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对是全世界最大胆的灾难片都拍不到的剧情,长达11.7万年的绝对严寒,98.7%的人类消失,“人类”二字差点成为历史词语。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结局,并不是哪个电影导演或编剧的脑洞大开,而是中国顶级科研团队发现的,真实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最严重的时候,全世界所有人加到一起数量不过只有千余人而已。
沧海桑田
这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海鹏研究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潘逸萱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
论文中引用的研究结果表示,在大概93万年前,因为一场自然灾害,人类仅剩下了1280个人左右,而这个自然灾害甚至延续了十万年以上。
(原始人类)
大约在距今93万年前,由于地球发生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一年12个月的365天当中,每一天都“大约在冬季”。
而这样的“大约在冬季”更是延续了整整的11.7万年。在这11.7万年当中,原本只分布在极地地区的冰川干脆如癌细胞一般扩张,北半球冰盖面积在短短三千年内直接“涨停”,全球平均气温骤降7-8℃。
(冰川覆盖了全球)
在这样的严寒气候下,非洲,这个人类祖先诞生与崛起的龙兴之地,气候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改变。原本横亘在整个大陆的湿润季风系统彻底崩盘,稀树草原面积缩减60%以上。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彼时人类的祖先来说,无疑会是灭顶之灾的到来。 就比如埃塞俄比亚,这个过去人类安居乐业的家园。在这片充满了希望的乐土上,人类饿了有肥沃的稀树草原提供牛马等食物,渴了有草原间川流不息的河流提供水源,可以说是生活乐无边。
可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气候的急剧恶化,人类很快就面临了属于自己的生存噩梦。
(非洲稀树草原)
如果看过埃塞俄比亚的博里遗址,就一定能想象出当时人类祖先面临的生存危机。在距今90万年到80万年的区间,早已进入了石器时代的人类,却在石器的使用方面出现了倒退的痕迹。
似乎由于条件的过于恶化,人类祖先就连走出温暖的洞穴,走进严寒谋取石材都是一件十足的冒险。
以至于当时被科学家发现的石器工具的尺寸缩小四成以上。 这种尺寸的缩小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出于生存的无奈选择。断裂的刃口显示出这些工具被反复使用到了极限,人类祖先不得不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以确保在恶劣环境下尽可能地维持生计。

(石器时代的猿人)
而仅仅一个石器工具,就让当时的人们面临如此的惊慌。谈到衣食住行最重要的进食,对于当时的人类而言,更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在气候剧变的背景下,原本肥沃的稀树草原迅速退化,曾经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变得稀缺。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大型哺乳动物,以及各种可食用的植物,都因为环境的恶化而大量减少,人类被迫忍饥挨饿。
(原始人类正在狩猎)
甚至这还不是最残酷的,最残酷的是,由于气候过低,人类如果走出温暖的山洞去觅食的话,极有可能迅速死于严寒。留在室内可能饿死,走出室内可能冻死,这对于当时的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而除了食物以外,缺水也是一项灾难。据说当时非洲地区很多湖泊因为过度蒸发,湖水盐分已经飙升至现代死海的1.5倍,这意味着,曾经养育了人类的湖泊如今却只能带来死亡与灾祸。
为了找寻到更多的淡水,人类祖先不得不踏上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漫长旅途。
(非洲的湖泊)
人类的逆袭
因为这样的原因,人类的数量一度锐减到了千余人左右,似乎彻底灭绝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是,人类是一种注定将要突破自身极限的动物。
首先,他们第一个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为了填满自己的肚子,这些原本依赖狩猎和采摘水果为生的动物,转而挖掘地下储藏的块茎类植物,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植物当成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原始人的毅力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一点,分子考古学的研究发现可以证明。当代的科学家通过这些数据得出结论,在那11.7万的“大灾之年”期间,人类唾液淀粉酶基因AMY1的拷贝数激增了三倍,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食物种类的变化,
而伴随着寻找食物的活动 ,人类祖先也开始出现了分工。 从化石结果可以看出,他们开始以20-30人的协作单元进行迁徙,无疑已经形成了当代集体社会生活的一种雏形。
(原始人类出现了合作)
而且,这种雏形的进步性更是超过了现代所有人的想象。
就比如,前文提到的博里遗址,那里出土了黑曜石工具。考虑到黑曜石的产地距离博里遗址有130公里以上,这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分工合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水平。
他们形成了原始的贸易网络,通过跨地域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和信息,优化了资源的利用配置,提高了生存的机率,甚至还促进了人类的意识能力。
基因研究也揭示了,这种雏形对人体大脑的刺激,控制前额叶皮层发育的SRGAP2基因在此时期发生关键突变,工作记忆容量由此扩展40%,群体决策效率产生质的飞跃,为人类祖先在复杂环境中生存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生理层面,人类祖先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线粒体DNA分析显示,调控汗腺密度的EDAR基因在此时出现V370A突变,使体表散热效率提高55%,完美契合当时的干旱环境。
同时,南非豪登省洞穴中发现的中耳骨化石显示,彼时人类,鼓膜面积在瓶颈期缩小了18%,这种结构改变显著提升了人类对低频声波的敏感度,最终奠定了当代人类听觉的发展方向。
(原始人类的逆袭)
由此可见,就像海风可以摧毁帆船,也能创造出最勇敢无畏的水手那样,这场长达11.7万年,曾经差点毁灭了人类的生存挑战,最终反而成为了人类文明跃升的跳板。
在经历了这场绝地求生的洗礼后,人类祖先不仅成功地适应了极端环境,更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后来的人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基础,不仅造就了今天的我们,更帮助我们最终成为了万物之灵。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家开创新方法获重要发现:93万年前人类祖先近乎灭绝》
2、新华社《93万年前人类祖先仅剩千余人?人类自古就是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