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20241119日,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法案,取消雅加达作为首都的职能地位,将其设为特区。新首都变更为努山塔拉,政府公务员计划于2025年年初开始搬迁至新首都。图为雅加达附近区域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地面沉降是导致印度尼西亚迁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属于雅加达地面沉降原因的是(   

A.地质因素的影响

B.城市建设因素的影响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

2.作为新首都,努山塔拉发挥的主要职能是(   

A.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B.便于行政管理,加强民族团结和统一

C.以行政职能带动就业,完善基础设施

D.平衡地区间人口分布,促进人口迁移

20247月,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北京中轴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A.便于陆路的交通运输       B.便于利用护城河防御

C.轴线对称和等级秩序       D.对环境多样性的适应

4.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中轴线的作用主要是(   

A.政治中心和文化区的布局

B.经济中心和商业区的分布

C.居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

D.农业和生态保护区的划定

嫩江流域上游处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的交界地区,全长约1370km,流域面积29.3km²。为研究嫩江上游河流形态的空间变化特征,将其河段划分为27个区域,顺河流方向将区域1~13划为河段;区域14~20为河段;区域21~27为河段。其河宽、弯度指数、海拔和坡度5年测量数据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文信息可知(   

A.河宽与河道坡度相关性明显       B.弯度指数与海拔大致负相关

C.弯度指数与河宽大致负相关       D.坡度与弯度指数相关性明显

6.推测嫩江流域上游三个河段河型特征为(   

A.河段Ⅰ为低坡度、低弯度的曲流河       B.河段Ⅱ为高坡度、高弯度的曲流河

C.河段Ⅲ为低坡度、高弯度的曲流河       D.河段Ⅲ为高坡度、高弯度的网状河

全球大部分地区存在昼夜不对称变暖的现象,云量、土壤湿度和大气环流等是影响昼夜不对称变暖的因素,下图为1975—2005全球平均日最高气温(Tₘa)、日最低气温(Tₘi)每十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7.1975—2005年全球平均昼夜温差变化特征是(   

A.持续增大       B.持续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8.据图示曲线判断1985—2005年时间段下列要素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总云量呈现出增加趋势

B.土壤湿度呈现减少趋势

C.气溶胶浓度呈升高趋势

D.大气稳定度呈减弱趋势

9.若1985—2005年温度变化在植物适温范围内,不对称变暖将可能使植物(   

A.光合作用增强       B.生长周期变长

C.养分消耗不变       D.呼吸作用减弱

202448日,广东省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养殖平台————“恒燚一号落户湛江东海岛。该平台上部覆盖着太阳能电池板,底座采用八点锚泊定位和自动沉降技术。平台只需要4名工作人员,通过智慧渔业显控系统控制。预计年均产值可达1亿元左右。完成下面小题。

10.底座采用八点锚泊定位和自动沉降技术的主要原因是(   

A.便于捕捞       B.控制水位

C.抵抗风浪       D.增加产量

11.“恒燚一号”养殖平台的建设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在于(   

①保护自然海洋生物资源,缓解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实现生态安全

②提高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安全

③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增加渔业产值,确保经济安全

④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减轻土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湖泊是巨大的碳源和碳汇,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湖泊水文、光合作用和碳埋藏等过程的影响显著。托素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145km²,最大水深25m,为咸水湖。该区域的年降水量约为160mm,年均温约4℃。托素湖是巴音河补给的尾闾湖,其附近分布着村落和农田。图为托素湖流域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托素湖主要直接补给水源为(   

A.河湖水       B.地下水       C.大气降水       D.冰川融水

13.影响湖泊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根本因素是(   

A.湖泊水位       B.湖泊水温

C.营养物质       D.光合作用

14.若农业播种面积增加则湖泊(   

A.生产力不变,固碳量不变       B.生产力降低,固碳量减少

C.生产力提高,固碳量增加       D.生产力提高,固碳量减少

图为地中海、黑海表层洋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表层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盐度差异       B.海岸摩擦       C.地球自转       D.地形阻挡

