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教授为全国著名方剂学家、临床家,具有丰厚的学术成果和临证经验,其著作畅销海内外。现摘录三位读者对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的评价:
三焦膜腠,五脏宜通,实乃发前人所未发。
说是方剂书max也不为过,以后可以经常翻阅。
一代宗师。案头书了,永远在读,永远没有读完一说。

《独辟蹊径治方剂:陈潮祖教授学术创新与用方经验》广泛收集、整理陈教授晚年论述、未刊医案,于陈潮祖原有论著基础上再归纳、再总结,更为全面、准确的展现了陈潮祖的“五经五纬”辨证体系、病机治法新论及方剂学等核心学术思想,以及诸未刊经典名方应用案例、解痉药解读、自创方等宝贵的临证经验,是一部立体展示陈潮祖理论体系与临证经验之作。






小青龙汤变身全能明星





对于小青龙汤,本书云:《伤寒论》所载条文虽有表寒证象,而《金匮要略》所载三条却无一条言及表证,显然本方并非专为表寒而设,仅从表寒里饮分析不够全面,从肺失宣降、寒饮内停阐述致病病机,尤能揭示病变本质,即除表寒之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外,其余证象皆为水饮内停所致。《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水液的代谢输布关键还在于脾肺。肺失宣降,脾失转输,水气内停,射于肺则咳喘;犯于胃肠,则干呕、噎膈、下利;饮停胃脘,则吐涎沫、心下痞;津不上承,则口渴而喜热饮或渴而不欲饮;饮蓄三焦水道,则小便不利、少腹满;饮溢肌肤,则成“溢饮”之肢体重痛、水肿。用此方宣肺降逆,温脾化饮,俾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能输津,布于体表,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咳喘、浮肿、吐涎沫、干呕、或噎、或利、或渴、或小便不利、或少腹满之证象自然获愈。

这是我见过的,对小青龙汤解释最详尽的,也是对其功用拓展最宽的。本书说,小青龙汤证的病位涉及五脏。

小青龙汤,是让人很费解的一个经方。

有人可能会说,白纸黑字写得清楚明白,还有什么难理解的。

要是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或许会觉得其中并无多大玄机。真要琢磨清楚它的治病之理,就是另一码事了。

就连曹颖甫都说自己解释不了小青龙汤,曹颖甫在书中表示:“余能治小青龙汤证于千里之外,独不能释小青龙汤证之病理于寸纸之上,使有读者不谅,必欲以此责难,则惟有鞠躬赧颜而已。”

小青龙汤未配利水之品,何以能治水饮内停?

本书解释道:治病之要,在于治本,《黄帝内经》早有明训,若能以治本为主,兼治其标,即可取得满意疗效。水液能在体内升降出入,有赖肺气宣降、脾胃输运、肾阳气化。此方用麻黄宣降肺气、干姜温运中阳、桂枝温肾化气,旨在恢复肺、脾、肾三脏功能,而令水津升降无阻,始无水饮再停之虑,是为图本之法。麻黄发汗行水作用能使已停水饮从毛窍外出,三焦下行,又体现了治标法则。标本同治,治本为主,虽无专门利水药物却能治疗水饮。

对于中医以及经方爱好者来说,大家都知道,小青龙适应于治疗痰多清稀或泡沫痰,可是,陈潮祖竟然用它治疗干咳(被西医诊断为变异性哮喘)。


具体医案如下:




张某,女,59岁。初诊时间:2007年3月19日。干咳2个月。

患者2个月前因饮食不节,且于江畔散步受寒后出现发热、咳嗽,自行服用中成药及西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迁延不愈,服用止咳化痰类中西药物,疗效不佳,就诊于当地人民医院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予激素吸入后缓解不明显,于是自行停用。刻诊:干咳,偶有咯痰,但痰少而黏,胸闷,脘腹痞满不舒,面色萎黄,形体偏胖,纳差,舌质淡,苔滑、根部微腻,脉滑。

