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汤是形容关中平原四塞地形,西周、战秦、强汉、盛唐以长安为京,威慑天下为公,都是横绝200年以上大帝国。虎狼秦国之名、始皇帝兵马俑军团等,无不显示秦人铁血勇战,雄视六国万邦。
但万万令你想不到,4600年前陕西人很怂软,一战没怎么打,就举手亲切欢迎“好客山东”军人!这就是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类型陶文记录的上古佚史!
陕西龙山文化,亦称客省庄二期文化
客省庄文化,曾称“客省庄二期文化”或陕西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渭水和陕南。种植粟黍和小麦,圈养猪、牛、羊、鸡和狗等,制玉产品有璜、璧、斧、锛、圭等,均为软玉。
▲居住面多涂抹防潮的白灰,有半地穴建筑、地面建筑和窑洞院落三种房屋。其中以半地穴建筑“吕”字形双室居室,为其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它有内外两个房间,中间由过道相连。专家认为,这种双居室的出现,适应了父系社会个体家庭生活的需要。
▲陶鬹起源于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随着龙山文化而四面八方传播,其它地区出现年代均晚。而关中地区客省庄二期文化约4500年前,就早早地出现陶鬹,并伊始形态和河南、山东十分接近。
显而易见,前者受到后两者重大影响!而西安太平遗址等出土文物,#古文字研究#破译更叫令人吃惊!
西安太平遗址陶文:关中人不战服软,陕西客省庄文化即《逸周书》、《清华简》中“西夏”、“西邑夏”等
近年,随着《清华简》研读的深入,“西夏”、“西邑夏”等字眼,跳进不少学者心目中,纷纷提出假想:他们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夏朝,古史中本来名字,《孟子》不是有言“禹出西羌”吗?夏鲧娶有莘氏・女志,不也在陕西合阳吗?
貌似合情合理,颇能说地通。而#比殷墟甲骨文还早的古文字#,还原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客省庄文化,4600年前竟然这么没战心,陕西关中人亲切认怂!有图有真相:

▲堆塑纹陶斝jiǎ,【归藏文字告白,『虚弱唯败,选择结亲。』】“打不过就加入你”,这和今天霸道总裁的美丽国的一众小盟友、狗仆国等,同样的一个心态良好啊
▲刻文陶牌型饰,题旨同上。夏天炎热,汗流涸盐,蚊蝇扰眠,三伏天熬过去,男女老少都虚弱。因此上,秋季天高气爽,是生理和心理上进补季节。故上古文字中,“虚弱”跟『夏』共用一个字!
▲“亲切讨好,笑脸相迎。”陕甘豫西仰韶文化,发源和发展都主要在河南西,故曰【西夏】。而东边山西称“夏墟”,河南湖北为“夏后氏京都圈”,山东安徽称“东夏”,江浙良渚称“南夏”,燕辽内蒙称“北夏”。咦!这样的版图是否合理?
▲镂空陶器座,题旨同上。这里写“陶氏”,而不写“帝尧”,是因为:帝尧后期发生灭世大洪水,任用崇伯鲧举国之力湮堵,但终失败命祝融殛杀之。帝尧心力交瘁,威望同样严重受损。
帝尧晚年安居山东定陶陶丘,死葬山东菏泽鄄城尧王陵,考古、历史和方志脉络吻合
打这之后,帝舜就被捧到前台,代天子执政。帝舜不孚众望,青年即以德孝闻名,和睦尧帝十子(包括此刻丹朱),他说服伯益、应龙、夔、殷祖子契、周祖后稷等元老重臣,甘心情愿地全力辅助大禹治水,一十三年大功告成。
▲尧王墓,又名尧陵,山东省菏泽鄄城南7公里处,富春乡赵千庄村南谷林寺,有龙山文化尧王寺遗址延续至今。
《山海经》载:“尧帝崩于成阳”,《水经注》载:“今菏泽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之前在尧王寺村一带,陆续出土了尧王妃中山夫人祠碑残片、尧母庆都陵残碑、和明曹州太守范希正重建尧王寺朱砂碑等,文物间相互印证。
汉代《帝尧碑》载:“尧生于常羊。”先秦时“羊”和“阳”可换,“汤”和“唐”互通。尧早年居河北唐,立都涿鹿;天子位移交帝舜后,晚年的帝尧安居山东定陶陶丘,此时号陶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