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崇福历史文化之旅(上)

王云飞

  几年前读到雅园邻居张波的一篇文章《老屋的回忆》,讲述儿时的生活趣事。文章开头写道:“崇福是我的故乡。崇福镇上有一条老街--横街,早在明清时就是商业闹市,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清代街市风貌,被誉为’崇福镇活着的历史’。于是我知道了,桐乡的古镇除了之前去过的乌镇、濮院、石门以外,还有一个崇福,崇福镇有明清老街“横街”。

  张波在文章里还说到,她家老屋在城内城外交界处,老屋的南边以前有城门城墙,可是到她们那时候已经没有了,但还有土坡遗址,俗称“城头”,她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城头上玩耍。我心想,一个镇子居然有城门城墙,厉害!

  张波听我聊起“厉害”感想,笑道,崇福以前是崇德县的县城哦,自然有城门城墙啦。于是,我又学多了一个知识,原来,1958年之前嘉兴地区有个崇德县,在它存在的1020年里,县城一直是崇福。于是,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乖乖,那它可是桐乡四大古镇里历史含金量最高的啦。

  张波和她先生卫平是我们的好朋友,知道我对崇福古镇有兴趣,便邀请我们去游览一番。她说,她的一位发小是当地的文史专家,待他有空时,可以为我们导游讲解。后因口罩时期不便也因各方时间凑齐不易,因此一直没有成行。好客的张波却始终没有忘怀,多次提起,终于在今年四月里,她协调各方约定了时间,便有了一次精彩的崇福历史文化之旅。

  四月十一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是出行春游的好日子。早上八点钟,卫平、张波、赵文、敏如和我,集合于雅园南门。卫平驾车,九点钟不到,就抵达崇福镇的横街。只见街口“横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志牌旁边,两位先生迎上前来,一位中等个儿的就是张波的发小、文史专家徐建人老师,另一位高个儿是徐老师退休后继任崇福镇古城保护办宣传工作的吕老师。两位热情地为我们引领了今天的游程、讲解了崇福的历史文化。

  崇福镇,桐乡市下属的八镇三街道之一,位于其西南部,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曾有一个好听且文艺的名字“语溪”,又名“御儿”、“语儿”。公元938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元瓘在此地置崇德县,1958年崇德并入桐乡,县城改称崇福镇。现时全镇面积100.1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97万,新居民4.7万,辖26个村和5个社区。主要产业有纺织皮草业、复合材料业、数字装备业和农业。2024GDP(地区生产总值)100.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 10.11万元,同比增长5.6%。此外,崇福作为千年古镇也是桐乡的旅游重镇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观光资源。

  我们这次在崇福游览的内容是“一街、一河、一园”。

  一街:横街历史文化街区

  横街是崇福镇历史上最繁华的一条古街,形成于宋元,定型于明清,成为当地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清代街市风貌,见证了崇福6000多年文明史和1100多年建镇史。徐老师告诉我们,从事历史街区研究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认为:“崇福横街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街区。”2003年,横街成为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列入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崇福投下6亿多元对横街进行了保护整治和改造提升。

  横街是东西向的,全长354米,宽约3米,分为东横街、西横街两部分。东横街是商业街,商家店铺鳞次栉比,传统字号斑驳陆离;西横街是文化街,崇邑望族聚居,现存的大宅建筑尚有20多处。横街人杰地灵,历来名人辈出,古有先贤沈晦、辅广、吕希周、吕留良等彪炳史册,近现代有吴滔、徐自华、戴麟经、程庆国等群英璀璨。我们先走西横街,从西往东漫步,一路游览名人故居、明清古建,以及知名弄堂,感受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汲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首先参观位于西横街西口的吕留良故居,内有力行堂、吕氏祠堂、荫芳园等建筑。吕留良1629-1683年),明末清初的抗清思想家,拒绝仕清,弃功名办学堂,主张“华夷之辨”,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吕家因雍正年间“文字狱”被抄没,故居建筑已湮灭,有关资料表明,我们今天所见其实只是吕氏故居旧址,部分建筑实体是1838年清代文人蔡载樾建造的待雪楼,所以在横街历史街区导览图上只有“待雪楼”,并无“吕留良故居”的标注。

