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与《浑元剑经》的内外兼修之道 1个月前 2025大吉 NEW YEAR 真正的功夫修炼,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在的领悟。只有将“求”与“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在勤奋努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武派经 通文武理略·成一代宗擘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修炼内功,就像炼丹一样,把身体里的精华物质“精”变成能量“气”,再把“气”变成精神力量“神”,最后达到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这个过程就是为了获得内劲。这种内在的力量练好了,不光是内力深厚,连你的外形都能变,变得不再笨拙,反而灵动起来,甚至感觉身体都轻飘飘的,好像没有骨头一样,能随心所欲地变化。怎么做到的?靠的就是“气随心道”,心念一动,气就跟着走,心能照到哪里,气就能到哪里,时间长了,能力自然就增强了。 这里的“日月”就是阴阳,内气是阳,像太阳一样热;外形是阴,像月亮一样柔。所以“弄壶中之日月”,就是通过一系列方法,让内在的阳和外在的阴和谐统一,达到“明”的境界。这个过程需要“一点天清,二点地灵,三点神光变九重”这样的具体方法来引导。 光有内功还不够,得会用啊,这就是“脖掌上之阴阳”。别以为这是说只在手掌上打斗,其实“掌”字在这里是个关键,它代表了整个身体的攻防,是一种权衡利弊的智慧,讲究阴守阳攻,是全身上下、前后左右立体空间的攻防变化。这里面包含了你自己的内气和外形怎么变化,对手的内气和外形怎么变化,以及双方交手时谁进攻谁防守,谁主动谁被动,这些都是阴阳的体现。但这句话的重点是说双方交手时那种你来我往、攻守转换的动态平衡,也就是“阴守、阳攻”这个核心。 “弄壶中之日月”是内功修炼,是功夫;这一句是外功运用,是技艺,两者结合就是“文见体,武用经”,先打好基础,再精通运用。“故数系之在人,无不可易”这句话是关键中的关键。“二术”是什么?就是咱们身体里的两股主要力量——内气和外形,内气是阳,外形是阴,这俩就像天地一样,支撑着我们这个小宇宙的运转。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靠的就是天地的阴阳变化,我们人体也一样,所有拳法变化都离不开这“气形”二字,所以“天人合一”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应用。但是这“气形”能不能变,怎么变,变得好不好,全看人自己,这就是“系之在人”的意思,你认识的对不对,把握的准不准,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成功。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你得自己想明白,自己下决心去改变,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就像《易经》里说的,“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内气要像干卦那样刚健,外形要像坤卦那样柔顺,内外匹配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明白了“变异”的重要性,那具体怎么变呢? 首先看虚实,一般人没练拳的时候,外形是僵硬的,不灵活的,内气是虚弱的,不足以支撑身体。练拳的目的就是要让虚弱的内气变得充实有力,让笨拙的外形变得柔软灵活,甚至达到“全体透空”的境界。怎么实现?靠“义气军来骨肉臣”,意思是内气是老大,外形是小弟,要听内气的指挥,这就是“惟虚惟实者易知”的意思。 接着看刚柔,外形本来是刚硬的,但太硬了就不灵活,所以要把它变成柔弱的,能屈能伸,像水一样适应环境。而内气呢,如果太柔弱,就没力量,所以要让它变得刚健有力,能持续运转。这样内气是阳刚的,外形是阴柔的,刚柔相济,内外匹配,才能做到“以柔用刚”,用看似柔弱的方式去化解和反击强大的力量,这就是“为刚,为柔者易之”。 继续看怎么变,第三是动静,一般人做事都是外行动,内心静,但练拳要求反过来,外形要尽量保持安静,内气要先动起来,做到“内动不令人知”,就像高手过招,往往是你还没动,我已经感觉到了,这就是内气先动了。而且身体内部也有动静之分,平时我们走路干活,腰是不动的,手脚动,但练拳要求腰脊要稳住,像轴一样,然后带动四肢、手脚去动,所谓“以不动之腰脊推动动之手足”,这就是“为静,为动者易之”。 第四是高下升降,头是高的,根基在脚下,心气往上走,最终要落回丹田,肾气在下,要上升到胸和头部,身形站高了,气就要往下沉稳住,身形蹲低了,气就要往上提轻灵,这都是相互配合的。 第五是先后缓急,听觉感知是先的,反应行动是后的。眼神要快,心思要慢,呼吸要慢,步伐要快。因为外表动作快,内心反而要沉稳,内心柔和了,劲力才更刚猛,这就是“后先者意气缓急”。 第六是顺逆往来,出手是顺着发力方向的,收手是逆着发力方向的,但跟内劲配合,进攻的手出去是顺的,防守或反击是逆的,这体现了攻防之间的平衡和转换。 通过这些“变异”会发生什么好事呢?原文列举了好几个方面: “威者易之安”,以前那种瞎练蛮练、耗精气的方法对自己身体有害,甚至有危险,现在通过正确的修炼,就能达到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实战技击的正道,保证安全。 “乱者易之治”,以前可能只是瞎凑合,现在通过内功修炼,心能照见全身,虚实、刚柔、动静都能协调,就像一个纪律严明的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 “或者一支符”,以前那种只用力不讲技巧的方法,容易被别人借力打垮,埋下祸根,现在通过“无违法”,能化解对方的力,甚至把争斗变成交流,化干戈为玉帛。 “王者一直存”,以前那种硬碰硬耗精气的外家拳法,容易伤身,现在通过内家拳法,固守精气不动心,就能更好地保存自己,达到保身的目的。 “气数者可以一举挽回”,以前的后天功夫,可以通过“变异”挽回成先天的巧妙功夫。 “天地者可以一直反复”,最高的境界就是能通过修炼,达到返朴归真,由后天返回先天,甚至达到逆天成仙的境界。 所以所有这些好的结果,归根结底都是“易”的功劳,“何莫非易之功”,也就是说,哪一样不是靠“变异”来实现的呢?最后总结一句,“至若人身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意思是说,既然天地万物都能变,那我们人体的筋骨难道就不能变吗?当然可以。前提是你得遵循天人合一的道理,按照自然规律来修炼,自觉地去改变自己,通过前面说的“弄壶中之日月”内功修炼,你的内气和外形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一开始可能只是内里清虚,外表开始脱胎换骨,练得久了就能突破层层障碍,返璞归真,达到“脱壳换象”的境界,那时候你就真正实现了从后天返回先天,筋骨都会发生变化,身体变得通透灵巧,到了这个境界,再运用“脖掌上之阴阳”进行攻防,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具备了“神话”之功能,感知到无形无象的变化。所以说,“人身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这已经不是问题了,而是必然的结果。 刚才我们深入解读了《易筋经》那段核心论述,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另一部重要的武学经典——《浑元剑经》。评价一部武功秘籍的价值得看两点,一是它是什么时候写的,二是它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干货。《浑元剑经》据说是元末明初毕坤先生写的,这时间点就非常关键,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明清时期的拳谱都早,所以它本身就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就像一件文物一样珍贵。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专业内容非常丰富,从理论到方法、技术、功法、形态、意境、体制、应用几乎涵盖了所有方面,而且讲得非常细致,有层次、有条理,质量很高,实用性也很强。可以说后来很多明清名家的拳谱里提到的内容都能在《浑元剑经》里找到源头,而且《浑元剑经》的论述往往更深刻、更精辟。所以,单从“礼、法、术、功、行、义、体、用”这个综合角度来看,《浑元剑经》的价值绝对是无可比拟的,堪称无价之宝。 咱们先来看看《浑元剑经》的“理”,也就是它的理论基础。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就是咱们反复提到的“天人合一”。它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站在了中华文化最高峰的几个经典著作上,比如《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甚至还借鉴了兵法和儒家思想。基于这些,它提出了几个核心观点:一个是“313宗旨”,强调建立符合德行的身体,最终达到运用大道的境界;另一个是“213宗旨”,强调用静制动,动静结合,用柔克刚,以柔用刚。这两个宗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传统拳术的理论基石。此外,《浑元剑经》还特别强调,健身和技击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练好了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实战应用,达到“文兼武备将相绅”的理想状态。它还解释了什么是“武而不武”,什么是“大仁不仁,大勇不勇”,揭示了武术的更高境界,不仅仅是打打杀杀,更是修养心性、保全生命。 理论有了,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法”了。首先是健体之法,也就是怎么建立一个好的身体基础。《浑元剑经》分了三步走:第一步,练内功,建立“剑之体”,这个“剑”来源于天,要培养一种纯净刚健的气,让它充满活力;第二步,练外功,建立“顺之体”,这个“顺”来源于地,要让身体的精气融合,达到宁静安和的状态;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是内外兼修,建立“渐顺之德体”,这个“德”来源于艮卦,要涵养精神,达到至灵的境界,然后把前面的“剑”和“顺”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魂之体”。这个“魂之体”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内外纯净,没有杂质,阴阳变化都能掌控自如,最终达到无形无相的无极之体。 除了这三层基本的“体”,还有更高层次的意境之体,涉及到形、气、神三个层面。