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AI(人工智能)生成的国展风格的图,不少已经学得有模有样,甚至成为画手投展的素材。
众所周知,AI在绘画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相当多的人类画家。关于AI能否取代绘画的讨论从它诞生起就没停过。
一方面,大多数人包括绘画从业者对AI的艺术创作能力嗤之以鼻,认为AI无法表达真挚的感情。
但与此同时,许多绘画从业者又因为AI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纷纷呼吁抵制AI。据悉,全球有超过15000名视觉艺术家、作家、音乐家和其他创意人士签署过一封公开信,反对使用创意作品来训练AI模型。
这其中既傲慢,又充满危机感。
2018 年,佳士得以 432500 美元的价格售出了一幅名为「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的作品,这幅作品就出自AI“之手”
2024年11月8日,苏富比拍卖行以108.48万美元拍出AI机器人“Ai-Da”(艾达)的画作「A.I.God」(AI之神)

事实上,当科技的齿轮转动起来,一切抵制的声音都是螳臂挡车。今日抵制AI的画手,像极了英国当年抵制汽车的马车夫,虽然马车夫们一度取得了抵制的阶段性胜利——每辆汽车前面必须有马车带路,但这种滑稽的场面与马车夫们努力维护的“行业体面”在历史的车轮下很快被碾得粉粹。
至于AI能否取代绘画暂且不论,但是中国美协的美展,恐怕是问题不大了。
国展,作为国家级别的艺术展览,一直在我国美术界占据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生态位。它不仅是官方对艺术价值的认证,更是对普罗大众的美育教化。
但如今AI的技术,已经无限趋近于国展水平,加上当今国展的审美单一、风格趋近、尺幅相似、构图雷同,给AI的学习进一步提供便利,可以说是双向奔赴了。
我在网上稍微找了一些AI生成的图片,不少已经学得有模有样,甚至以假乱真。
更重要的是,这些图像只需要简单的指令和操作,AI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高质量的图片,这些图片作为创作素材,比照片更高效、更艺术,甚至可以直接原图临摹。什么采风、什么写生、什么抄照片,统统都不需要了,抄AI就行。
当国展最后的一点创作因素(比如构图、色调、形式风格)都交给AI去完成,那么投国展的画家最后就只剩下手头技术的打磨和比拼,比的就是谁抄AI抄得好,抄得真,好比AI当设计师出效果图,画手当民工负责施工落地。
目前的趋势看,早晚有这么一天(事实上已经有人开始卖国展AI素材了)。
但是我依然要说,AI无法彻底取代画手,毕竟混圈子、拜码头、入门派,还得靠人,这才是AI替代不了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国展培训班该报名还是要报名。
只是到这个时候,国展,除了沽名钓誉,还剩下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