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郴州永兴县高亭乡有一个典型的宗族聚落,它的名字叫板梁村。

板梁村初建于宋末元初,强盛于明清时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原金陵县的重要集镇,也是桂阳、耒阳、常宁往返的商埠之地。全村同姓同宗,为汉武帝刘氏后裔,是典型的湘南宗族聚落,被誉为规模大、保存全、风水好、文化底蕴厚重的湘南第一村,也是郴州市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内至今仍保存了360多栋完好无损的明清历史建筑,连片保存的古民居有300多栋,栋栋雕梁画栋、刻檐飘顶,集湖南建筑风格之大全。各种石雕、砖雕样样齐全,人物、花鸟、山水栩栩如生,且栋与栋之间各不相同。尤以下片原清三品官员刘绍苏建居、中片刘绍连建居雕刻齐全、保存完好、美不胜收,为湘南地方所少见

板梁村古朴自然,历史韵味十足,行走期间,仿佛穿越到了旧石器时代,抬眼是石头,低头是石块。举目所见,皆是石头,活脱脱一个石头城。

板梁古村取名也颇有趣味。




湘南宗族聚落板梁古村,全村均为汉武帝刘氏后裔

相传在明永乐年间,承事郎刘润公返乡建造古厅,当厅堂建筑即将完工,准备张灯结彩的上梁时,发现竟然不见横梁。忙乱之际,村民无意发现村前河溪漂来一块木板,工匠捞来一量,尺寸正好与屋梁相合,工匠以板代梁,古厅得以建造完成,于是后人就把该村起名为板梁。

即为古村,又号称湘南第一,板梁古存的风景肯定就非同一般,有人称它是一幅画:既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又有工艺精湛的砖雕、石雕、木雕和壁画;既有布局精巧的箭楼、古井、石板路;还有浑然天成的奇石、异树,可谓名副其实地举目皆。可见,湘南第一村并非空穴来风。

板梁古村背靠象山,坐东朝西,全村分上中下三片房系,每片房系都分别建了三座祠堂,并且各有两进超一千平方米的大厅。祠前各挖了个半月塘,寓意“月满则亏,水盈则溢”,用来告诫后人“谦虚忍让,永不自满”。

街景之外,有几处值得一提的景观。

接龙石桥:跨溪进村的三孔九板跨度20米的石板桥,名曰接龙桥,建于清朝道光九年,全桥由九块5米多长、60公分宽的天然整块大青石铺就,从青石板上的凹痕可见历史的久远。

七层古塔:砖石结构,塔基直径8米,塔高28.8米,有石台阶按八卦拾级而上,结构密实、历经170多年完好无损。文化大革命时期反革命炸掉了塔顶,正打好炮眼准备全部炸掉时,挑炸药的造反派在半道发急病昏迷不醒,老人们以风水报应为由,才保住了塔

龙泉古庙:是板梁最早期建筑,先有庙后建村。上庙是五步台阶,在湘南古文化中台阶数用奇数,在卦相里奇数为乾,即为阳,偶数为坤,即为阴,阴是不用的,台阶布置遵循一定的道教理论原理。




板梁私塾:板梁先祖崇文,耕读持家是古训,有文字的纸都不乱丢,要送到接龙桥的逝纸楼去化掉。清代出了个三品官都就读过这所私塾,私塾里的天井已有600多年历史,雕刻图案非常原始,是很珍贵的古石雕。

棋盘石街:村中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店铺家居处处以石板路相连,分麻石街、青石街等,如将石街相连长有十数里,自古有“雨雪出门不湿鞋,设客五十(桌)不出村”之称,足见当年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