16.底层流使北大西洋东部(   

A.由表层向下海水的温度持续下降       B.由表层向下盐度先增加再降低

C.由表层向下海水的密度保持稳定       D.向南流动的洋流强度得到增强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郊区与城市的下垫面、辐射以及人类活动等存在差异,由此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城市风,导致郊区和城市空气质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冬季大气稳定、晴朗的夜晚尤为明显。城市风将郊区的空气输送到城市,从而形成夜晚郊区和城市气温垂直分布的不同特征,这是引起郊区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差异的原因之一。图1为气温垂直分布特征示意图,图2为高架源及烟流扩散示意图。

(1)分析晴朗的夜晚城市风明显的原因。

(2)简述图1所示城市气温垂直分布特征的形成过程。

(3)据图2说明城市和郊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差异。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把以度假或养老为主要目的、进行为期1~6个月的季节性跨省域舒适型迁移人口,称为候鸟人口。有关候鸟人口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候鸟人口的总体规模和空间分布逐渐扩大。

(1)列举产生“候鸟人口”现象的因素。

(2)描述“候鸟人口”的社会特征。

(3)说明“候鸟人口”对第二居住地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因迪吉尔卡河是俄罗斯东北部河流,源出上扬斯克山脉,注入东西伯利亚海,结冰期长达7~8个月,河流水源主要为大气水(主要是融雪水和雨水)、土壤水和冰融水。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使该河径流量增大。图为因迪吉尔卡河流域位置示意图。

(1)列举该河可能出现的汛期类型。

(2)分析因迪吉尔卡河及其支流每年汛期都要发生河槽再造的原因。

(3)比较因迪吉尔卡河春季河流径流增加与秋季河流径流增加对河口海冰面积的影响。


《2025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025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地理试题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C

B

C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B

C

B

1.D    2.B

【解析】1.雅加达位于板块交界附近,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活动较为频繁。板块的运动等地质因素会影响地壳的稳定性,可能导致地面沉降,所以地质因素的影响属于雅加达地面沉降原因,A不符合题意,A错误;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高层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会对地下土层产生较大的压力。这种长期的重压可能改变地下土层的结构和承载能力,进而引发地面沉降,所以城市建设因素的影响属于雅加达地面沉降原因,B不符合题意,B错误;雅加达人口众多,城市用水量大。当过度开采地下水时,地下水位下降,原本由地下水支撑的土层会因为失去支撑而发生压缩变形,导致地面沉降,这是许多城市地面沉降的常见原因,所以过度开采地下水属于雅加达地面沉降原因,C不符合题意,C错误;雅加达主要是作为城市存在,并非以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产业。其周边并没有大规模的矿产资源过度开发活动,所以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属于雅加达地面沉降原因,D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2.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一般不是设立新首都的主要目的。普通的经济特区、资源开发区域等可承担此类功能,新首都更侧重于行政等核心功能,A错误;新首都承担着行政管理的核心任务,通过合理布局首都位置,便于对全国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同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能更好地协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符合新首都在国家治理层面的重要作用,B正确;以行政职能带动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是新首都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附带效应,并非其主要职能。新首都首先要保障的是行政功能的有效发挥,带动就业和完善基础设施是围绕行政功能衍生出来的,C错误;平衡地区间人口分布、促进人口迁移同样是新首都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但不是其主要目的和主要职能。新首都核心还是履行行政等关键功能,人口分布和迁移的改变是后续相关发展带来的结果,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以及政治、文化等。迁都的原因一般有:原来首都的城市规模过于庞大、原来城市自然灾害多等。

3.C    4.A

【解析】3.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型代表,贯穿南北,串联了紫禁城、天坛、景山等重要建筑,体现了轴线对称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这种布局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和都城规划的严谨性,C项正确;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并非以交通便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政治、文化和象征意义为核心,A项错误;虽然北京有护城河,但中轴线的布局并不以河流为依托,其核心是轴线对称和等级秩序,B项错误。北京中轴线是典型的集中式、对称式布局,而非散点式布局,不体现对环境多样性的适应,D项错误,故选C。

