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为小港儿,此地乃后海沿,此地是海关后……
这儿是众多老青岛人满是回忆的所在,伴随小港改造,往昔的历史已全然消逝,我们仅能从部分老照片里探寻老青岛原汁原味的建筑和环境。
收集了一些网友的旧照片,重温拆迁之前那些熟知的街景,也许会唤起众多老青岛人的回忆与共情。
你们是否还记得那些老地方呢?
此地的房屋大多是拥有将近百年历史的德式、日式旧居。它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显赫的过往与值得显摆的背景,却始终静静地守在小港旁,目睹着小港的兴盛与衰败。
在历史长河中,由于这一区域处于“胶海关”后方,老市民便习惯将其称作“海关后”。这个源自民间口口相传的地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了大众认可的城市标志性地点,同时也成了对冠县路以西临近胶州湾区域的统称。
在这片区域,一处门洞代表着一座大院,也象征着一段往昔的记忆……
海关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基本成型。
依据民国十二年《胶澳商埠警察厅布告》第16号的记录,邱县路在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之后形成,彼时日本将其命名为“伏波町”,待中国收回青岛后,它被更名为邱县路。海关后面的另外几条街巷大概率也是在同一时间被命名的。
海关后面或许是这座城市目前留存最为完好的市街范例。鉴于其特殊的地理方位,它并未如同四方路周边的市街那般走向商业化、时尚化,始终留存着独具特色的老青岛街道景观韵味。
对于居住在这些老旧破败房屋中的人们而言,房屋拆迁称得上是一则喜讯。不过,我猜想他们内心深处必然也会有一丝眷恋,毕竟那片地方留存着诸多回忆。
因长时间缺乏修缮与保护,多数里院的居住状况欠佳,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当下,老街旁高楼一幢挨着一幢,然而,往昔行人往来的热闹场景不再,整条街少了生气。
海关后方留存着许多老青岛的建筑古迹,漫步于那些街道巷弄,它们俨然是老青岛一段历史的生动写照。
海关后位于冠县路以西、小港一路以北,拆迁之前,这里是城市中一处宁静祥和的净土,丝毫不见繁华都市中的奢靡之风,是老青岛颇具代表性的市井老街……

海关后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记载着小港往昔的全部过往,如今已消逝于现代化的高端住宅小区之中。昔日的那些经历与回忆,如今仅能留存于你我心间。
居住在惠民南路、正在搬家的市民们,彼时心境如何,实在令人好奇……
海关后方的区域面积不算大,然而道路却颇为繁多。其中,呈南北走向的道路包括邱县路、金乡路以及小港一路。而呈东西走向的道路有朝阳路、平阴路、长安路、惠民路和宝山路等。
此地成了老青岛消逝得最为彻底的一片旧城区,如今这里名为“晓港名城”“新街里”……或许,再过些年,海关后这一称呼真就无人提及了。
青岛宝山路小学在拆迁之前的模样
自2008年始,“海关后”从宝山路到冠县路、小港一路的所有旧房均被拆除。这里被规划用于建设新区,“海关后”自此成为了历史……
通过海关之后展开追寻踪迹,才发觉这座城市竟是这般令人感到陌生。
再度踏足往昔的海关之地,经过漫长的漫步,在一片新兴城区的覆盖下,往昔的一切踪迹皆难觅其影。此时的自己,仿佛一位初来乍到的异乡客,这座城市于己而言,满是陌生之感……
小港一路
朝阳路
惠民路
邱县路
小港二路
长安路
蓦地忆起一首旧曲: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寻觅不到我的栖身之所……
青岛历史的关键构成部分是老城区,这里亦是城市人文的起源地。近年来,因城市建设需求,部分老景观、老房子,我们只能在记忆里或档案中探寻。
一组海关在拆迁前、未拆迁时的照片,记忆相同,感受却各有不同。感谢“俞大厨”“幸福单纯”“木香”“隋邦森”“花花容”、法鹏顺等提供图片的网友。此内容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编辑整理,若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