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字在汉字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字,其拼音为xiān,注音为ㄒㄧㄢ,部首为日,总笔画数为15。在字形结构上,它采用了左下包围结构,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汉字源流字典》中,对“暹”字的解释是太阳升起,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的开始。
这一解释源自古籍《集韵》,其中提到“暹,日光升也”,“暹”字在古代就有着太阳升起的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暹”字的使用不多。
在宋代王安石的《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中「臥送秋月沒,起看朝日暹。」
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象:夜晚,诗人躺着送别了西沉的秋月,而到了清晨,他又起来欣赏东升的朝阳。这两个动作,躺下和起来,分别对应了日月的消逝和出现,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时间变换画面。诗句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界日月交替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循环往复。这样的描绘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转和生命轮回的深刻感悟。
在《全唐诗·宫词》: 「翠华香重玉炉添,双凤楼头晓日暹。」
描绘了一个充满古典美感的场景:在一个典雅的环境中,香炉中燃烧着香料,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气,就像是在给玉炉增添了一层翠绿的华美。诗句中的“双凤楼头”可能指的是一座装饰有凤凰图案的楼阁,而“晓日暹”则形容朝阳初升的景象。整体上,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的宫廷或园林之中,感受着那份静谧和美好。
暹这个字在古代传播最广的是一个词组—–「暹罗」。
这是中国古代对今天泰国地区的称呼。这个名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献,如《真腊风土记》和《岛夷志》中的记载。
在《真腊风土记》中,周达观对暹罗的描述,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注,更是文化和政治交流的见证。他提到的“暹罗”二字,实际上是对两个地区的合称:一是“暹”国,即素可泰王朝;二是“罗”国,即罗斛国。罗斛国后来吞并了“暹”国,构成了后世“暹罗斛国”之名的渊源。
而在《岛夷志》中,汪大渊对暹国与罗斛国的记载,更是详细地描绘了这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暹罗与中国的历史联系,源远流长。自元朝以来,暹罗便开始向中国朝贡,这种关系在明朝时达到了顶峰。当时的中国皇帝朱元璋将暹罗列为“不征之国”之一。
暹罗年年来朝,那时候史官记载的记录还是为“暹罗斛国”。朱元璋觉得他们的态度很满意,于是下诏册封他们的国王。
诏书内容为:
君国子民,非上天之明命,后土之鸿恩,曷能若是?华夷虽间,乐天之乐,率土皆然。若为人上,能体上帝好生之德,协和人神,则禄及子孙,世世无间矣。尔参烈宝毗牙思哩哆啰禄,自嗣王位以来,内修齐家之道,外造睦邻之方。况数遣使,称臣入贡,以方今番王言之,可谓贤德矣,岂不名播诸番哉?今年秋贡象入朝,朕遣使往谕,特赐暹罗国王之印,及衣一袭。尔当善抚邦民,永为多福。
不仅给了一方宝印,还把赐了国名,于是正式改名为暹罗,以后成为宗藩体系的一部分。
在暹罗的政治变迁中,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吞武里王朝时期,其开国君主郑信是一位华裔,这使得暹罗与中国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郑信在反抗缅甸侵略中崛起,最终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并向清朝朝贡。这一时期,暹罗成为了东南亚的强国,但也面临着内部的政治动荡和外部的侵略威胁。
《水浒传》中有:
李俊三人竟来寻见费保四个,不负前约,七人都在榆柳庄上商议定了,尽将家私打造船只,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国之主。童威、费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职,自取其乐,另霸海滨。
混江龙李俊看破事态发展,不想留下送死,谎称中风之后潜龙入海。
没想到和兄弟们跑到了暹罗当起了国王,也是挺有意思的,
这应该是水浒众英雄获得最好的一位吧。
在《红楼梦》中,食物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地位。
其中,有一段描述薛蟠生日宴会的细节特别引人注目。薛蟠,这个故事中的富家子弟,庆祝他五月初三的生日时,收到了多种珍贵的礼物。
在生日的前一天,即初二,有人假扮成贾宝玉的父亲,巧妙地将他诱出家门。与此同时,古董行的人给他送来了一系列珍稀美食:有脆嫩可口的长粉藕、巨大的西瓜、新鲜的鲟鱼,以及特别的暹猪。
这只暹猪不同寻常,它被灵柏香薰过,显得更加珍贵。
暹猪就是暹罗国进贡的猪。
《红楼梦》里边的名茶,里边就有暹罗茶。
在二十五回中: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
凤姐拿到了来自暹罗国的珍贵茶叶,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进贡品。
她兴致勃勃地分享给林黛玉和其他人品尝。
然而,这种异国的茶叶并没有赢得众人的喜爱,大家似乎都对它不太感兴趣。
唯独林黛玉,这个敏感而有着独特品味的女子,对这种茶叶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