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燕南飞,本文仅代表原创作者本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阅读后,若是觉得本文不错,烦请“关注”,这样就可以每天阅读作者发布的历史知识~

先商传奇

现代考古学上把成汤灭夏之前以商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称为先商文化即——称下七垣文化。《商颂》记载,是契居番也,番今河北磁县境。由于契为商族的始祖商族的形成以契为开端,所以契的居地即最早的商地实为商族的发祥地。

商族在河北南部诞生以来,历经多次迁徙《尚书》记载“自契至汤八迁”,是说从契到汤时,商族的活动中心转移了八次之多。这八次迁徙具体路线众说纷纭,但是均在河北滹沱河流域与河南商丘之间,南北直线距离大约500千米。

商族的不断迁徙可能与全新世晚期气候的反复有关。全新世时期,全球及中国气候的波动呈现出八冷八暖的格局,冷期历时大多在两百年至五百年之间。全新世时期最著名的冷事件有新仙女木事件(公元前10900年—公元前9580年)、“8200年冷事件”(公元前6200年前后)、仰韶中期寒冷期(公元前3500年前后)、“全新世事件3”(公元前2200年前后)等。在这四百年间,十三四位殷商先公率其族人,在幅度超过500千米的巨大空间内不停地作南北来回摆动。商族可谓是“陆地上的漂流部族”,即便是汤灭夏建国之后,统治者也是频频迁都,居无定所,将商族与生俱来的游动激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尚书·酒诰》称,商族“肇牵牛车,远服贾用”。

在中古神话中,商的始祖契大约与舜、大禹处在同一时代。《史记·殷本纪》记载,契曾辅助大禹治水,功绩卓著。尽管我们无法确知契与这些圣贤是否真实相遇,但他们的形象在后人心中交织在一起,共同构筑了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

在契的时代,商族的生活习性与北方戎狄相近,过着半农半牧、狩猎为主的生活,很可能尚处在由部落向酋邦过渡的阶段,其文明程度远逊于占据中原腹地、傲视九州的夏人。在大禹看来,商族或许只是尚未开化的北方蛮族,并不起眼。契的后代昭明继承了领导地位,将商族的根据地从番迁徙至砥石,即今天的河北泜河流域。这里水草丰美,气候适宜,为商族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昭明之子相土在位期间,商族得到了显著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的繁荣,使得他们开始利用马匹和车辆进行货物运输,进而涉足早期商业活动。这一系列迁徙和发展,不仅标志着商族从东夷部落向中原地区的扩展,也预示着其在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上的逐步成熟,为日后商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殷商小史(二):从松散部落联盟,走向初级国家组织形态的商人

相土继承了昭明的事业,成为殷商的第三位领袖。他率族人从河北泜河流域迁移到河南商丘,那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商族人开始学习夏人的聚落营建经验,建造城墙和房屋,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在相土的带领下,商族不仅在新家园立足,还通过持续征战,逐步建立起类似“军事民主制度”的政治形式(即部族首领由族内贵族议定产生,负责组织战争和管理事务)。商族势力由此不断壮大,成为夏王朝的重要对手。相土的后代昌若与曹圉,虽然史载不详,但亦是商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承继者。

契的后代经过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四代,传到了冥。冥在夏朝少康时期担任水利官员,据说为了便于治水,他发明了马车。在夏抒在位期间,冥因治理水患而牺牲。这些记载见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帝少康……三年……十一月,使商侯冥治河”,“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虽然有关冥的具体事迹记载不多,但他作为商族早期的重要人物,对商族的发展和水利事务的推进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冥死后,其子王亥继位。此时商族已经离开相土所迁居的商丘(今河南濮阳),转而定居于今河北内丘、邢台、磁县、邯郸一带。在卜辞中,亥是第一位被称为“王”的君主。甲骨文中常用“王亥”、“高祖亥”尊称他,从不单称其名。现存甲骨卜辞中关于王亥的记载有一百三十余条,在所有先商先王中数量最多。不仅如此,商人还常在祭祀中向王亥求雨,显示其被赋予了极高的神力地位。

据传,王亥与弟弟王恒一同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前往河北的有易氏进行交易。不料王亥于途中失礼。《古本竹书纪年》中云:“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据说王亥在一次宴会上,举盾载舞,意图诱惑有易氏之女,最终事发被有易首领绵臣所杀。然而后世考证表明,王亥之死并非仅出于私德问题。更合理的推测是,有易氏首领绵臣因见财起意,带人围住王亥,威逼其交出牛羊财物。王亥拒不从命,遂遭杀害,牛羊也被抢走。这一事件不仅是一次部族间的外交失败,也可能反映出商族在发展中所引发的资源竞争与族群冲突。

绵臣在处理王亥之后,其弟王恒为商族首领。然而,王恒继位后很快失去了民心。据史料记载,他在王亥死后虽短暂即位,却未能稳固权威,最终被迫逃往班禄,从此失踪于史籍。清代学者王国维通过对殷墟甲骨卜辞的研究推测,王恒可能被商人视为“僭伪之君”,即外族势力扶持的傀儡统治者,因而未被列入正统谱系。

屈原在《天问》中也有相关记述:“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亥与其弟王恒皆因沉溺享乐,导致王亥丧命,商族一度陷入混乱。尽管如此,后事并未就此沉寂。人们或许会疑问,王亥与有易氏之女的私情缘何未断其后嗣,反而使其子孙延绵不绝?王恒死后,王亥之子上甲微继位。他在位第四年,联合河伯氏发兵讨伐有易氏,最终成功复仇,杀死绵臣。《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这一战役不仅雪洗了王亥之辱,也标志着商族势力在北方区域重新崛起,为日后构建早期国家形态奠定了坚实的军事与政治基础。

王亥与王恒所处的历史阶段,正是商族由松散部落联盟向具备等级权力结构的初始国家形态(即“邦国”)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兴衰,既反映了部族首领更替中的权力博弈,也凸显了族际冲突在先商时代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