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快到了,很多人要去上坟了。为什么是冬至?因为国人知道,到了冬至,就应该去上坟,去祭祀逝去的亲人和祖宗。当然,更多的中国人是清明去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管是冬至也好,清明也好,都是在固定的节气去的。

近年来,年轻人也越来越喜欢二十四节气,每到一个节气,大家都会在微信群中提醒,应该注意什么?应该穿什么?应该吃什么等等,更多的是美好的祝福。这就是传统,正宗中国人的传统,在基因里代代相传。

这种永不磨灭的节气情节是怎么来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发明并被遗传下来的?节气来源于历法,而历法是远古中国人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纪时系统。什么是生产实践?其实就是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生活艰难,农业生产极其重要,没有农业产出,人类生存就麻烦了。

从现有的资料看,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很可能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初步的原始历法。什么是“节气”,节气就是太阳位置,也即气候冷暖的反映。不管是最早的两河文明,还是埃及文明,还是后来的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大家都知道太阳的重要。没有太阳的位置移动,就没有四季,就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的生存基础。

我们为什么喜欢二十四节气?这是传统,这是中国人的发明

气候冷暖与农作物生长、收成关系密切,现在是老少皆知的基本常识,但是古代却是大学问。不仅中国农民对它非常重视,琢磨它,古代的知识分子和帝王将相也要研究它。什么时候应该种植,什么时候应该收获,都是气候在无形中指挥。时间长了,古人觉得,应当在每个最合适的时间节点,给它起一个名字,方便自己记住,也方便告知子孙,这个时间节点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逐步产生的,首先是冬至和夏至。中国最早的古籍之一,难懂的《尚书·尧典》就有关于节气最早的研究性记载,就是用四组恒星黄昏时在正南天空的出现来定季节的方法,提出了仲春、仲夏、仲秋、 仲冬,就是后来正式定名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古人这种观测天象、确定时间的重要成果,最迟商末周初已取得。就是《封神演义》里面,周武王准备推翻商纣王的时候就有了,可见古人是多么聪明。《左传》里面更加进一步记载,鲁僖公曾于“日南至’那天登观台观看云色,并说当时“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分”、“至”、“启”、“闭”就是两分、两至、四立。两分就是春分、秋分,两至就是夏至、冬至,四立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证明春秋时期就有了正式的八个节气了。

到了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中已经记载有二十四节气的大部分名称,但专家研究证明,在战国末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有了,只是有的没有具体记录下来。最终成型的全部二十四节气名称出现在西汉初期的《淮南子·天文训》。

秦国统一天下后,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确定为立春,从法律上正式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不管后世如何变化,各朝代如何修订历法,二十四节气稳如泰山,从不变化。因为二十四节气便于农民掌握农时,确定农业生产,农民重视,统治阶级更重视。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变成了传统,变成了文化,深深地刻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