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村,少数民族表演《高原的呼唤》

第15篇《昆明行:今年春节在他乡》

你好,我是明月。我计划走遍全国,写一百篇游记。至今走了十五个城市,写了二十七篇游记。之前的文章更新在朋友圈,现在计划陆续更新到公众号。行万里路,阅风景无数。了解每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感受每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希望我一路顺利,也希望我不虚此行。对于游记,我会一两天更新一篇,欢迎大家跟我交流。

今天是我来昆明的第八天。现在是早上七点多,相对于苏州,昆明的天亮的比较晚。窗外城市的灯光亮着。查了一下天气,今天日出时间是七点四十。外面刚刚传来几次锣声,随后有人在吟诵什么,大概是僧人在念晨经。说到游记,我是选择同样主题的内容放在一起,这样,一篇内容之间就不会显得突兀。今年我第一次在外地过春节。这一篇写的就是除夕和春节的事。

除夕

白天在外游逛一天,晚上回来时,发现同室小伙正拿着手机看电视直播,他说:还有二十分钟春晚就开始了!我说:客厅有电视,到客厅看啊?然而电视好像出了点问题,捣鼓半天也调不出来。我倒不是想非要看春晚,因为我想去街上去找找节日气氛。正要出门,同住一个妹子回来了,她也说要看春晚。想着,这春晚还是得看啊!然后我俩一起研究,终于看到了直播:岳云鹏的大脸跃然屏幕上。

自己搞春节气氛,当时还想去买烟花

看了几个节目,觉得无趣,还是想去街上走走,于是就下楼了。楼下有两个饭馆还在营业,心想:这些人真辛苦,都除夕了,还不给自己放假。问老板,都除夕了,怎么还在加班?老板说,我们回族人不过春节!仔细一看,男的带着小圆帽,女的纱巾盘头。回族人不过春节,所谓除夕加班,那是我想多了。

南屏步行街,是昆明很有名的一条街。平时行人络绎不绝,很是热闹。可这除夕之夜,冷清的只有三五行人在游逛。本想出来找找节日气氛,什么都没找到。步行街边上的小巷子有人在卖小吃和水果,上前买了几个羊肉串,又买了几个苹果。突然想到:干嘛找节日气氛?自己造啊!于是立马行动——水果摊里买了一大串葡萄,和一些不认识的青枣。又多买了两包羊肉串。跑到不远处一个超市买了一大袋零食饮料。打道回府。

南屏步行街附近的小巷子

客厅里,同住的两位在看春晚,也无交流,也无笑声。我把买的东西往茶几上一放说:来,咱自己搞节日气氛!妹子领会我的意思,立马到厨房洗碗碟。我负责摆果盘,倒饮料。妹子一边洗碟子一边说:你真是个精致的男人啊!我心想:我都一个星期没洗脚了,能让你知道?另一位老兄在抢红包的世界里暂时回不来!不一会,各位瓜果零食都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春晚的喧闹声作背景,三人一碰杯:春节快乐!

春节

春节前几天就有计划:去云南民族村过春节。因为刚来昆明的第二天去了民族村,民族村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村寨,有一些村寨还有节目演出,内容很丰富,第一次是下午去的,逛了两个小时,还没逛一半,村寨就要关门了,只好匆匆走马观花。想着春节要到了,就计划大年初一再去一次。所以,一大早就起床去云南民族村。

民族村里的节目表演形式是:每个民族在自己的村寨里表演节目,且每个村寨有自己固定的表演时间表。所以看演出要提前计划好时间,有时表演的两个村寨离得比较远,还要计划好路程。逛整个民族村,即使走马观花都需要至少三个小时,仔细看真的需要一整天。

拉祜族

到拉祜族寨村,正在表演歌舞,要邀请一位观众互动。问《芦笙恋歌》会不会唱?这歌我听过,旋律熟悉,歌词不清楚,朝台上喊道:听过,记不住歌词啊!台上主持人说:记不住没关系,我这准备好了。就你了,快上来!然后就拿出歌词本。歌词本上面字很大,在台下都看的清楚。我心想:妥了!就走了上去。

