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纽约时报畅销书《被屏幕改写的童年,一场蔓延全球的精神瘟疫》论证了:
为什么男孩子会出现躺平、摆烂
什么原因造成的男孩的精神危机
01
家里蹲的宅男
美国人用“failure to launch”(发射失败)来形容那些因为没找到工作然后和父母一直同住的孩子。
英国经济学家用“NEET”形容这批16-24年龄段没接受教育、没工作,也没接受技能培训的人群。这样的年轻人被叫作“经济尚未被激活”(我们这里叫社会青年)。
美国家长会更担心男孩子没办法成长为成功的成年人,对女孩子几乎没有这样的担心。
02
宅男“shut-in”怎样炼成以及其全球化趋势
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爆破之前,日本社会的男性背负着沉重的社会期待,他们被学业和就业高压折磨着很长一段时间。
当经济骤然下滑,男孩子们没办法再轻易取得世俗上的成功,他们就退回到童年的卧室并且关起门来。
日本用“Hikikomori”–“家里蹲宅男”来形容这类人群。
他们像隐士一样穴居在自己的房间,很少出门也不见人,包括家里人。有些家庭甚至将食物都送到卧室门口。
他们靠“宅”缓解焦虑。
但是越不出门,就意味着越无法胜任真实社会的职能。如此一来就被困住了。
心理学界以往把“家里蹲”当作日本独特的社会现象。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男孩子也开始变得“家里蹲宅男”。
03
一位宅男的写照
《纽约时报》专访了一位宅男LU。
因为在中学患有焦虑症,初中就辍学了。12岁开始,妈妈允许他在卧室接受线上教育。然而,退居卧室的孩子会面临着无聊和极致的孤独。
这个情况会迫使宅家的青少年改变他们寻求帮助的方式。接受采访的这位孩子发现网络世界甚至可以让他忘记饥饿。10年过去了,他依然过着晚上打游戏、上网冲浪,白天睡一天的日子。
LU表示,
他一点不觉得他的生活方式很羞耻,甚至为此感到骄傲。对比其他每天受老板摆布的年轻人,他的房间简直就是监狱的反义词。
“我的卧室除了我没有任何人,我可以随时随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他说。
LU的世界观很可能是因为,在虚拟世界中,有很多仿真的模拟场景满足了现实生活中的乐趣。比如社交、游戏、学习,甚至是性。再也不用因为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和不适了。
04
男孩的童年如果没有接触过真实世界风险会怎样
假设一个男孩的童年所有的危险都被排除了。
再也无法感受爬树带来的肾上腺素分泌的快感,因为大人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不再体会那种鼓起勇气去约一个女孩子出来那种胃里有蝴蝶扑腾的紧张感。

呼朋引伴晚上的探险都是过去时。
在这样的童年里,淤青、骨折、心碎的体验越来越少。
虽然听起来非常安全,但这难道是你期望给男孩的童年吗。
大部分家长应该都会说不。但事实上,这是Gen Z一代孩子大部分的成长环境。
05
一个被过度监管,风险不够的童年对所有的孩子都有害,
对男孩的影响尤其大。
作者在分析男孩精神健康趋势的时候有个惊人的发现。一般情况下,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的心理挑战会有显著的不同。女孩子压力更容易内化变得焦虑和抑郁,男孩子更有可能外化发展出一些反社会行为、酒驾、暴力、嗑药。
但是从2010年开始,男孩女孩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压力内化出现的焦虑和抑郁均发生在男孩女孩身上。压力外化出现的暴力行为在大大减少,特别是男孩子。 GenZ一代的男孩子更少饮酒 、更少出现车祸,也很少获得超速行驶的罚单。也少了很多搏斗和意外怀孕事件。
因为这个变化出现得太过突然,作者产生了疑虑。
男孩子的这些变化,
是不是因为他们大规模地退出了真实世界而进入了虚拟世界?
是不是因为他们整体都不冒险了?
这样既健康也不健康。因为这样,真实世界里处理风险的能力就习得更少了。
问卷调查显示,2013年之前(8、10、12年级)的孩子更愿意冒险尝试,但是2010年开始骤降。到2019年,男孩子的冒险意愿甚至和10年前女孩子的心态差不多。
男孩子们的想法和说话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当然也更加不愿意冒险了。一系列的研究都显示,现在青少年群体,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性格差异都不是很大了。
研究显示很多摔倒相关的医疗事件开始骤降,这同时意味着骑自行车、爬树的行为大大减少了。
研究分析不难发现,
1)1980s和1990s年开始的保护主义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男孩子社会成就的下降
3)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男孩子们从真实世界退出通过联机游戏、黄色网站大规模的进入了虚拟世界。
这个现象,引发了全球男孩们大规模的精神危机!!!
未完待译……
注:
1)本文是我翻译的原著,内容是社会心理学家集体研究的结果
2)讨论的是心理学原理,引人思考,不对具体事件做讨论
3)心理学家最后给家长、学校、政府提供了具体建议,请持续关注
凯茜易
Who is 凯茜易
前领馆移民官,自由撰稿人,公众号作家
中原油田沪鄂独生女,混血2娃娘,6国籍兄弟姐妹in-law
关注心身健康,女性成长,儿童教育,分享观点,不贩卖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