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3-正常间皮及间皮病变中的SOX17表达

SRY盒转录因子17(SOX17)是一种转录因子,也被认为是妇科来源癌的敏感且特异性标记物。间皮增生性病变(如间皮瘤和良性间皮病变)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常与妇科上皮性病变存在重叠。目前仅有两项研究评估了SOX17在间皮病变中的表达,但结果存在矛盾。一项研究报道所有35例间皮瘤(包括28例组织微阵列病例和7例全切片病例)均为SOX17阴性;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25%的良性间皮病变和13%的间皮瘤呈SOX17阳性。

我们通过免疫组化(克隆ERP20684,稀释1:1000;Abcam公司,美国)评估了124例来自组织微阵列的恶性间皮瘤(MS801b、MS471和MS1001b;TissueArray.Com LLC公司,美国)、20例正常间皮标本的全切片、20例腺瘤样瘤、22例腹膜包涵囊肿、12例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以及39例含间皮细胞的细胞学液样本。本研究经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2016C0073)。

结果显示,16.9%(21/124)的间皮瘤表达SOX17,其中20例染色比例>50%(75-100%),1例为50%(图1)。进一步分析SOX1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发现:年龄与SOX17表达无显著关联(P=0.1475),但女性患者(26.5%,18/68)显著高于男性(5.4%,3/56)(P=0.0028);腹膜间皮瘤的SOX17阳性率(25.8%,17/66)显著高于胸膜或心包间皮瘤(6.9%,4/58)。

进一步分析良性间皮病变发现:腹膜包涵囊肿中9.1%(2/22)和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中33.3%(4/12)表达SOX17,但所有腺瘤样瘤(0/20)及正常间皮(0/20)均无表达(图1)。

图1. SRY盒转录因子17(SOX17)在间皮病变及正常间皮中的表达

A、B:1例间皮瘤病例显示SOX17的弥漫性阳性染色(B)。

C、D:1例腺瘤样瘤显示SOX17阴性染色(D);但需注意:腺瘤样瘤中的正常血管内皮细胞(D箭头处)呈SOX17阳性。

E、F:1例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显示SOX17局灶性阳性染色(F)。

G、H:1例腹膜包涵囊肿显示SOX17阳性染色(H)。

I、J:正常间皮显示SOX17阴性染色(J);但需注意:正常间皮中的血管内皮细胞(J箭头处)呈SOX17阳性。

最后,39例细胞学液样本(24例胸膜、15例腹膜/盆腔)中的良性间皮细胞均无SOX17表达,表明良性间皮细胞在此条件下不表达SOX17。

结论:SOX17在部分间皮瘤(尤其是腹膜间皮瘤)和良性间皮增生性病变中表达,但正常间皮中不表达。这些发现提示,在妇科肿瘤鉴别诊断中使用SOX17时需警惕潜在的误诊风险,需更大样本研究以验证结果并优化其诊断价值。

分析

1. 研究背景与争议

SOX17被认为是妇科癌的特异性标记物,但其在间皮病变中的表达存在争议。此前两项研究的矛盾结果(一项全阴性,另一项部分阳性)可能源于样本类型(组织微阵列 vs. 全切片)或染色阈值差异。本研究通过扩大样本量(124例间皮瘤+多种良性病变)试图解决这一争议。

2. 核心发现

恶性间皮瘤:16.9%表达SOX17,且腹膜间皮瘤阳性率显著更高(25.8% vs. 6.9%)。

性别差异:女性患者SOX17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26.5% vs. 5.4%),可能与腹膜间皮瘤在女性中更常见相关。

良性病变: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33.3%)及少数腹膜包涵囊肿(9.1%)表达SOX17,但腺瘤样瘤和正常间皮均阴性;细胞学标本中的良性间皮细胞亦无表达。

3. 临床意义与挑战

诊断陷阱:SOX17在间皮瘤中的表达可能干扰其作为妇科癌特异性标记物的应用,尤其是在腹膜病变的鉴别中。

鉴别要点:需结合其他标记物(如间皮标志物Calretinin、妇科癌标记物PAX8)及临床背景综合判断。

4. 研究局限性

样本类型差异:间皮瘤主要来自组织微阵列(可能低估异质性),良性病变使用全切片。

未阐明机制:SOX17在间皮病变中的生物学功能(如是否驱动肿瘤发生)尚不明确。

性别偏倚:女性病例占比高(68/124),可能影响统计学结果。

5. 未来方向

扩大验证:需纳入更多亚型(如不同组织学类型的间皮瘤)及多中心数据。

机制探索:SOX17在间皮瘤中的表达是否与特定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相关?

