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石、樊若兰
在湘西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上,山峦如蜿蜒巨龙,云雾似缥缈轻纱。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水之间,藏着一颗遗世明珠——三角岩村。它静静地依偎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高坪乡的怀抱里,被岁月精心雕琢,镶嵌在喀斯特地貌的壮丽图景之中。
当第一缕晨曦如金色丝线洒落在三角岩村的山尖,大自然这位神奇画师,正缓缓撩开村庄那神秘迷人的面纱。23个土家族自然山寨环山而居,如繁星般错落分布在41.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奏响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村庄距离永顺县城32公里,周边美景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令人陶醉。
“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起点近在咫尺,湍急的河水似咆哮巨龙奔腾而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北面,世界遗产老司城像一位沉默睿智的老者,静静伫立在时光长河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南面,芙蓉古镇的民俗风情如陈酿美酒,散发着浓郁醉人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东面,小溪原始次森林自然保护区翠嶂连绵,蕴含着无尽生机与希望。西面,不二门温泉氤氲着温暖水汽,袅袅升腾如仙境一般,如梦似幻。
然而,这片美丽的土地,曾经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三角岩村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域,岩石多为石灰岩,其透水性强,降水很容易就顺着岩石的缝隙渗入地下,难以在地表形成稳定的水源。加之当地山高坡陡,地下水位较深,打井取水困难重重。而且,这里降水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时常发生,即便有降水,也难以有效储存利用。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村里水源极度匮乏,几百年来,村民们不得不面临等水、背水的艰难生活。
海拔800米的绝壁之间,200余户人家世世代代背负着自制的沉重杉木水桶,踏上那崎岖漫长的背水之路。每天清晨,当世界还在梦乡中沉睡,木桶碰撞青石板的声音便清脆响起,唤醒了沉睡的村庄。村民们用桐油浸过的麻绳紧紧缚紧木桶,在崖壁上艰难穿梭攀沿。那麻绳,宛如岁月的纽带,连接着一代又一代背水人,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
背水先得等水,特别是干旱时节,村民们常常要在水源地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水源有限,大家只能按照先后顺序取水。几十人像集会似的蹲在井旁默默守着,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对水的渴望。那等待的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每一分每一秒都煎熬无比,但村民们依旧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坚守在那里。
他们沿着凿在峭壁上的石阶小心翼翼地盘旋上下,这些石阶好似青铜剑斜插在崖壁之上,每一级都浸透着盐渍与汗碱,是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记,诉说着曾经的艰辛与苦难。在众多背水人中,78岁的田茂林老人是背水精神的杰出典范。他布满老茧的双手与麻绳的痕迹完美契合,仿佛是岁月精心雕刻的勋章,见证着他一生的辛勤付出。他微笑着说:“背水要会借力,腰杆挺得像杉木,步子踩得像麂子。”说着,他熟练地背起30斤重的杉木桶,在仅容半足的石阶上健步如飞,宛如在悬崖上跳起灵动的傩舞。他的身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高大挺拔,那是顽强生存意志的生动体现,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仿佛是在与命运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走进村民家中,处处能感受到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如同巨人般矗立山间,以独特姿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二楼储水间下有精巧的导水竹管系统,一根根竹管好似村庄的血管,将清澈山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厨房、畜间。村主任向云霞的家传“水路图”,用朱砂精心绘制,鲜艳的颜色如祖先留下的炽热火焰,记载着取水路线与时间表,比族谱还要珍贵。这张“水路图”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与自然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村口古井旁,妇女们用“三洗法”巧妙利用水资源,这既是对生活的精打细算,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第一道水洗菜,让蔬菜在清水中焕发生机;第二道水喂猪,滋养生命成长;第三道水浇园,孕育丰收希望。这种独特的用水方式催生了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这里的菜园单位产量比平原地区高出20%,秘诀在于精确的滴水灌溉。那一滴一滴的水,仿佛是村民们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生命的奇迹,也浇灌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角岩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记载着岁月沧桑。