  接着来到徐自华故居。徐自华18731935年),出身名门望族,南社女诗人,是秋瑾女侠的挚友。秋瑾就义后,徐自华冒死将其遗骸安葬于西湖西泠桥畔,被誉为“大义徐夫人”。故居名为颐志堂,由徐自华的曾祖父徐克祥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现存建筑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原为四进院落,现存三厅一过楼。主体建筑采用硬山顶、抬梁式构架,雕饰简洁,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但部分结构因后续扩建融入晚清特色。颐志堂开设了徐自华纪念馆,陈列徐自华生平事迹、诗作、与秋瑾的革命情谊及相关文物,展示其巾帼英雄形象。纪念馆纳入崇福镇研学路线(如“带着课本游崇福”),成为青少年了解本土历史、激发家国情怀的重要基地。

  参观徐自华纪念馆后,在路口拐弯处的一面墙上看到“和平招待所”几个大字。卫平说,当年我在桐乡机械厂实习的时候,就住在和平招待所。说起桐乡机械厂,知道的人说那个时候卫平和张波就在这个厂里跟着同一个师傅学艺,相识相知,成就百年之好,而张波的爸爸正是厂的党委书记。于是,大家打趣道:张波,卫平是被你爸爸看中,招为乘龙快婿的吧?!张波的发小、徐老师笑着摇摇头:不是的,相中卫平的是他丈母娘啦,张波,对伐?张波、卫平也笑得合不拢嘴,今天重归故里,面对这青春岁月的见证,回忆是那么的甜蜜!

  当年崇福镇的旅店只有春风旅馆与和平招待所两家,因为离桐乡机械厂比较近,卫平实习时就住在这里。如今,和平招待所并未随光阴而逝,而是在古镇改造提升中,成为“不止于住宿”的具有复古摩登风的多功能空间,休憩、咖啡、轻食等业态并举,高颜值场景和文艺氛围感,使之成为网红打卡地,更成为横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艺生态圈一员。

  和平招待所附近的弄堂口,墙壁上贴着“庙弄”的牌子。引领我们参观的吕老师说,这是横街西口的第一个弄堂,因为通向崇福的城隍庙,故名“庙弄”。后来我们还看到另外一条与寺庙有关的弄堂,名为“西寺弄”,通向俗称西寺的崇福寺。据说,崇福就得名于崇福寺,所以我也记住了西寺弄。

  我们在横街看的第三座名人故居是徐多绅故居,名为承志堂,系徐自华的堂叔伯徐多绅始建于民国初年,前临横街,后靠县前河,坐北朝南,采用多进式厅堂设计,占地915平方米,前后两院各有三楼三底两厢楼。是横街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吕老师告诉我们,徐多绅的继配夫人丰针,为丰子恺姑母,善刺绣,雅号“丰蝴蝶”。

  承志堂现在用作崇福历史文化馆,是展示当地千年文化脉络的重要窗口。该馆设有4个主题展厅和1个小型会议室,总面积570平方米,陈列70余件珍贵藏品。展陈内容分为四大板块:

  1)崇福印象源远流长:概述古镇地理与历史沿革;

  2)千年古韵人杰地灵:聚焦南宋至明清的文化名人(如吕留良、吴滔等)

  3)近代崇福人才荟萃:展示徐自华、程庆国等近代人物;

千年古镇崇福历史文化之旅(上)

  4)当代崇福群星灿烂:呈现现代发展成就

  横街的建筑景观除了名人故居、深宅大院以外,还有它那鱼骨状分布的众多弄堂。当我离开承志堂,向东步行约三十米,走到右手边一条弄堂时,看着它弄口的“保安弄”三个字,顿感似曾相识。哦,想起来了,就在张波的文章里看到过:“我小时候就读的幼儿园在东横街,每天放学回家踏着横街’咯噔咯噔’响的青石板路由东到西,在西横街左转进入保安弄,穿过这条窄得两人交会要侧身的弄堂……”。原来张波家的老屋就在保安弄,弄里还有一座保安桥,过保安桥后,进入左手边的一条小支弄,向东到底,就是生她养她的地方。张波说,岁月变幻,往事如烟,保安桥、小支弄、她家老屋都早已消失了,成为历史符号和梦中萦绕了。