临床指南更新:建议在诊断流程中补充SOX17的潜在交叉反应说明。

总结:本研究挑战了SOX17作为妇科癌绝对特异性标记的观点,强调其在间皮病变中的表达可能导致误诊。未来需结合分子机制研究与临床验证,优化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Li Z, Ding Q, Xing D, Parwani AV. SOX17 expression in normal mesothelium and mesothelial lesions. Histopathology. 2025 May 6. doi: 10.1111/his.1547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329501.

874-CyclinD1免疫组化在鉴别恶性间皮瘤与反应性间皮增生中的诊断价值

引言

尽管形态学评估在鉴别恶性间皮瘤(MM)与反应性间皮增生(RMP)中至关重要,但其有时难以明确区分两者。本研究旨在评估细胞周期蛋白D1免疫组化在此鉴别中的潜在作用。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80例病例(40例MM,40例RMP)。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后评估间皮细胞核染色情况,染色强度按阳性细胞百分比分为五档(0%、1-25%、26-50%、51-75%、76-100%)。

结果

在MM组中,24/40例(60%)显示>50%的染色阳性,其中13例为51-75%,11例为>75%。RMP组中,27/40例(67.5%)无染色,11/40例(27.5%)为1-25%,无一例>50%。两组间细胞周期蛋白D1染色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以50%为临界值时,细胞周期蛋白D1免疫组化在鉴别MM与RMP中的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0%。

结论

在MM诊断中,若CyclinD1阳性细胞>50%,可作为形态学评估的有力辅助。尽管以50%为临界值时特异性高,但其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临床应用前需通过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诊断价值。

分析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恶性间皮瘤(MM)的诊断挑战:MM与反应性间皮增生(RMP)的形态学重叠性高,尤其在早期或小活检标本中易误诊。现有辅助标志物(如BAP1、MTAP、CDKN2A FISH)虽有一定作用,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未达理想水平。

Hippo通路与cyclin D1的关联:Hippo通路失调会导致YAP/TAZ复合体入核,激活cyclin D1转录,促进细胞增殖。MM中常见Hippo通路突变,提示cyclin D1可能成为潜在标志物。

2. 研究亮点

高特异性(100%):当cyclin D1阳性细胞>50%时,可完全排除RMP(无一例假阳性),表明其对MM诊断的特异性极高。

临床实用性:对于形态学不确定病例,cyclin D1阳性(>50%)可支持MM诊断,避免过度治疗RMP或漏诊MM。

3. 局限性

敏感性不足(60%):仅60%的MM病例显示>50%染色,意味着40%的MM可能漏检,需结合其他标志物(如BAP1缺失或MTAP缺失)提高敏感性。

阈值争议:51-75%与>75%阳性病例的预后或分子特征差异未探讨,未来需细化分层。

4. 与现有诊断标志物的对比

BAP1缺失:敏感性约65%,特异性接近100%,但需完整细胞核评估,且不适用于所有MM亚型(如肉瘤样型)。

MTAP免疫组化:与CDKN2A缺失高度相关,敏感性约70%,但染色判读易受组织固定影响。

cyclin D1的补充价值:可作为BAP1/MTAP的补充,尤其对Hippo通路异常的MM亚型可能更具意义。

5. 临床应用建议

联合检测策略:cyclin D1(特异性高)与BAP1/MTAP(敏感性较高)联合使用,可平衡敏感性与特异性。

适用场景:适用于小活检或形态学模棱两可的病例,但对阴性结果(cyclin D1低表达)需谨慎解读,避免漏诊。

6. 未来研究方向

前瞻性验证:需在独立队列中验证临界值(50%)的稳定性,并探索cyclin D1与其他通路标志物(如YAP/TAZ)的关联。

分子机制深入:研究MM中cyclin D1过表达是否与Hippo通路突变直接相关,或其上调是否受其他驱动因素影响。

总结

本研究为MM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辅助工具,cyclin D1免疫组化的高特异性(100%)使其成为可靠的“排除RMP”标志物。然而,其敏感性不足限制了单独应用的价值,未来需结合多标志物策略及分子检测(如CDKN2A FISH)以提高诊断效能。临床实践中,cyclin D1可作为现有诊断流程的有益补充,但需警惕其局限性。

引言

恶性间皮瘤(MM)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风险因素是职业环境中常见的石棉暴露。尽管区分MM与反应性间皮增生(RMP)至关重要,但形态学鉴别有时存在困难[2,3]。目前已开发多种辅助技术帮助鉴别二者,包括免疫组化标记BRCA1相关蛋白1(BAP1)、甲基硫代腺苷磷酸化酶(MTAP)、5-羟甲基胞嘧啶(5hmC)、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A(CDKN2A)以及NF2荧光原位杂交(FISH),但这些方法均存在局限性[3]。尽管这些检测专用于诊断恶性肿瘤,但即使联合使用,其敏感性也均未接近100%。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寻找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更高的生物标志物来区分MM与RMP。

