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出现感冒症状后要求做新冠抗原检测;有人腹泻、发热,去医院做化验检查以确诊是否肠胃感冒;有人长时间坐位工作,每到下午就感觉头晕头痛,去医院检查脑血管有没有问题、、、、、、一有不适症状就怀疑自己得了大病,一定要到医院检查后才能稍稍放心,这既是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但又属于过度检查治疗范畴,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健康/疾病焦虑。这种现象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对健康知识既关注又缺乏:目前,获取健康和疾病知识的渠道很多,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多人无法正确解读这些信息,容易对自身出现的症状过度解读,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如上述,脑血管疾病和颈椎病都能引起头晕、头痛,而在有确切外因(长时间久坐、下午疲劳)情况下,应首先考虑颈椎问题。当然,个人要求检查脑血管不能算错,但临床上就属于过度检查、过度医疗。

2、敏感性格:本身性格较为敏感多疑,在面对身体的轻微不适时,往往容易将其放大。如上述,新冠和流感、普通感冒都需要对症治疗,再测试抗原已无必要,如果有大的流行或者病毒变异等,卫生部门会发布通知的,个人担忧没有太大的意义。

3、过往疾病经历:曾经有过严重疾病的经历,或者目睹亲友患重病的情况,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当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时首先考虑是严重疾患。

为什么“有病就爱往坏处想”?

 

4、生活压力大:工作和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可能导致心理紧张,在这种状态下,往往会将压力转化为身体不适症状,并为此过度担忧,如严重疾病、失去工作、经济状况下降、家庭压力等。

5、潜在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早期很多人会表现为身体不适(心慌、胸闷、头晕、全身疼痛、消化不良等),过度担忧身体,反复就医检查治疗,往往没有明显效果。济南某医院权威消化科专家说,他接诊的自述严重消化道疾病患者,60%的人由心理因素导致。如果遇上这类情况,建议及时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的专业性让人觉得其高高在上,但它又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需要了解、掌握一些医学常识,以应对一些突发状况,如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表现、预防方法以及治疗方式,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多了解一些医学常识,更便于我们和医者进行沟通、交流,减少误诊、误治,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2024.12.10整理。

(文中图片来自百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