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对于木质材料,中国人向来情有独钟。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结构木构件起,中国人便与木结下不解之缘。盖房子,做家具,以木营家,与木相伴。木具温润、匀质地、声舒畅、并刚柔、自约束,木的特质与中华民族性格相通相融。由木发展起来的木作,崇尚材美、追求器利、讲究规制。
材美
《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就木作而言,材料、工具和技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对木料的选择和利用是前提。地域气候不同,则木材的性能、色泽和纹理不同,软硬度、柔韧性和延展力也各异。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积累,宋式木作崇尚材料的自然之美,倡导就地取材,材尽其用,材皆可造。
“耕者知谷,匠者知木。”善于度材,通晓其加工方式与技巧,了解材料自身特性,如木材的防腐防虫防水处理、伸缩膨胀、不同位置的强度等,对材料的理解是木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选材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构件乃至整个结构的强度。
“一木了然·宋式木作文化展”第一单元展厅内,集中展示了杉木、杨木、桐木、杏木、楠木、榆木、梓木、枣木、楸木、柏木等10种木材,高低错落陈列,形成树林景象,并且辅以刨木花,以供大家欣赏木纹,感受木香。
木作材料要求材质轻、强度高、性能稳定。楠木、红松、杉木等适合用作梁架,红松、白松、杉木、楠木、桦木、杨木等适合凿眼。但是,红松主要生长在东北,在古代不易运输;楠木生长缓慢,材料昂贵;而杉木大量生长于长江以南,生长较快,易于获得且易于加工。所以,南方地区较早出现的榫卯结构,以及穿斗式建筑大量持久应用,当与此密切相关。
宋代,木作除了本地取材外,也从国外进口木材。宋元时期,海上贸易极为兴盛。桧木作为日本的木作良材被运往明州(今宁波),宋人甚是喜爱。据南宋时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 卷上“倭国”条载,日本“多产杉木、罗木,长至十四五丈,径四尺余,土人解为枋板,以巨舰搬运至吾泉贸易”。
类似的记载,亦见于南宋《宝庆四明志》等书。据《宝庆四明志》卷六“市舶”条记载:“日本即倭国,地极东……贾舶乘东北风至,䌖货具于左……粗色:硫黄,螺头,合蕈,松板,杉板,罗板。”上述文献中的“罗木”“罗板”即桧木。
器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荀子》也评述说“百工以巧尽械器”。工具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明的,冶铁炼钢技术的进步,以及足够的经验积累与社会需求,推动了木作工具的发展。约至宋末元初,木作工具已基本成熟完备,工具的配套使用情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宋式木作工具形式丰富,种类繁多,与时俱进。
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齿刃器,早期主要有手锯、刀锯两种。按结构和器型的不同,锯可分为框锯、刀锯、横锯和钢丝锯等。锯的主要作用是解、截木,其次是制榫。约在南北朝至隋唐间,发明了框锯。框锯的使用,通过齿形变换,可以纵横两用,加工效率明显提高。汉时所用的锯,是一种弓形锯。秦汉以前,基本上都是刀锯;汉代以后,锯条明显呈加长的趋势,出现了弓形锯;南北朝前后,由弓形锯发展到框锯。
平木工具主要有凿、锛(bēn)、铲、刮、刨等,用于将不同类型的粗坯木料刨削、砍平,使其具有一定的尺寸、形状和光洁的表面,以满足使用要求。平木工具属于木作加工中的精加工工具。据学者研究,最早的刨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不晚于南宋后期,我国南方就有了平推刨的使用。至明代或更早,平推刨有了较大的发展,地域上也得到普及,出现了线脚刨等多种类型的刨。
穿剔与雕刻工具主要有凿、锥、钻、锉等。旧石器时代石、骨制的尖状器,尤其是钻孔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凿、锥、钻等穿剔工具的发展。凿类工具用于制榫孔和剔槽,通常用斧和锤等配合使用。常用的有平凿、圆凿等。钻类工具用来钻孔,系利用钻头的旋转运动,切削加工各种孔眼。传统的手工钻孔工具有手锥、拉钻、手压钻等。
一木了然·宋式木作文化展
2022年9月29日至2023年1月9日
点分享&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