Hippo信号通路是通过激酶级联反应调控细胞凋亡、应激反应和增殖的关键通路。若Hippo通路因组分突变/缺失而失调,YAP/TAZ复合体将不受控地转运至细胞核,激活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YAP/TAZ信号通路的下游效应之一是上调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转录。cyclin D1在多数人类癌症中过表达或扩增,例如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及头颈部鳞癌等,其过表达与肿瘤转移和不良预后相关。Hippo通路相关的基因组异常广泛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而MM病例中常见Hippo通路组分的突变/缺失。

RMP通常无需进一步治疗,而MM预后极差,因此辅助检测必须对MM具有极高特异性。尽管新型免疫组化和分子标志物提高了诊断准确性,但仍需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评估cyclin D1免疫组化在鉴别MM与RMP中的潜在作用。

分析:

1. 研究背景的核心问题

诊断困境:MM与RMP的形态学重叠性高,尤其在穿刺活检或小标本中易误诊,可能导致RMP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化疗或MM漏诊。

现有标志物的局限性:

BAP1缺失:特异性高(>95%),但对肉瘤样MM敏感性低(仅约20%),且需完整核表达评估。

MTAP免疫组化:与CDKN2A缺失高度相关,但染色判读易受组织固定质量影响,且在部分MM亚型中敏感性不足。

2025-6-1病理 正常间皮及间皮病变中的SOX17表达

CDKN2A FISH:敏感性约70%,但技术复杂、成本高,难以普及。

2. Hippo通路与MM的分子关联

机制解析:Hippo通路失活→YAP/TAZ入核→激活增殖相关基因(如cyclin D1)→驱动肿瘤发生。MM中常见NF2、LATS1/2等Hippo通路基因突变,导致cyclin D1过表达,可能成为特异性标志物。

临床意义:靶向Hippo通路(如YAP抑制剂)可能为MM治疗提供新方向,但本研究侧重于诊断价值。

3. Cyclin D1的潜在诊断价值

优势:

高特异性:Hippo通路异常在MM中常见,而RMP无此改变,理论上cyclin D1过表达对MM高度特异。

技术可行性:免疫组化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于常规病理诊断。

挑战:

敏感性依赖阈值:若以>50%阳性细胞为临界值,可能漏检部分低表达MM(如肉瘤样亚型)。

非MM肿瘤干扰:cyclin D1过表达也见于肺癌、乳腺癌等转移癌,需与其他标志物(如PAX8、TTF1)联合排除转移性肿瘤。

4. 研究设计的潜在改进方向

分层分析:按MM组织学亚型(上皮样、肉瘤样、双相型)分组,明确cyclin D1在不同亚型中的表达差异。

多标志物联合模型:结合BAP1、MTAP及cyclin D1构建诊断评分系统,可能显著提高敏感性和准确性(例如:BAP1缺失+cyclin D1>50%可确诊MM)。

预后相关性:探索cyclin D1表达水平与MM患者生存期的关联,扩展其临床应用价值。

5. 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与BAP1对比:BAP1缺失特异性相似(均接近100%),但cyclin D1可能对肉瘤样MM更敏感(需验证)。

与MTAP对比:MTAP缺失的敏感性约70%,高于cyclin D1的60%,但两者联合可能覆盖更多MM病例。

6. 临床应用建议

推荐场景:

形态学不典型病例的辅助诊断(如间皮增生vs.早期MM)。

与其他标志物(BAP1、MTAP)联合应用,减少单一标志物的漏诊风险。

局限性提示:

阴性结果(cyclin D1≤50%)不能完全排除MM,需结合其他检测。

需排除转移性癌(尤其乳腺、肺来源)的干扰。

7. 未来研究方向

前瞻性多中心验证:在更大样本中验证临界值(50%)的稳定性,并优化判读标准(如强度+百分比综合评分)。

机制探索:通过基因测序验证cyclin D1过表达是否与Hippo通路突变直接相关,或存在其他调控机制(如PI3K/AKT通路交叉激活)。

治疗意义延伸:若cyclin D1高表达与YAP/TAZ激活相关,可探索针对该通路的靶向治疗(如Verteporfin)在MM中的疗效。

总结

本研究通过揭示cyclin D1在MM中的特异性过表达(>50%阳性),为MM与RMP的鉴别提供了新的免疫组化工具。其100%特异性使其成为可靠的“排除RMP”标志物,但敏感性不足需通过多标志物联合策略弥补。未来研究需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亚型MM中的表达模式,并探索其与Hippo通路靶向治疗的关联,以推动MM诊断与治疗的同步优化。