4.北京中轴线上分布着紫禁城、天坛、景山等重要建筑,,这些建筑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文化活动的中心。中轴线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的政治和文化功能,A项正确;中轴线的核心功能是政治和文化,而非经济或商业。商业区通常分布在城市其他区域,B项错误;中轴线主要用于政治和文化功能,居民区和工业区通常分布在城市外围或其他区域,C项错误;中轴线位于城市核心区域,与农业区和生态保护区无关,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的城市建筑群。古代是皇宫,现在是文化功能区。

5.C    6.B

【解析】5.读图可知,河宽与河道坡度相关性不明显,A错误;弯度指数与海拔相关性不明显,B错误;弯度指数与河宽整体呈负相关,C正确;坡度与弯度指数相关性不明显,D错误。故选C。

6.据图中数据可判断出,河段I为低坡度、高弯度的曲流河;河段Ⅱ为高坡度、高弯度曲流河;河段Ⅲ低坡度的网状河。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地貌分为河流堆积地貌和河流侵蚀地貌。一般坡度大的地方水流速度较快,以下蚀作用为主,河道较为平直。坡度小的地方水流速度较慢,以侧蚀作用为主,利于曲流发育。

7.C    8.D    9.A

【解析】7.读图可知,1985 年之前日最高气温的升温率小于日最低气温的升温率,因此确定1985 年之前全球平均昼夜温差在减小;1985年之后日最高气温的升温率大于日最低气温的升温率,全球平均昼夜温差增大,ABD错误,C项正确,故选C。

8.根据上题1985年到2005年全球平均昼夜温差在变大,白天的气温上升,从而能够证明白天大气的总云量以及气溶胶浓度均在减少,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气温上升,A、C项错误。根据材料土壤湿度是影响昼夜不对称变暖的因素,但不等同于昼夜不对称变暖一定会导致土壤湿度减少,土壤湿度是多种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地区和时间有所差异,B项错误;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空气的对流运动增强,大气稳定度呈现减弱趋势,D项正确,故选D。

9.温度条件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升高使植物的生理过程包括对物质(水、盐等)的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都增强,生长发育加快,生长周期缩短,A项正确,B、D项错误;由于1985-2005 年间,白天增温幅度大于夜间,光合作用增强幅度大于呼吸作用增强幅度,会增加植物的养分积累,C项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为短波辐射,地面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冷却。地球发射的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CO₂等温室气体虽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即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10.C    11.C

【解析】10.结合所学知识,在海洋环境中,风浪对养殖平台威胁较大。八点锚泊定位可使平台稳固,自动沉降技术能让平台在遭遇大风浪时适当下沉,降低风浪冲击,主要是为了抵抗风浪,C正确;该技术与便于捕捞没有直接关联,A错误;平台自身难以控制海洋水位,B错误;抵抗风浪是保障平台稳定运行,并非直接增加产量,D错误。故选C。

1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恒燚一号”养殖平台是人工养殖,并非主要为保护自然海洋生物资源、缓解海洋资源过度开发,①错误;“恒燚一号” 通过智慧渔业监控系统控制,能精准管理,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资源安全,②正确;作为智能化程度高的养殖平台,促进渔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预计年均产值可达 1 亿元左右,增加渔业产值,保障经济安全,③正确;利用海洋空间资源进行养殖,减少陆地养殖对土地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减轻土地压力,且增加水产品供应,保障粮食安全,④正确。故选C。

【点睛】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利用领域包括交通运输空间、海上生产空间、海底电缆空间、 储藏空间、文化、生活、娱乐空间。

12.A    13.D    14.B

【解析】1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托素湖是巴音河补给的尾闾湖,说明托素湖主要直接补给水源是河湖水,A正确;该区域年降水量约 160mm,降水少,大气降水不是主要直接补给,C错误;地下水补给一般较缓慢且不是主要方式,B错误;材料未提及冰川融水相关信息,D错误。故选A。

13.结合所学知识,湖泊生产力和固碳能力与湖泊中生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等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是湖泊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碳循环的基础,D正确;湖泊水位、水温、营养物质会影响湖泊生态,但不是影响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根本因素,ABC错误。故选D。