通常一个人在表演之前会说“献丑了”,这是个谦虚之词。但我想,第一个用这个词的人,大概是假设自己没表演好,望求台下观众不要嘘声太大,喝倒彩。我上台后,大概紧张了,总有个地方唱不对,算是真的“献丑了”。台下没有嘘声,倒是笑声一片。我是跟拉祜族妹子一起唱的,算是勉强完成任务。

唱完后,主持人说:歌里唱道,你和阿妹荡秋千,好像燕子云里穿。刚才唱歌时,有没有云里穿的感觉?我说,有的。主持人:真的有?我说:是的,旋律很悠扬!主持人:这里有个秋千,你爬上去把上面的花儿摘下来。我一看,这不是秋千,而是一根立杆,大概四五米高,靠近顶端系着一朵花,有一根粗绳子从上面垂下来。这有点难到我了,下面没有脚登,要爬上去只能全靠臂力。我试了一下,可惜“心有余,而臂力不足”,只好放弃。

立杆边上有个独木桥,大概三四米长,很窄。主持人要我抱着拉祜妹子从上面走过去。我自己走大概还行,但抱着妹子真有些担心,还好她不重,大概九十斤。可抱着妹子就挡住脚下的路了,我只能小心翼翼往前走。到了最高处,妹子说,放我下来。我心想,不会是怕我摔到你吧?!

主持人把立杆上垂下来的绳子一头递过来,拉祜妹子说,我俩拉着绳子荡过去。我心想,刚刚我一个人都爬不上去,两个人真的可行?但看着妹子胸有成竹做准备的样子,我也豁出去了。妹子教我紧握绳子前端,她握着后面。然后,两人以“不怎么完美”的姿势荡了过去。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注:这是傈僳族寨子,非拉祜族

我以为到这就结束了。主持人说:你和我们拉祜族女孩唱过歌,还抱着她过独木桥,荡秋千。现在你得娶她,否则要被关到边上的屋子里。你想要走,只能跟妹子商量。我看到边上小屋里,拉祜妹子正朝我招手,我就走进去。小屋里有好多人,妹子给两个小沙包,说,一会做游戏!最后,节目在一群人丢沙包的游戏里结束了!

傈僳族

大概是春节的原因,很多村寨都在同时演出节目。到傈僳族村寨时,演出好像要结束了,观众和演员围成一个圈在跳舞。音乐节奏简单,但一群人围着跳舞,步伐一致,非常热闹好看。一些穿着民族服装的女孩挺漂亮,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女孩带不走,照片可带走啊!

上午跳舞,中午烤串,毫不耽误

中午时,演出基本都暂停了。边上民族小吃街人满为患,少数民族小吃花样繁多,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是什么都想尝一点,就各样都买一些。看到有人在烤羊肉串,也要了一份。可定睛一看,这烤羊肉串的妹子,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何等眼熟?仔细一想,这不是在傈僳族村寨跳舞的妹子么?跟她确定一下,还真是!都说少数民族多才多艺:上午跳舞,中午烤串,一点不冲突啊!也许晚上还要打麻将呢!

下午又路过傈僳族村寨,他们正在表演。上午没看到,下午正好补看一场。有一个节目叫“上刀山”:舞台中间有一个十几米高的,像梯子一样的架子,中间从下到上横着很多把钢刀,小伙子踩着钢刀爬到顶端,再爬下来就算表演成功。看着挺恐怖。这其实就是杂技表演啊,我是建议少表演这样的节目,或者直接取消。

上刀山,都是钢刀,十几米高

记得小时候,有个杂技团到学校附近表演,表演前提醒观众:这个节目很危险,建议心脏病不能看,小孩不能看,老人不能看……一连串的不能看,搞得大家更是好奇。后来才知是表演吞铁球:演员吞了铁球吐不出来,嘴里流出好多血。一个老婆婆惊恐的说:孩子啊,不要表演了,我给大米,我们都给你大米!(杂技团演完,第二天会挨家挨户要点大米。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按我自己的观点,类似这些“危险且缺少观赏价值”的表演还是尽量减少,或者直接取消。不用说什么“老祖宗留下来的”这样的话,过去女人不裹小脚是不道德的,后来不也取消了吗?现在谁还裹小脚呢!老祖宗不是上帝,他们的话也不是真理!紧随时代,取消“上刀山”之类“危险且没有观赏性”的表演吧,毕竟有更多更好的节目形式可选择,不需要用刀和枪伤自己,来表示自己刀枪不入啊!