  过了保安弄大约七十米,看到崇福的近现代名人程庆国的故居。程庆国1927-1999年),中国著名桥梁和铁道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中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技术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成昆铁路等国家级工程中贡献卓著。其故居也是横街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由其祖父程鸿生购置。北临横街,南达宫前河(宫前路),屋宇高大,前后四进,面阔六间,中间有一条狭长的备弄从横街直通河埠,俗称“暗弄”。

  程庆国故居的斜对面是通向崇福寺的西寺弄,东面则有一个园林式小院,小桥流水、湖石玲珑、大树挺拔、绿意葱茏,二层重檐楼房,黛墙黛瓦。我们以为是又一座明清宅院,进去后才知道里面竟然是一座卫生间,诚乃卫生间的天花板也!

  西寺弄弄口的东侧是劳永嘉故居。劳永嘉1574-1637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登莱巡抚,后人称此宅为“劳布政使府第”太平天国时期,被太平军改为礼拜堂,并存放将领吊棺;民国时期,前半部分归乡绅徐乃宣所有,故其门口还挂着“徐乃宣故居”的牌子,徐乃宣之女徐力民是丰子恺的夫人。徐老师说,张波,这里也是你的故乡记忆之一,因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先后作为崇德县税务局、崇福镇粮管所办公地,那时令尊曾主政崇德县税务局。我们看到这里院门的上方挂着“三杯两盏”匾额,边上还刻着一竖列小字“来此福地必定高中“,不知紧闭的院门里现在是饭店呢,还是饮品店呢,还是咖啡馆?

  “三杯两盏”的东邻是横街著名的老字号当铺之一的“永丰当”,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永丰当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筑特色,前后共有五进,结构保存完好,展现了清代当铺的独特布局。2021年崇福镇启动横街保护整治项目时,对其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徐老师说他上次来时,前三进刚修复,这次才看到完全修复的五进。

  我们在永丰当的五进之间连续走了两个来回,古老的高墙宅院,满墙的蔷薇与爬山虎,富有年代感的青石板路面,特别是可以从第一进一直望到最后一进的连续五进大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永丰当继续前行,就看到横街的另一家著名当铺“善长典”。善长典的前身为清代同治年间胡雪岩在横街开设的“大亨典”,后更名为善长典,是横街代表性的典当行之一。清末民初,它与永丰当共同支撑了横街的金融业,服务于南来北往的客商。善长典的建筑同样经过修复,与永丰当一起被纳入横街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展现了崇福古镇商业与民居交织的独特格局。徐老师介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者、中国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后曾任上海都督的陈其美1878-1916年)14岁时来善长典当学徒,后升为助理账房。在善长典的12年,历练了他一身的本领,也留下了许多逸事话题。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多次策划反袁革命行动,最终于1916年被袁世凯指使的张宗昌暗杀。

  过了两大典当行后,徐老师指向街道左边的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民居告诉我们,这是崇福近代金融业的开创者马春江的故居。民国四年1915年)马春江在崇福开设的马氏钱庄,是崇福最早的钱庄,标志着崇福近代金融的启蒙。当时钱庄的经营业务已接近于现代金融机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的资金结算,都可通过钱庄开设账户划拨,不再直接支付现金。徐老师说,现居住在该故居中的马春江儿媳谢玉珍老人(崇福幼儿园退休老师)104岁,仍健在,常与家人打麻将。

  今天横街格外热闹,上午10点吕老师向我们告退,去接待前来春游的小客人。果然我们走过马春江故居时,街上来了一队又一队的小学生,熙熙攘攘,叽叽喳喳,但也秩序井然,在学校老师带领下,巡游于各个观光景点,古风宋韵的老街洋溢着纯真活泼的灵气、童真烂漫的欢乐

  当我们来到横街中部的“半爿弄”时,徐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东西横街的分界点,弄名之所以叫“半爿”,是因为以前这条弄堂只有一侧有房子门面,另一侧完全是墙壁,就像一条弄堂被剖去半爿一样。后来我在网上看到另两种说法:一说半爿弄是因为宽度仅半条弄堂得名,二说半爿弄把横街分为东、西横街两个半爿,故名。不管怎么说,“半爿弄”既是横街东西分界的实体坐标,又是狭窄弄巷的生动映照,更是崇福“七十二条半弄堂”文化密码的关键载体。

