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6 18:06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无论是唐代陆龟蒙这首
最为有名的《秘色越器》
还是徐夤由衷地赞美秘色茶盏:
“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从古至今
有多少文人墨客倾倒于秘色瓷的风华
可是一直以来
人们都无法确知秘色瓷的真实样貌
秘色瓷是中国瓷器史上
最为神秘的存在之一
甚至对于“秘色”这词本身也多有不同见解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
苏州博物馆藏
赵令畴《侯鲭录》: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现在学者普遍认为
“秘”常指与帝王有关的事物
“色”是品类、种类的意思
秘色瓷就是入贡的最高等级的越窑青瓷
唐代 秘色葵口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直到1987年
随着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发现
笼罩在秘色瓷上的迷雾才得以散去
秘色瓷才真正第一次真实呈现在世人眼前
在与封存宝物一起出土的《衣物账》碑上
清晰记录了地宫埋藏的物品
法门寺地宫出土《衣物账》碑
其中,“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
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 ”
明确记载了“瓷秘色”
并可与出土文物一一吻合
只有一件八棱瓶
并不在碑上所记载的十三件之列
而是单独被供奉在地宫第二进的位置
制作八棱瓶时需要首先拉成圆坯
再一步步修出棱来
费时费工,成品率很低
对于制坯的工艺要求极高
唐 秘色瓷八棱瓶
法门寺博物馆藏
七件秘色碗中
有两件最为特殊
即“内二口银棱”所指的
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
所谓“金银平脱”
就是用金银薄片裁制成各种纹样
再在其上髹漆,盖住纹样

最后,研磨“推光”直到纹样显露出来
并与碗壁黑漆厚度平齐而融为一体
是一种难度很高的将髤漆与金属镶嵌
相结合的工艺
唐 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
法门寺博物馆藏
除了这两件瓷碗外
其余的秘色瓷都是素面的
而秘色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
郁郁葱葱、青莹滋润的色泽
在光线照射下
器物内像是盛着一泓清水
这种波光粼粼的效果好似“无中生水”
唐 五瓣花口秘色瓷碟
法门寺博物馆藏
秘色瓷之所以有如此纯净的青绿釉色
是由于釉料中的氧化铁含量较低
氧化钙的含量则更高
釉面也就显得莹润光滑
唐 五瓣葵口秘色瓷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五瓣葵口秘色瓷碗
法门寺博物馆藏
而能达到这样的釉色
则与秘色瓷采用
瓷质匣钵的烧制工艺有关
每件器物单独套上一个瓷质匣钵
再用釉封口后进行装烧
这样,瓷坯与匣钵的热胀冷缩保持一致
匣钵内的瓷坯始终处于还原气氛
保证烧制出的瓷器光洁清透,如冰似玉
瓷器烧制完成后
需将匣钵打破才能取出器物
故而瓷匣钵只能使用一次
大大增加了烧制成本
种种原因造成秘色瓷的烧成率很低
成本又极高
因此也只有皇家才能享受
瓷质匣钵与秘色瓷八棱瓶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学界就在不断探索秘色瓷的烧造地点
通过发掘研究
最终确认位于浙江慈溪上林湖的
后司岙为唐代秘色瓷贡窑的所在地
浙江慈溪上林湖中心区域的后司岙
秘色瓷不仅是制瓷技术上的巨大飞跃
还影响到后世耀州窑、汝窑、官窑
龙泉窑瓷等一批名窑的生产
以及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今天,秘色瓷带着千年前
在千峰迴环、绿水轻盈中
煅火成就的颜色
从只供皇家使用的贡御之器
走入寻常百姓家
楠书房秘色瓷棒槌瓶
釉色如捩翠融青、春水绿云
釉层轻薄莹润、淡雅柔和
棒槌瓶,又称“纸槌瓶”
因其造型与古人造纸打浆或捣衣时
使用的槌形工具相似而得名
北宋时期的汝窑就已有烧制此类器型
并逐渐成为文人雅士
陈设于室内的文房清供
北宋 汝窑青瓷纸槌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