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庐墓

    江苏 南通   

刘南庐   江苏南通 

刘名芳,字南庐,福建人,寓居南通七年。百度百科对他的介绍惜字如金,只有如此一行:“刘南庐,福建人,清乾隆三年到通州军山”水云窝”居七载,《南通州五山志》作者。” 甚至生卒不详,未有记载。

在《如皋县志》里找到了一些线索,记载:刘名芳,字南庐,闽人,工吟咏,居皋十数载….. 也就是说居住如皋十来年,又到南通军山寓居七年。在公元1757年,乾隆南巡镇江时,地方向皇帝进献了刘名芳撰写的《金山志》与《焦山志》。

通过以上的只言片语,大概可以勾勒出刘名芳虽为一介布衣,但他如徐霞客一般喜欢遍访名山古迹,绘制山图地形,不仅著有《南通州五山志》,足迹还到了镇江,著有镇江的《金山志》与《焦山志》。

但在镇江的官网介绍《金山志》作者为卢见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乾隆二十七年,进士卢见曾时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政务闲暇之时,与蒋宗海、戴震咨询谋议,要不要结合前人之书,重新梳理编撰一本《金山志》。

乾隆二十七年为公元1762年,显然晚于公元1757年向乾隆进献的《金山志》,文中的“结合前人之书”,那么合理的推测”前人“就是刘名芳了,也就是说《金山志》的原作者为刘名芳,与《如皋县志》的记载吻合了。

刘名芳流传于今的光环却是唐朝大诗人骆宾王以及文天祥书吏随从金应给的,他的名字每每在”骆宾王”的文章中被提及,本人亦如此。

公元1747年,刘名芳寻到金应墓,从土中挖出文天祥当时书写的《金应墓碑记》,墓碑已经断裂成两块,尔后和当地士人丁有煜一起将金应殓葬于风景秀美的狼山,重砌石台,修墓立碑,并写下一首《谒金将军墓》。

(金应墓,详见文章:探墓笔记(136)- 文天祥亲手殓葬了他,金应墓。

笳鼓惊天地弗宁,

南回兵甲似晨星。

国讐正急身先死,

探墓笔记(138)- 骆宾王的异代芳邻,刘南庐墓。

主害难逃目不瞑。

五夜阴风悲海甸,

千年燐火冷江汀。

间关未返庐陵骨,

泪渍春山草罕青。

公元1748年,刘名芳在编写《五山志》中读到朱国桢的《涌幢小品》里关于骆宾王的记载,便去黄泥口寻找,寻得“洛唐”二字的断碑,请求知州董权文,在金应墓旁重新修建了 “骆宾王墓”。写下一首《得骆宾王遗墓题名断石》。

(骆宾王墓,详见文章:探墓笔记(137)-从神童到“逆臣”, 骆宾王墓。

落莫江淮客思哀,

荒天无路自迟回。

义兵戮尽心难死,

劫火烧残骨未灰。

狐兔窟翻遗碣出,

鲸鲵浪打寝门开。

携看尺五题名石,

堪作唐家砥柱来。

1

金应以及骆宾王的迁葬都是因为刘名芳的奔走,他临终前嘱咐葬于此二人墓旁。如今骆宾王、金应、刘南庐三墓共立一坊,就像一部立体的史书。唐朝的骆宾王以《讨武曌檄》燃尽文人肝胆,宋朝的金应以“忠义尽瘁”守护良将忠臣,清朝的刘南庐“修志辑文”守护一方文脉。三位身份迥异的历史人物因忠勇文魄在此长眠,使狼山三墓成为文学、气节、文脉的三重象征,他们葬身青山,最终成为了青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