傈僳族最后一个节目,演员跟观众围着一起跳舞。舞蹈很好看,但我对音乐更感兴趣。演出结束后,问其中一个弹琴的小伙,这曲子叫什么名字?小伙好像也不清楚,说了一个歌名,我找了半天没找到。晚上回来,各个网站找了一遍,才知音乐名字叫《相见乐》,是一个叫阿石才的傈僳族歌手创作的。但也只找到一段演奏视频,还没找到原版音乐。寻曲路漫漫,上下求索之!

摩梭人

明月昆明行:今年春节在他乡!

五十六个民族里没有摩梭族,云南摩梭族被归为纳西族支系,四川摩梭族被归为蒙古族支系。从五几年一直到九零年左右,摩梭族人一直要求官方恢复“摩梭族”称号。可是官方规定:只承认五十六个民族,之后再发现的民族只归为其他民族的支系。

摩梭小院

其实现在的很多少数民族都包括一些支系民族,譬如彝族就包括大概二十个左右的支系民族。虽然至今摩梭族没有被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民族,但前些年官方承认摩梭族为“摩梭人”。现在,摩梭族人的身份证的民族栏写着“摩梭人”三个字!

因为“摩梭族”不被承认为独立民族,所以摩梭村寨门前写着“摩梭之家”。摩梭之家像一个小四合院。进门正对着是“祖母房”,祖母是一家之主,是母系大家族的核心。左边有个经堂,是用来供佛和举行佛事的地方。右边是“男儿房”,住在家里的男丁:年轻男子称为“阿柱”,上了年纪称为“阿舅”,老年了就称为“老舅”。

祖母房里烧菜

四合院的进门处头顶上,是姑娘房和花房。女孩长到十三岁满,到了大年初一,在祖母和老舅的主持下举行成人礼,穿上成人服装表示已成人,她们住在姑娘房。摩梭人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制”。花房是婚龄女性住的房间。晚上,约好的年轻小伙,会从花房窗子爬进来,在窗外挂着帽子,表示房间有人约会,不要打扰。第二天天亮之前小伙就要离开,否则就被视为无礼。

每天,每个村寨有几场演出,摩梭族下午的演出时间是四点多,上一次来时,正好看了表演,这次来早了,大家都在休息。四合院上上下下都围坐着游客,像是在等着演出。院子里有一处在卖酥油茶,我过去买了一杯,算是入乡随个俗。

阿夏衣服

祖母房门前摆了一些书,翻看一下,是一本摩梭族人自己写的书。翻看好多页,都是抒情散文。其实,文章抒情是正常的,但要适可而止。刚要放下书,翻看一下目录,看到有几个关于摩梭人的小故事:

摩梭人相信一个叫“蛊”的东西,大概是一种有毒的虫子。而有一类人被称为“养蛊者”。人们信蛊,避蛊,孤立“养蛊者”。有些人莫名被扣上“养蛊者”的帽子,就意味着悲剧的到来。有个女孩因为被认为是“养蛊者”,虽然勤快善良,但没有人敢娶她,到了二十五岁还没有嫁出去。

阿夏花房

另一个女孩情况较好,她是个老师,也被认为是“养蛊者”,但是有个青梅竹马男同学喜欢她,后来他俩突破各种阻力在一起,还生了小孩。然而,男方家人抢走小孩,并要跟男子断绝关系。男子生气出走他乡,女孩未老先衰,每天木偶一样教着课。愚昧思想真是害死人啊!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摩梭族的资料,就买了,书不厚,十块钱。到卖酥油茶的小伙那付钱时,想到之前看到一个文章,说很多少数民族景区,钱都被官方挣了,付钱时最好给现金。我想到之前买酥油茶时,扫的二维码收款方是“云南民族村官方账号”,我不知道这钱,寨子里会分多少。不想那么多,掏了十块钱现金给小伙。

