、峻利挺拔的特点著称。在盛元靖先生的这件行书中,起笔处多见方笔,犹如刀刻斧凿,干净利落,极具力量感。每一个笔画的起始,都仿佛是在向传统魏碑致敬,同时又在行书的灵动节奏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行笔过程中,线条虽流畅却不失凝重,既有行书的连贯性,又有魏碑线条的质感。这种将魏碑笔法与行书笔法的巧妙融合,使线条在流动中蕴含着古朴与雄浑,避免了一般行书线条可能出现的轻薄之感。收笔时,或沉稳回锋,或果敢出锋,回锋处尽显含蓄之美,出锋处则增添了几分爽利之气,二者相互映衬,使笔画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把魏碑写成行书,诸体融会贯通,他绝对是十三届书法展中最亮眼之一

作品的结构布局同样值得玩味。整体来看,字与字之间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大的字沉稳大气,占据视觉中心,如乐章中的重音,起到强调和稳定节奏的作用;小的字则灵动活泼,穿插于大字之间,为作品增添了灵动之美。在疏密处理上,有的部分笔画紧凑,密不透风,营造出一种压抑感,而有的部分则笔画舒展,疏可走马,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更使观赏者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时,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视觉体验。

单字结构方面,借鉴了魏碑书法中欹侧险峻的特点。许多字并非中规中矩地呈水平或垂直状态,而是通过巧妙的倾斜和重心的调整,使字在看似不稳的状态下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例如,部分字的上部向左倾斜,而下部则通过笔画的伸展向右下方取势,使整个字仿佛具有了生命力,充满动感。这种欹侧的结构处理,打破了传统行书结构的平稳与常规,为作品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章法上,作品展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行列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字与字之间的顾盼生情、行与行之间的相互映衬,使整幅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墨色的变化也为作品增色不少。时而浓墨重彩,表现出厚重与深沉;时而淡墨轻染,营造出空灵与悠远的意境。墨色的浓淡变化与笔画的粗细、结构的疏密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宛如一首优美的乐章,有激昂的高潮,也有舒缓的旋律。

盛元靖先生坚持 “本性创作,回归真诚心境” 的理念,在这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作品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能感受到他在创作时的专注与真诚。他没有刻意去迎合某种流行的书法风格,而是将自己对魏碑和行书的理解,通过内心的感悟自然地流淌于笔端。这种基于本性的创作,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打动观赏者的心灵。

盛元靖先生在十三届书法国展中的行书作品,以其融合魏碑笔法的独特风格,在结构、章法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水准。他的创作实践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启示我们在传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回归本心,用真诚的创作态度去探索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