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1938年1月23日-)是德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以其颠覆性的“倒置绘画”闻名,被视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

生平概览

巴塞利兹1938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现属德国东部),他曾在东柏林艺术学院学习,后因“政治不成熟”被开除,转至西柏林继续艺术探索。早期受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如波洛克)和法国表现主义(如福特里埃)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具象表现风格。自上世纪60年代起活跃于国际艺术界,曾任教于卡尔斯鲁厄造型艺术学院和柏林高等造型艺术学院,并在全球多地举办重要展览。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

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

1. 新表现主义的核心代表

   巴塞利兹的创作扎根于德国新表现主义运动,该流派以强烈的情感表达、粗犷的笔触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为特征。他通过倒置形象、夸张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观看逻辑。

2. 倒置绘画:颠覆传统视角

   从1969年开始,他将人物或物体上下颠倒绘制,以此剥离主题的象征意义和叙事性,迫使观众专注于绘画本身的色彩、笔触与形式。例如作品《树与人》(1969)、《鹰》(1981)等。

   他曾解释:“倒置使物象脱离联想,绘画不再依附于内容或意义,而是独立存在。

3. 表现性与自由笔触

   作品以狂放的线条、厚重的颜料堆积和神经质的处理方式著称,兼具儿童画的原始自由与成熟的美学法则。例如《吃桔者-2》(1981)中的人物以松散笔触呈现,背景则用大面积单色块强化视觉冲击。

   他主张“绘画客体不表达任何东西”,强调创作过程的纯粹自发,拒绝被主题或象征束缚。

4. 题材与媒介的多样性

   早期作品多描绘英雄、神话人物(如《桶里的夜》),后期转向日常主题(如裸体、静物),并尝试版画、雕塑等媒介。其雕塑同样以粗犷厚重的木雕或青铜材质展现力量感,如《Sing Sang Zero》(2012)。

   色彩运用上,他刻意避免象征意义,选择高饱和度的粉红、黄色等,强化画面的情绪张力。

艺术影响与评价

巴塞利兹通过倒置绘画重新定义了具象艺术的边界,其作品既延续了德国表现主义对情感张力的追求,又带有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叙事的解构。他与安塞尔姆·基弗等人共同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德国艺术的复兴,成为当代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革新者。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