14.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若农业播种面积增加,会引巴音河河水灌溉,流入托素湖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湖水减少会导致湖泊生态环境变差,生物量减少,生产力降低;生物量减少使得通过光合作用等固碳过程减弱,固碳量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陆地水体补给类型包括雨水补给,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永久性积雪或冰川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和湖泊水补给,不同的地区,河流补给类型有可能有一种或几种共同作用于该河流补给,根据该河流所处地理位置判断主要补给类型。

15.C    16.B

【解析】15.在盐度差异下,两海区密度出现差异,受密度流的影响,表层海水分别从大西洋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地中海、从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流向黑海。由于地球自转,流入地中海和黑海的表层流受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加之摩擦力的影响下以及受陆地的阻挡形成逆时针闭合的洋流系统,因此尽管盐度差异、海岸摩擦和地形阻挡会影响洋流流向,但不一定是洋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而地转偏向力才是表层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主要原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为补偿表层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的水流,直布罗陀海峡底部产生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的水体运动。由于地中海盐度大,密度大,该底层流向下插入大西洋,形成一支高温高盐的水舌,导致北大西洋东部由表层向下盐度先增加再降低,AC错误,B正确;进入大西洋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该底层流向北偏转,汇入北大西洋暖流,向北流动的洋流强度得到增强,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洋流运动的主要因素有:盛行风、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

17.(1)(夜间郊区和城市都因地面长波辐射而降温,)夜晚郊区因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气温显著降低,城市因大气中的污染物(固体颗粒、气溶胶)显著多于郊区,大气逆辐射较强;城市建筑表面及路面在夜间释放白天积累的热量,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温度明显高。

(2) 通常情况下,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夜晚郊区由于地面降温明显,使近地面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气温随高度递增(Z2以下形成逆温层);城市风将郊区的空气带到城市,城市的下垫面加热近地层的空气; 近地面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Z1以下逆温消失),但上部(Z1~Z2)气温仍然随高度升高递增。

(3)郊区高架源烟流一直在逆温层中,扩散微弱,对近地面污染影响小。城市中有部分高架源烟流位于Z1高度以下,垂直运动显著,将污染物带到近地面,近地面污染严重。

【分析】本大题以城市热岛效应引发的城市风及城郊大气环境差异为背景,围绕城市风成因、气温垂直分布特征形成过程、城郊大气环境质量差异设题。考查学生对热力环流、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污染等知识的理解运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图文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晴朗夜晚,大气中云量少。郊区大气中杂质等相对较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难以被有效阻挡,气温显著降低。而城市大气中存在较多污染物(固体颗粒、气溶胶等),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较好的保温作用;城市下垫面多为水泥、沥青等材质,白天吸收并储存大量热量。夜晚这些建筑表面及路面释放白天积累的热量,使得城市气温比郊区明显高。这样城市与郊区形成较大的温差,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温差促使空气从低温的郊区流向高温的城市,从而使城市风在晴朗夜晚更为明显。

(2)在对流层,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夜晚郊区地面因辐射散热,降温迅速。近地面空气受地面影响大,降温幅度比上层空气大,使得近地面气层气温低于上层空气,在Z2以下形成逆温层;城市风将郊区空气带到城市,城市下垫面(如水泥、沥青路面等)温度较高,会加热近地层空气。使得近地面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Z1以下逆温消失。而在Z1-Z2高度范围,由于受郊区输入冷空气和城市热量向上传导有限等因素影响,气温仍然随高度升高而递增。

(3)从图中可看出,郊区高架源烟流处于逆温层中。逆温层大气稳定,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微弱,烟流难以扩散。但也正因如此,污染物被限制在一定高度范围内,不易扩散到近地面,所以对近地面污染影响小;城市中部分高架源烟流位于Z1高度以下,该区域逆温消失,空气垂直运动显著。烟流中的污染物会随着空气的垂直运动被带到近地面,大量污染物在近地面聚集,导致近地面污染严重。

18.(1)温暖适宜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收入水平;生活理念(生活和消费观念、身体健康状况)。

(2)“候鸟人口”的主体的年龄特征:(退休或半退休的)中老年人;经济收入特征:有较高稳定收入的(中产阶层或中上产阶层)人群;常住地特征:长期居住在我国冬季较冷(东北、华北、西北)的地区。