  到了半爿弄,西横街就走完了,临别,再回味一下刚刚走过的风雅文化之地。

  我们站在半爿弄口,西看风雅,东望烟火,预习一下接着要走的东横街。

  步入东横街,张波请大家在一家咖啡馆休息、喝咖啡,听徐老师聊崇福的历史,讲横街的故事。接着我们继续漫步,在一个名为“羊行弄”的弄口,看到墙上宣传栏贴着几十张老照片,题为《崇德记忆》。对于我来说,这是今天看到的崇福镇前身――崇德县最直观的形象,包括崇德城墙遗址、护城河、运河古桥梁司马高桥,以及古县衙、县街等等。便招呼大家在这里拍了个合影。

  在这里回顾一下我们此次参观中了解的,特别是徐、吕两位老师为我们介绍的崇德县历史。

  1五代至宋元时期: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吴越王钱元瓘析嘉兴县崇德、南津等七乡置崇德县,属杭州。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增划嘉兴五乡,奠定县域规模。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崇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

  2明清至民国时期:明宣德五年1430年)分置桐乡县,清康熙元年1662年)避讳改名石门县,民国三年1914年)恢复崇德县名。

  3当代调整1958年撤销建制,与桐乡县合并,原县治改称崇福镇。

  刚看过影像里的崇德古迹,接着就看到现实里的崇德古迹,那就是羊行弄《崇德记忆》往东不远处的一条南北向的古街,县街,也就是原崇德县衙前面的一条街。横街就是因为与县街相交,相对于县衙、县街来说是横的,故名“横街”。其实只要是东西向的,叫横街就没有毛病。因为中国的房屋建筑多是坐北朝南,主轴是南北向的,所以多以南北向为纵,东西向为横。说回县街,虽然其长度只有300多米,宽度仅2.5-3米,看上去和弄堂也差不多,但却是一条走过唐宋元明清的千年老街,也是整个桐乡唯一的一条千年老街。

  县街的南端在横街上,北端在原崇德的东西大街(现名崇德中路)上。看网上的照片,县街的北端路口是一座拱洞门坊,按现代人的眼光,这就是一条弄堂。我觉得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小城镇里道路之狭窄,这也正好佐证了县街的千年历史,就是因为年代久远,一直保存至今,所以街路窄似弄堂。

  过了县街街口,往东看到一面巨大的红色百福墙,徐老师说这里也和张波、卫平有缘,因为红墙后面是桐乡化肥厂招待所的旧址。桐乡化肥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立的国有企业,曾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小化肥生产企业,每年为国家上缴数百万元的利税,曾荣获“国务院嘉奖令”、“全国环境优美工厂”、“全国化工六好企业”等荣誉称号张波父亲曾任化肥厂党委书记,曾出席国务院召开的表彰大会,参加国庆30周年国宴,与华国锋等中央领导合影留念。张波和朋友们在父辈奋斗过、流汗过的地方拍照留影,作为此行难忘的纪念。

  其实,何止横街,整个崇福乃至桐乡都留下了张波父辈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此刻漫游在东横街,欣赏这里新老字号、各色店铺的商业图景,不由感叹前人的努力铸就辉煌,也了解到四十多年前,张父相继在桐乡化肥厂党委书记和崇福镇党委书记的任上,退休后又担纲首部《崇福镇志》主编,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自己的家史增光添彩,不由肃然起敬。

  最后,我们来到横街的东口,这里是横街的东面终端。东口的北侧是街区门坊建筑“横街”,南侧是仿古商业建筑“语儿坊”,东口连接的南大街毗邻隋唐运河古道。徐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运河边一棵皂荚树的故事。他说,1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硝皮师傅用煮熟的皂荚籽水硝皮脱脂后,将用剩的皂荚籽倒在了路边的泥土堆上。不想这煮熟的皂荚籽里面竟有一粒漏网之鱼,氤氲着大运河的灵气,这颗福大命大的皂荚籽生根发芽,慢慢长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百年来,这棵皂荚树就成了横街的“守护神”。

  告别这棵大皂荚树,我们的横街之游就结束了,后续游览的精彩,且待下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