这里曾是古代土司王去老司城的必经之路,留下了许多神秘动人的传说。“科洞毛人”“努力嘎巴”是勇敢正义的化身,他们的故事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激励着后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哲学家王阳明两次到此,三角岩的山水激发了他龙场悟道的灵感,其深邃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天空,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深邃的文化色彩。1554年,土司王彭翼南在寨前点兵出征抗倭,取得王江泾大捷,他们的英勇事迹为背水精神注入了爱国内涵,1930年前后,贺龙元帅率红军在此发动群众、守护平安,那红色记忆如燃烧的火焰,温暖着人们心灵,成为三角岩村历史中光辉难忘的篇章。唐伯虎也曾游览此地并赋诗,他的诗句为这片土地增添了诗意,让三角岩村在历史长河中更具韵味。
随着时代发展,背水精神并未被岁月尘封,反而在新时代浪潮中不断蜕变升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4岁的返乡青年向海波,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在抖音上传背水视频,生动精彩的画面如同钥匙,打开了外界了解三角岩村的大门,获得了300万的点击量。他还开发AR导览系统,游客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虚拟背水路线图,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背水人的艰辛。他用科技力量,让古老的背水文化重焕生机,让更多人认识了三角岩村的独特魅力。
村里新建的背水文化体验馆成了研学热点,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设计师将传统背水工具解构重组,水桶变成声光装置,在灯光照耀下闪烁奇幻光芒;麻绳成了现代雕塑,以独特艺术形式展现背水精神内涵;储水竹管改造成互动音乐器,游客轻轻触摸便能发出悦耳声音。游客戴上VR设备,可体验背水场景的变迁,仿佛穿越时空与祖先心灵对话,感受他们的艰辛与坚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古老的背水文化在新时代舞台上绽放耀眼光芒。
在国际山地文化论坛上,三角岩的“生存智慧”案例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数据库,这是对三角岩村背水精神的高度认可。村集体与中南大学合作研发的“仿生背水助力器”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其力学原理正在申请专利。研究团队从村民背水姿势提炼的“垂直运输模型”,应用于航天器燃料输送系统设计。三角岩村的背水精神不仅是生存智慧,更是创新力量,在科技领域绽放别样光彩,为人类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在深圳开民宿的田晓芸,是三角岩村文化的传播者。她把背水文化变成特色体验项目,用3D打印复刻缩小版背水工具,让客人亲身感受背水过程。客人完成体验可领“数字水票”并在区块链保存,这不仅是独特纪念,更是对背水文化的传承弘扬。她发起的“云背水”公益项目,每份虚拟水票为村里引水工程捐1元,以自己的方式为村庄发展贡献力量,让更多人关注支持家乡。老石匠向国富带领徒弟把废弃背水工具熔铸进混凝土,在悬崖边建观景台。钢化玻璃地面镶嵌历代背水人脚印拓片,夜晚发蓝光,被称为“天梯博物馆”。那一个个脚印似岁月痕迹,记录着背水人的艰辛付出,也见证着三角岩村的发展变迁。它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言。站在观景台上,仿佛能听到历史风声,感受到祖先心跳,让人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充满敬意与眷恋。
村小学课表新增“背水课”,这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孩子们学习传统技艺,研究流体力学、生态保护。五年级的向雅婷在作文中写道:“麻绳那头拴着的不是水桶,是我们土家人的魂。等我把无人机送水系统研究成功,就能让阿公的背篓装上山外的晚霞。”这些充满诗意的话语,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背水精神的传承。他们像幼苗,在背水精神滋养下茁壮成长,未来必将成为三角岩村的栋梁。
如今的三角岩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成果显著。2021年5月,省纪委监委对口帮扶并派驻工作队。村子围绕“五个振兴”,坚持“壮大山产业、做强岩文化”理念,先后获评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错落有致,产业蓬勃发展,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绝美画卷。
三角岩村的背水传奇,穿越时空,见证岁月沧桑。它是一首悲壮激昂的歌,诉说着曾经的苦难艰辛,赞美着人们的坚韧顽强;它是一首绚丽动人的诗,描绘着未来的美好希望,激励着人们追求梦想;它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背水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它蕴含着顽强生存、智慧勤劳、勇敢爱国、创新发展与文化传承等丰富内涵。
如今,三角岩村的背水已成为历史,但这穿越时空的背水精神,将永远在湘西大地上闪耀独特光芒,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三角岩村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负重奋进,在新时代中国梦的舞台上,续写乡村振兴的完美答卷。
山石,原名张中磊,男,苗族,大专学历,系湘西永顺灵溪二小退休教师。自幼爱好文学,研易经八卦,曾有小诗获奖。
樊若兰,1996年毕业于永顺民师,一位充满爱与责任的幼儿老师。爱阅读,爱思考,常以母亲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关注孩子们的点滴需求。用爱与责任呵护孩子们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