图1.A、B:上皮样恶性间皮瘤中cyclin D1染色显示>75%的肿瘤细胞呈强核阳性(A:H&E,×100;B:免疫组化,×200)。

1. 上皮样恶性间皮瘤(A-B)

形态学(A):H&E显示典型的上皮样结构,细胞排列成巢状或腺样,核大、染色质开放,符合上皮样MM特征。

免疫组化(B):>75%肿瘤细胞强核阳性,支持cyclin D1在MM中的特异性过表达,与其Hippo通路异常激活的机制一致。

意义:高比例染色(>75%)进一步验证cyclin D1可作为上皮样MM的诊断标志物,尤其对形态学不确定病例具有辅助价值。

C、D:反应性上皮样间皮增生中cyclin D1染色显示1-25%的间皮细胞呈强核阳性(C:H&E,×100;D:免疫组化,×200)。

2. 反应性上皮样间皮增生(C-D)

形态学(C):间皮细胞增生但无非典型性(如核分裂象稀少、细胞大小一致),符合RMP表现。

免疫组化(D):仅1-25%细胞微弱核阳性,可能是应激性或修复性增殖中的短暂cyclin D1表达,但远低于MM阈值(>50%)。

意义:低表达支持cyclin D1在鉴别RMP中的高特异性(无假阳性),避免过度诊断。

E、F:肉瘤样恶性间皮瘤中cyclin D1染色显示>75%的肿瘤细胞呈强核阳性(E:H&E,×100;F:免疫组化,×200)。

3. 肉瘤样恶性间皮瘤(E-F)

形态学(E):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深染、异型性显著,符合肉瘤样MM特征(高级别形态)。

免疫组化(F):>75%肿瘤细胞强核阳性,与上皮样MM表达水平相似,提示cyclin D1在肉瘤样亚型中同样具有诊断价值。

意义:肉瘤样MM通常对BAP1/MTAP等标志物敏感性低,cyclin D1的高表达可能弥补这一缺陷,需进一步验证其在肉瘤样亚型中的敏感性。

G、H:反应性梭形细胞间皮增生中未见核阳性(血管内皮细胞染色作为阳性内对照)(G:H&E,×100;H:免疫组化,×200)。

4. 反应性梭形细胞间皮增生(G-H)

形态学(G):梭形间皮细胞排列疏松,无非典型性,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符合RMP特征。

免疫组化(H):间皮细胞核完全阴性(仅血管内皮细胞阳性,作为内对照),明确排除MM可能。

意义:阴性结果强化了cyclin D1对RMP的特异性(100%),尤其适用于梭形细胞增生病例的鉴别。

关键结论与启示

亚型普适性:

Cyclin D1在MM的不同组织学亚型(上皮样、肉瘤样)中均可能高表达(>75%),提示其广泛适用性。

肉瘤样MM的高表达尤其重要,因该亚型对传统标志物(如BAP1)敏感性较低。

诊断阈值优化:

以>50%核阳性为阈值可显著降低假阳性风险(RMP中≤25%),但需注意部分MM可能因异质性仅局灶阳性(需多区域评估)。

技术注意事项:

内对照(如血管内皮细胞)的阳性染色确保实验有效性,避免假阴性误判。

需排除转移性肿瘤(如肉瘤样癌)的干扰,结合上皮标志物(如pancytokeratin)及间皮标记(calretinin、WT-1)综合判断。

临床实践建议:

联合应用策略:

Cyclin D1(高特异性) + BAP1/MTAP(高敏感性)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对肉瘤样病变,优先加用cyclin D1以减少漏诊。

报告建议:

若cyclin D1>50%且形态可疑,强烈支持MM诊断;若阴性,需结合其他标志物及临床信息谨慎排除。

局限性

样本量限制:未展示双相型MM的cyclin D1表达模式,可能影响结论的全面性。

机制未明:未验证cyclin D1过表达是否直接由Hippo通路突变驱动,或存在其他调控途径。

预后关联缺失:未探讨cyclin D1表达水平与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如高表达是否预示更差生存)。

总结

图1通过对比MM与RMP中cyclin D1的表达差异,直观展示了其诊断价值:

高特异性:RMP中阴性或低表达(≤25%),MM中普遍高表达(>50%),尤其肉瘤样亚型的强阳性弥补了传统标志物的不足。

跨亚型适用性:突破BAP1在肉瘤样MM中的局限性,为疑难病例提供新工具。

临床应用前景:作为形态学评估的补充,cyclin D1可优化MM诊断流程,但仍需多标志物联合及前瞻性研究验证。

Nergiz D, Alikanoğlu AS, Süren D. Diagnostic value of cyclin D1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differentiating malignant mesothelioma from reactive mesothelial proliferation. Ann Diagn Pathol. 2025 May 14;78:152502. doi: 10.1016/j.anndiagpath.2025.15250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38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