诊断:干咳。

辨证:肺失宣降,寒饮内停,食积滞胃。

治法:宣降肺气,温化寒饮,消食和胃。

方剂:小青龙汤合保和丸加味。


处方

麻黄10g,细辛6g,干姜6g,炙甘草9g,白芍10g,桂枝10g,半夏10g,五味子12g,连翘6g,陈皮30g,山楂10g,神曲15g,茯苓20g,杏仁10g,炒莱菔子10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3次。

3月22日二诊:患者咳嗽减轻,且痰量较多,容易咯出,痰转稀白;脘腹痞满明显缓解,食欲增加。效不更方,上方再进3剂

3月26日三诊:咳嗽已止,他症亦痊,唯苔根部微腻未尽,以六君子汤合保和丸3剂善其后




治咳嗽、哮喘、溢饮,这些都不用提了,陈老竟然还用小青龙汤治疗胸背冷、耳鸣、癃闭。

以前,我看到的类似这样跨界的全能经方是小柴胡汤。没想到,小青龙汤在陈老这里也变成了全能型选手。

尤其是癃闭案,让人叹为观止。











杜某,男,56岁。初诊时间:2000年1月20日。

患者于数日前的夜间凌晨2~4时仍在办理未竟公事,后感全身寒冷,随即小便不通,点滴难下。目前在某省级医院治疗,为其导尿,仍然未通,拟在小腹穿孔安上导管,患者不愿,嘱家属前来求方。

诊断:癃闭。

辨证:风寒束表,肺失宣肃,决渎壅塞。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利水。

方剂:小青龙汤合四逆散加减。

处方:麻黄10g,细辛6g,干姜15g,炙甘草6g,白芍10g,桂枝10g,半夏15g,柴胡10g,白术20g,枳壳10g,泽泻30g。

1剂,水煎,日3次,嘱其试服。

1月21日二诊:家属来告,小便已通,唯汗出较多。遂减去麻黄,再服1剂

1月25日三诊:患者出院前来就诊,自述小便中有血块,认为系导尿时尿管受到损伤所致。改予五苓散合四逆散,加生、熟蒲黄各10g,调理而安。




9剂葛根汤,治好持续2年的泄泻

9剂葛根汤治愈2年泄泻




用9剂葛根汤治好了患者持续两年之久的泄泻,而且并未加味,只用了葛根汤的原方。




李某,男,42岁。初诊时间:1994年4月2日。大便溏、次数增多2年。

自述2年前患感冒愈后,大便次数增多,每日5~6次,每当晨起、食后、活动量较大时即欲入厕,急不可待,但便虽溏而不如稀水。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而不数。

诊断:泄泻。

辨证:外感风寒,津气内陷。

治法:辛温解表,升提津气,柔肝缓急。

方剂:葛根汤。


处方

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15g,炙甘草6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3次。

4月9日二诊:自述每日大便减至2次。效不更方,继服3剂,2日1剂。2年腹泻,半月获愈。




本书分析:病家泄泻每于晨起、食后,或活动量较大而即欲入厕,晨起乃阳气升发之时,饭后是阳气运行之际,与苔薄白、脉弦并见,系感冒之后,外寒束表,津气升降失调、出入受阻,由少阳三焦内归胃肠,津气内陷,郁而不升,致使肠道蠕动亢进。《金匮要略》曰:“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出者,自愈。”治疗思路宜遣用向上向外之风药,鼓舞阳气,升提气津,引邪外出,并解肠道痉挛。方以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葛根气味皆薄,用量独重,解肌升阳,合麻、桂疏散外邪,使束表的邪气出表,下陷的清阳上升,恢复津气出入;合白芍、甘草、大枣柔肝缓急,缓解肠道筋膜之痉挛。

本书总结道:葛根汤证之病机为外感风寒,经脉痉挛。全身经隧、经脉、经筋病变皆属于肝,经脉弛张障碍,则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升降出入受阻,既可见表证、痹证、头痛,亦可见泄泻、眩晕、荨麻疹等病证。临证运用本方,若兼血运不利之头痛,肢体、关节疼痛,可加川芎、当归行气活血;若阳虚饮停,见舌质淡胖、苔白,可合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祛湿;若气血不足,见乏力神疲、脉细弱,可合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陈潮祖教授运用葛根汤,尤注重经脉弛张,若以经脉痉挛之痛症为主诉,葛根、白芍剂量大多用30~40g,并配虫类药蜈蚣解痉止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暴盲暴聋

