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12:00
关于山体,猛地要问您,咱们中文的描述有哪些?
峰、峦、丘、陵、岳、岭等等,不少,可要是再追问,这些有啥区别吗?您还真不一定能准确的讲出来。
‘峰、峦、丘、陵、岳、岭’ 等精准称谓,看似简单,其实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生存经验、宗法社会的政治隐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先秦典籍《尔雅・释山》首先将自然山体与人文秩序紧密关联。
它说 ‘峰’ 取象’山顶平如堂基’,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泰山的玉皇顶,主峰玉皇顶海拔听起来才 1545 米,但从山脚泰安城(海拔约 130 米)到山顶,垂直落差超 1400 米,视觉上极具冲击力,符合古人 “高山近天” 的相像。
很多人以为 “峰” 就是尖尖的山顶,其实先秦典籍《尔雅》里的定义完全不同:“山顶平如堂基曰峰”。
核心不是 “高”,而是 “顶平可居”,强调山顶有实用功能(比如建祭坛、住人)。简言之,天然平坦的山顶就被归为 “峰”。
而泰珠峰玉皇顶面积约 0.6 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玉皇庙周边)是天然形成的平缓平台,可容纳数千人集会,这正是《尔雅》说的 “平如堂基”—— 适合搭建祭天的 “圜丘”(圆形祭坛)。
古人认为,祭天要 “贵平不贵险”,山顶平坦才能体现 “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
起初,姬发周武王灭商后,曾想从镐京行程前来来泰山祭天来着,但被姜子牙反对,“山顶狭隘,无法布坛”。后来是秦始皇派人考察,才发现玉皇顶足够平整,才敢举行仪式。
自秦始皇开始,汉武帝等多位皇帝来此封禅,在这个平台上 “立石泰山巅”。
说完峰,再看峦。简单说比 “峰” 小,是一群小尖山,像波浪一样连起来。
比如庐山,远远看过去,一堆小峦叠在一起。陶渊明说 “悠然见南山”,南山就是这样的峦,适合隐居,因为藏在一堆小山里,安静又舒服。

丘又说的是怎样的山呢?
距今3600多年前的甲骨文 ‘丘’ 字像两堆土丘,象征自然形成的小土山,《说文解字》专门解释,“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即自然形成的高地,区别于人工堆砌的 “台”“坛”。
低矮连绵,坡度和缓(多无主峰),相较于 “山” 的巍峨,古人觉得更显 “逶迤相连,起伏如波,很有意境,适合隐居。
所以田园诗人陶渊明才选在山丘旁薄雾中若隐若现的远人村,写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而陵,肯定比“丘” 大,乃高大的土山。
后来专门用来指帝王的陵墓,比如秦始皇陵,秦始皇的坟堆得像一座山,就叫 “陵”,简单理解丘一个是 “小土包”,陵是一个 “超级大土包”。
秦始皇开了个好头,后面的汉代皇帝的墓,干脆就叫“陵”了,比如汉武帝的茂陵。刘彻即位后花了 53 年修墓,把封土堆成了一个底边长 240 米、高 46 米的覆斗形大土包,远远看就像一座人工夯筑的 “土山”。
古人规定 “天子坟高三仞”(一仞约 1.8 米),但茂陵实际高度远超规制,简直是 “土包界的巨无霸”。
下面,再说说’岭’ 在《说文》中本指 ‘山道’,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 “岭阪” 指山路,体现 “岭” 与通行路径的关联,暗示其 “两山夹道” 或 “可翻越的山体” 属性。
这样的认识延续下来,到了《后汉书・邓禹传》中有’出大庾岭’一句,后引申为山脉或交通要冲。这些定义构成了中国最早的地形学概念体系,比古希腊地理学早数百年形成系统性认知。
最后,是“岳”,一句话,官方认证的 “神山”。
“岳” 乃是具自然崇拜、政治权威与文化象征的特殊山体概念,其命名绝非随意为之是国家认准的 “五岳”—— 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最早的 “岳” 源自上古部落联盟时期的 “四岳” 制度。
尧帝曾咨询 “四岳” 推举治水人选,舜帝亦通过 “四岳” 确立禅让合法性此时的 “四岳” 既是四方诸侯之长(分管东、西、南、北四岳),也代指四座神山。
如《史记》载 “四岳咸荐虞舜”,四岳作为政治协商核心,其地位远超普通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 “四岳” 扩展为 “五岳”,纳入国家祭祀体系。
汉武帝以 “五行学说” 为基础,确立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天柱山(后改衡山)、北岳恒山的五岳格局。
换言之,五岳就像古代的 “网红山”,不仅自然景观牛,还代表国家的稳定。 比如泰山管生死,衡山管星辰,是老祖宗的 “宇宙观” 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