(3)有利影响: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拉动第二居住地的经济发展,“候鸟人口”能刺激当地消费,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当地的社会互动水平,为本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利影响:造成交通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的过度使用、公共资源紧张;可能导致土地与住房价格上涨等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成本。

【分析】本题以“候鸟人口”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人口迁移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候鸟人口是以度假或养老为主要目的、进行为期1~6个月的季节性跨省域舒适型迁移人口,迁入地需要有温暖适宜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的舒适度;长时间在外度假,需要较多的开支,应有较高的收入水平;长距离迁移,对老年人的体质要求高,候鸟老人往往有较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有较前卫的生活和消费观念,思想上能接受并认可异地养老。

(2)“候鸟人口”是以度假或养老为主要目的、进行为期1~6个月的季节性跨省域舒适型迁移人口,一般不需要进行劳动,应为(退休或半退休的)中老年人为主;长时间在外度假,需要较多的开支,应有较高且较稳定的收入水平,应以中产阶层或中上产阶层人群为主;迁入地需要有温暖适宜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的舒适度,且其原居住地应该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因此应是长期居住在我国冬季较冷(东北、华北、西北)的地区。

(3)有利影响:“候鸟人口”的迁入可以促进迁入地养老、康养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拉动第二居住地的经济发展,“候鸟人口”的迁入可以带动内需,能刺激当地消费,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可以加强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文化交流,促进当地的社会互动水平,同时养老、康养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为本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利影响:“候鸟人口”的迁入使迁入地人口增加,加剧了迁入地的人口压力,造成交通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的过度使用、公共资源紧张,进而可能导致土地与住房价格上涨等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成本。

19.(1)春汛,夏汛。

(2)因迪吉尔卡河纬度高,结冰期长,冬季河流封冻,河槽被冰体占据。汛期时,大量径流汇入,水位迅速上涨,河水对河岸和河底的冲刷力增强 ;且该流域地势平坦,河流侧蚀作用相对较强,原有河槽难以容纳快速增加的水量,河水会冲毁、重塑河岸和河底,导致河槽再造 。

(3)春季河流径流增加,大量淡水和热量输入河口区域,会加速河口海冰融化,使河口海冰面积减小 。秋季河流径流增加,会带来相对温暖的河水,一定程度上减缓河口区域海水的结冰速度,推迟海冰形成时间,也会使河口海冰面积减小,但相比春季,秋季径流增加对河口海冰面积减小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 。

【分析】本题以因迪吉尔卡河作为素材,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外力作用等知识,共3道小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因迪吉尔卡河水源主要为大气水(融雪水和雨水)、土壤水和冰融水。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冬季积累的积雪大量融化,形成春汛(融雪汛) ;夏季气温较高,有降雨补给,同时高山地区冰雪融化,会形成夏汛(降雨汛、冰雪融水汛) 。

(2)结合所学知识,从河流自身条件看,因迪吉尔卡河纬度高,结冰期长使得冬季河槽被冰占据,春季融冰后河槽形态改变。春季时气温回升,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进入汛期,而汛期水量大,河水对河岸和河底的冲刷力增强,在地势平坦区域,河流侧蚀作用明显,河水对河槽的改造能力强,大量水流冲击原河槽,使其无法适应新的水流状况,从而发生河槽再造。

(3)结合所学知识,春季气温回升,河流径流增加带来的热量和淡水,会直接作用于河口海冰,加速其融化,对海冰面积减小作用明显。而秋季气温下降,虽然径流增加带来相对温暖的河水,但整体海水降温趋势存在,只是一定程度上减缓结冰,也会使河口海冰面积减小,但是对海冰面积减小的作用没有春季显著。

1.《高考地理小专题(自然地理)》获取方法

2.《高考地理小专题(人文地理)》获取方法

3.《高考地理小专题(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自然灾害)》获取方法

4.《高考地理选择题(自然地理)》获取方法

5.《高考地理选择题(人文地理)》获取方法

6.《高考地理选择题(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获取方法

7.《基础地理教程》获取方法

8.《中国地理小区域100例》获取方法  

9.《世界地理小区域100例》获取方法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