本书的医案绝对堪称精彩,我甚至觉得用神奇两个字来形容,都不足以达意。

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两个医案:

暴盲案




苏某,女,24岁,会计。初诊时间:2002年冬2月6日。双眼视力骤降数日。

因春节临近,1周前大搞家庭环境卫生,脱去羽绒服,身着单薄毛衣,以冷水擦洗门窗、桌凳、地板后,当晚即觉恶寒,半夜加重,伴全身肌肉酸痛,次日晨起觉张目无力,视物不清,初以为朦胧未醒,遂用力挣扎坐起,顿觉头晕身痛难忍,目盲不能睹物,始惊骇莫名,失声痛哭。经西医检查,眼内、颅内均无任何异常发现,住院治疗5天,未见寸功,遂改投中医治疗。素无眼病,家族无暴盲病史,平日较易患感冒,余无特殊。刻诊:大便溏薄,小便量少,纳呆厌食,面色略苍白。舌质稍淡,苔薄白如霜,六脉细而沉紧。

诊断:暴盲。

辨证:寒滞少阴,精气闭阻。

治法:散寒邪,宣肺气,温肾阳。

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

处方:麻黄15g,细辛5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暂服1剂,水煎服,日3次。

2月8日二诊:1剂未尽,全身汗出,视力恢复。然身尚倦怠,眼觉沉重,口尚乏味。上方加味。

处方:麻黄9g,细辛3g,生姜20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再进1剂,水煎服,日3次。

2月10日三诊:诸症悉除。嘱服真武汤2剂以善后。




暴聋案




王某,女,39岁,双流县人,职业教师。初诊时间:1996年1月15日。双耳失聪半年余。

半年前外出突遇暴雨而全身淋透,未能及时更衣,隔日醒来突然发现双耳失聪。到某省级人民医院住院1个月余,查无器质性病变,经西药治疗无效。出院后寻多名中医诊治,先后服60余剂,亦未获效。后经人介绍请陈潮祖教授治疗。刻诊:患者双耳无闻其声,靠书写交流,面色较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弦而涩。

诊断:暴聋。

辨证:寒湿瘀血,蒙蔽清窍。

治法:温阳除湿,活血通窍。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通窍活血汤化裁。

处方:麻黄10g,细辛10g,白术15g,赤芍15g,茯苓30g,生姜30g,石菖蒲30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0g,麝香0.3g(兑服),制附片30g(先煎1小时)。

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3次。

1月19日二诊:患者自诉3剂尽后,双耳突然巨响一声,好像耳闻鞭炮,顿感头目豁然开朗,听力大增,尤为高兴,遂求续服。观舌胖大、苔白滑,切脉沉弦,上方再进4剂以巩固疗效。




“双耳突然巨响一声,好像耳闻鞭炮,顿感头目豁然开朗,听力大增”,我估计小说作者都不敢这么写,因为担心读者说他太能扯。所以,总有人说,生活大于想象。世界之大,往往是要超乎人们的想象的。

我如此说,不会给中医黑提供素材吧?中医黑这些年我也见过不少,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们不过是偏听偏信罢了,我的亲戚里就有;另一类人是受过教育的,但他们并未深入了解中医,只是站在门外瞎说一通,以显示自己的真知灼见,其论调亦是拾人牙慧,自以为是的任性。越是有知识的人,越不会自以为是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很无知。

《中医治法与方剂》属于大而全的资料型书籍,没有《独辟蹊径治方剂》这么多精彩的医案以及对方剂的专题讲座。

对于张仲景之方的阐释,陈潮祖用的是《黄帝内经》之理论,与胡希恕用六经八纲大不相同。胡希恕的讲解,我能听懂七八成,而陈潮祖的,我连一半都听不懂。

但我觉得,陈潮祖的方法应用范围会更广。

这绝对是值得我反复研读的书。

中医至妙,近乎玄学!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