顺便跟小伙聊了一会,问他有没有杨二车娜姆的书(杨二车娜姆是摩梭人,写过一本《走出女儿国》,当初是因为她,我才知道摩梭族这样一个“母系氏族”的民族。)他说,我们不承认她是摩梭人,因为她写过一本书!我似乎听懂了小伙的意思,大概书中写了一些关于摩梭人不好的地方。我说,她为摩梭族做了宣传啊?我以为她是你们心中的功臣!小伙摇摇头。

我不清楚这是小部分摩梭人的看法,还是大多数摩梭人的共识,但看小伙也就十六七岁,年轻人都排斥杨二,也许她在摩梭人心里真的不是很受欢迎。但我想的是:贡献越大,非议越大!我觉得,杨二车娜姆是一个不错的女人。大年初一在云南民族村整整待了一天,游记只选写了一部分。昆明的景点也不少,如果只有一两天的时间,民族村真是必去的地方。

从云南民族村回来,已经晚上八点多了。想着今天大年初一,韩寒的电影今天首映,就想去看。搜索附近的电影院,票基本都被买光了,只好骑车去两公里外的电影院去看。

其实,上学时韩寒对我影响很大。有一次上晚自习,我在图书室借了一本战争武器的书,看的很乏味。同学丢来一本《三重门》说:看这个,这个有意思!我心想,怎么说,小说也比武器参数有意思,就看了一会。这一看不可收拾,幽默有趣,充满智慧(现在看,可能会认为是小聪明)。翻看作者,才十七岁,这给我打击坏了:人家十七岁就写出这么厉害的一本书,我连一本《三国演义》都看的磕磕绊绊。之后把他的大多小说都看了一遍,每一本书都像是对我一次打击!

后来,我也什么书都乱看一通,就形成我现在这乱成一团麻的知识结构。我有时跟别人说,知识面像是粉刷出来的墙壁,别人是一排一排粉刷,面面俱到。我是这里懂一些,那里懂一些,你以为我了解的东西,我还真不知道。你以为我不了解的东西,我还确实下功夫研究过的。好了,不吹牛了。说说韩寒电影:

《飞驰人生》是一部幽默的电影,一部关于赛车,关于理想信念的电影。宣传海报上写了很多“鸡汤语录”,但韩寒在电影里似乎故意反鸡汤,尤其,在“诗人”尹正抚摸着以为是“夺过五连冠的老赛车”时的那段诗意感慨,惊呼“呼应上了”,随后发现摸错了车。一个“摸错车”就把鸡汤打碎一地,挺好。前两天写到“不要忧伤,别化浓妆”,其实很多“忧伤”的文章就是鸡汤太多。大过年的,开开心心,少点鸡汤,多点快乐。

楚雄的傍晚,升起一轮明月

刚刚想用《平凡之路》的“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歌词做文章结尾,既“忧伤”又诗意。一想,不行!我是一个反鸡汤的粗汉子,应该霸气外漏,所以,来一段《国歌》——刚刚还真把《国歌》拿出来,差点犯了错,《国歌》是不让修改的!那怎么办?那就跑个题,聊点昨天的事。昨天(二月八号),早上计划去西双版纳,中午买了去建水的票(看元阳梯田),晚上却到了楚雄。其中原因以后再续。引一段林语堂的话为自己辩解一下: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

明月在楚雄

2019.2.9 除夕部分写于昆明,春节部分写于楚雄

《明月中国行》更多游记点”阅读原文”

明月南京行:千里之行第一篇

明月北京行:天安门上太阳升

明月深圳行:擦肩而过文道兄

明月海南行:异域风情的海岛

明月南宁行:读经念佛为修心

明月桂林行:谈博物馆和传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