有了“体”,还得有练和用的方法。练法很简单,就是“不练不熟”,目的是通过反复练习,让各种方法和技巧变得熟练。《剑经外篇》里提到的“初击、等级、庠序”就是具体的练法。用法就复杂多了,分了两个层次,“术”和“道”。“术”指的是具体的招式变化和应用技巧,讲究灵活多变,能根据情况随机应变,这叫“没降,是养灵根而动心”的层面。“道”则是更高的境界,讲究含蓄内敛,随势而变,能借力打力,达到“实质神祗”的境界,这叫“修道,是固灵根而静心”的层面。 具体怎么用呢?《剑经》给出了一个总纲,“因变益寿,以静待劳,从之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接限”。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根据对手的变化来调整自己,保持从容不迫,顺势借力或者逆势发力,把这两种方法都掌握好,平时就要准备好,临场才能灵活运用。用法还可以细分到用形、用气、用神这三个层面。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我们再把术、功、形、意、体、用这六个方面串一下:“术”就是变化的技巧,核心是顺遂,能根据对手的来势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随所往来、无阻滞”,并且能柔化刚发;“功”指的是你具备的能力,包括听觉、感知、反应、化解、反击、变化,以及在关键时刻能凭直觉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形”有形的拳法和无形的拳法,有形的靠模仿练习,无形的则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能相机欲变,甚至“识至神祗一心”;“意”要专注,不能被外界干扰,要做到不动不迁,意念诚恳,气随心走,心能照遍全身,最终达到“势如行云流水”的境界;“体”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几种体,从“剑之体”“顺之体”到“神之体”,最终达到“魂之体”,也就是内外合一,没有杂质,能掌控一切变化,达到无形无相、无极之体的最高境界;“用”,有了好的“体”,自然就有相应的“用”,能柔化刚发,以柔用刚,能达到“太和一气”的状态,最终拥有“神化之功”,也就是能以柔软接坚刚,使坚刚化为乌有的境界。 《浑元剑经》的学术地位非常高,它上承唐宋时期的剑道精髓,下启明清各家流派,可以说贯通了古今传统武术的发展脉络。它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没有提到少林达摩或者武当张三丰,这说明它代表的是一种更纯粹更古老的中华传统守战之道。这对于我们理解现在流传的各种说法,比如内外家之争,明暗化三晋,行气神三境等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甚至能帮助我们澄清一些不切实际的误解。为什么明清那么多大家的论述看起来都差不多?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浑元剑经》的影响,或者它的思想是那个时期流传的一个重要源头,所以研究《浑元剑经》对于了解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当然,这么好的书,也有人会质疑,会不会是后人假托毕坤的名字写的呢?这不太可能,理由有几点:第一,专业性太强。这本书讲的是剑术,术语用得很准,概念很清晰,很多地方非亲身经历和实践根本写不出来,比如里面提到的“三遍意境破七壳,左右偏山贴更牢”,这些都是内行人才懂的;第二,文采斐然。这本书不光讲武功,文笔也非常好,写得非常优美,而且字字句句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空话;第三是实践总结。这本书的内容是作者或毕坤先生亲身修炼验证过的,然后记录下来的,所以既有武功的精髓,又有文学的美感,两者完美结合;第四,结构完整,从序言到戒律,再到外篇、内篇、结文,整个结构非常严谨,逻辑清晰,本末分明,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舒服。所以综合来看,《浑元剑经》确实是元末明初毕坤先生的真迹,不是后人伪造的。 既然《浑元剑经》这么早,那它跟后来的那些名人拳论相比,谁更早呢?他举了很多例子来对比。比如,俞大猷《剑经》里的“刚在他力前,柔成他力后” ,《浑元剑经》里也有类似的说法,而且更早。关于铁布衫这种抗击打能力,很多人觉得是少林72绝技里的,但《浑元剑经》提到“左右偏山贴更牢”,说明古人早就有了类似的认识。形意拳的十二形拳、五形意拳,太极拳的太极借力拳法练体用体系,《浑元剑经》里都有类似的论述,甚至更早。就连《九要论》里讲的“一”如何贯穿全身,以及《拳经拳法备要》里提到的“批窍导窍”,《浑元剑经》里都有更早更系统的论述。通过这些对比,《浑元剑经》的很多思想和方法,可能比我们通常认为的那些名家流派还要早,这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浑元剑经》的价值,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 标签:修炼境界领悟 已赞 (0) 微信扫一扫:分享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上一篇文章五禽图「鹤功」练法:调节心脏和大脑 下一篇文章佛道修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