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顾一篇提到“颞部和眶周的韧带支持结构”绕不开的著名研究,Byran C. Mendelson教授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颞附着(TLA)的概念,并阐述了作为眶韧带(SLA)、颞上隔(STS)和颞下隔(ITS)交点的TLA作为面部提升重要点位的重要性。
篇幅有限仅展示主图和结论部分,推荐阅读原文。



图1 面部韧带形态学分类。该图显示了三种形态的韧带:
附着(颞附着)
隔(颞上隔、颞下隔、眶周隔)
和真性韧带(颧弓韧带、咬肌韧带)

图2图3 眶周和颞韧带附着与主要神经血管的关系。
颞附着(TLA)、眶上韧带附着(SLA)、颞上隔(STS)、颞下隔(ITS)、眶周隔膜(PS)、眉弓外侧隔膜增厚部分(LBT)、眶外侧隔膜增厚部分(LOT)、哨兵静脉(SV)、面神经颞支(TFN)、颧颞神经(ZTN)、颧面神经(ZFN)。

面部注射提升的解剖基础-颞部和眶周的韧带支持结构
标本1: 图4-图6
图4 右侧颞部。
牵开器位于颞浅筋膜(STF)。剪刀正在释放颞上隔(STS)前端的颞附着(TLA),颞附着内侧是额骨骨膜(FP),外侧是颞深筋膜(DTF)。颞附着往上延伸是颞上隔(STS)。颞下隔(ITS)深浅层附着的位置由蓝色缝合线确定。

图5 分离颞下隔,牵开器进一步抬起颞浅筋膜。
颞部被颞下隔的附着线分成两部分。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主要在下半部分,包括:位于中央的未命名的小韧带附着(蓝色墨水标记),颧颞神经(ZTN,黄色珠子),哨兵静脉(SV),面神经的颞支(TFN,绿色珠子),蓝色虚线为眶韧带附着(SLA)的上边界。

图6 进一步抬高颞浅筋膜,可见下颞间隙(L.T.C.,阴影区)的三个边界:颧弓(ZA),颧骨额突 (FPZ),和颞隔(ITS)。颞下隔上方颞深筋膜的光滑表面形成了上颞间隙(U.T.C.)的基底。SV,哨兵静脉。
标本2: 图7-图12
图7 右侧颞部,俯视观,向下看为颧弓。眼部在左,耳朵在右。牵开器将颞浅筋膜从颞深筋膜抬高以显示上颞间隙。颞下隔(ITS)的附着处由位于颞浅筋膜(STF)下方和颞深筋膜(DTF)上方的蓝线标记。剪刀的尖端在下边的三角形隔室里,该处颞下隔通过与颞附着(TLA)合并在前方终止。
图8 在图7的基础上完成颞下隔(ITS)和颞附着(TLA,用墨水勾画出的三角形结构)分离。左侧为眶韧带附着(SLA),附着于眶上缘上方。可见释放的颞附着与眶韧带附着是连续的。剪刀位于眶周隔(PS)的眶(内)表面之下。眶周隔与颞/眶韧带附着之间存在无韧带结构的区域。

图9 继续往下解剖至颞下隔(ITS)下方的颞部下三角腔室。注意下腔室的脂肪组织与上腔室的网状组织的比较。左侧为哨兵静脉(SV)。剪刀位于颧颞神经(ZTN)的内外分支之间,两条神经分支由纤维组织保护。

图10 对下颞区底部进行解剖。多条颞面神经分支(TFN)位于与颞浅筋膜(STF)深面相邻的纤维脂肪组织内。这些分支在穿过颞筋膜时与颧颞神经(ZTN)的分支垂直。SV,哨兵静脉;ITS,颞隔。
图 11 将浅筋膜完全掀起至下颞区的边界。颧弓(ZA)的上边界用连续的线条标记。面神经颞支(TFN)位于下颞区底部边界处的顶部。颧颞神经分支(ZTN)穿过下颞区;其纤维保护组织已被分离出来。颧弓边界处的细纤维附着(X)逐渐变得更加密集,直至在颧弓的下边界形成真正的韧带结构。ITS,颞下隔。


图12 下颞区往下方继续剥离,直至颧弓(ZA)。右侧可见耳部。可见面神经颞支的走行(TFN,由绿色背景和箭头表示),这些神经从颧弓(ZA)的下边界以下出现并通过颞浅筋膜的下侧。神经组织在此处受到脂肪组织和周围韧带的保护,这些韧带结构同时将颞浅筋膜连接到颧弓。

图13 14 眶周和颞侧韧带附着的临床意义。
绿色显示侧眉提升需释放的韧带;黄色显示可通过颞部的韧带释放来达到提升上面颊的目的。
颞附着(TLA)、眶上韧带融合(SLA)、颞上隔(STS)、颞下隔(ITS)、眶周隔(PS)、眶周隔外侧眉部增厚(LBT)、眶周隔外侧增厚(LOT)、前哨血管(SV)、面神经颞支(TFN)、颧颞神经(ZTN)、颧面神经(ZFN)。

参考文献:
C J, Moss,B C, Mendelson,G I, Taylor,Surgical anatomy of the ligamentous attachments in the temple and periorbital region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0, 1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