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生命的探索

《蒙求译读》连载(五)

那盏灯青少年读物推荐

NAZHANDENG

     《蒙求》选取《论语》《孟子》《三国志》《世说新语》等经籍、名著中的轶事典故编成四言韵语,一句一人一事,偶有两句两人一事。作者将发生在某个人物身上的相关典故、成语为读者一一呈现。《蒙求译读》连载系列每期将更新两个以上人物的典故、轶事,配合张凤霞教授生动有趣的播讲,带领读者领略古人风采、体会经典文化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今日内容

NAZHANDENG

Part 01.

王珣短簿



Part02.

伏波标柱

NAZHANDENG

簿

王珣

王珣(349年-400年),字元琳。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书法家。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见“王导公忠”)之孙,王羲之(见“逸少倾写”)再从侄。

     王珣和郗超,都有奇才,他俩都在大司马桓温(见“桓温奇骨”)的手下做事。并且两个人都很受桓温的器重和提拔。对桓温来讲,他欣赏王珣的是他的精明强练,倚重郗超的是他的智慧谋略。一个做主簿,一个任参军,一个善于内务管理,一个长于权谋机变,所以,桓温每件事都要同他俩商量。而郗超和王珣,无疑是桓温身边最得力的左臂右膀。王珣这个人个子不高,郗超呢胡子长得多,所以当时的荆州人给他们编了几句歌谣,说是: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意思是:“大胡子的参军,矮个子的主簿;能叫桓公欢喜,能叫桓公发怒。”所以“王珣短簿”就是这个意思。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宠礼》

0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典故成语

如椽之笔

     王珣个子不高,却从小胆识过人,才思敏捷。20岁担任桓温的主簿,就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有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遇到一个神人。送给他一支很大的笔,那支笔就像支撑屋顶的椽子那样粗,那样大。王珣醒后,非常惊异。他就对人说“此当为大手笔事”,预感到有大的事情要做。果然,不久,晋孝武帝司马曜驾崩,王珣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蒙求译读》连载(五)

后来,赞美作者的文字高明,就叫“大手笔”“椽笔”大笔如椽,或如椽之笔。

                     ——《晋书·王珣传》

0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东北)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wěi áo,?-33 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的属下,其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安定边关南征北战,是稳定东汉初期疆域的功臣。被光武帝刘秀授予伏波将军。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伏波在这里指的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的著名军事家——马援。伏波将军原本不是官名。秦以前,将军不是一个常置职务,到了汉武帝(见“宁成乳虎”时,将军才成为常设的官职,名位最高的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比如卫青(见“卫青拜幕”)就官至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见“去病辞第”)被

封大司马骠骑将军。其次是前、后、左、右、中将军,另外,还有众多以个人能力封号的将军,伏波将军就是这种功劳成就很大的个人能力封号将军之一。伏波的意思是降伏波涛。历史上第一位伏波将军是汉武帝时期的路博德。马援是历史上第二位被封为伏波将军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位。

     标柱说的是东汉时期,交趾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河内,有两个女子,征侧和征贰姐妹两人起兵反汉,号称“二征起义”,光武帝刘秀(前5年-57年,字文叔,南阳群蔡阳〔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人。东汉王朝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就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这次叛乱,马援平定交趾后,在这个地方立起了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这就是典故伏波标柱的由来,也叫做“马援铜柱”。历代文人的诗赋中也常提到这一历史古迹。比如初唐诗人宋之问的《韶州诗》中就有这么两句:“珠崖天外郡,铜柱海南标。”

  ——唐 ·李延寿《南史·夷貊传》

典故成语

老当益壮

     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在扶风做官。有一次,被派送一个犯人去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边躲了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情不再追究。于是他就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就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老当益壮”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

     马援经常带兵出战,有一次,他南征回到洛阳,亲友们都出来迎接和祝贺当中有个叫孟冀的人,以有谋略著称,他和大家共同祝贺马援胜利归来。马援不是很高兴,就说:“我希望您能说一些有用的话,怎么也跟着起哄,跟大家一样只说恭维的话呢?当年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了七个郡,才仅仅封赏数百户。如今我功劳微薄,却封赏我大县市,功劳小而赏赐丰厚,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先生怎么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愚笨想不到”。马援进一步说道:“现在乌桓和匈奴屡屡在北疆进犯,我想去平定这些叛乱。男子汉,就要战死在边关沙场,以马皮包裹尸体送回来下葬,怎么能躺于床上安心享受儿女的侍奉老死在家里呢!孟冀感叹道:“将军是真正的勇士啊,大丈夫确实应当那样。”

这就是成语“马革裹尸”,形容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决心意志。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刻鹄(Hú)不成尚类鹜

画虎不成反类狗(犬)

     马援,一生戎马,忠于国家,项功绩和精神为后人所敬仰。而他对于儿孙的教育也是很重视的。马援的侄子马敦、马严都喜欢讥讽评议时事,并且与当时的一些侠客们轻相交往。马援当时尚在交趾,就写信回家训诚说:“你们听到人家过失,要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到,但口中不能说出来。喜欢议论人的长短,胡乱讥讽时政,这是我最厌恶的,我宁肯死也不愿听到子孙们有这种行为。龙伯高,敦厚周到谨慎,谦约节俭,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讲义气,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好人坏人都合得来,父亲去世了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虽然也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学不到位,也能学成一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如果学习杜季良不到家,就会堕落成为轻薄的人,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了。到现在为止杜季良还不知道,一些将领们切齿恨他,我常为他感到寒心,所以我不希望你们学他。”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犬)”。比喻模仿不到家而弄得不伦不类或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目标而终成笑柄。

        ——汉·马援《戒兄子严敦书》

虮(iī)虱(shi)无依

     有一次,马援在寻阳平定山林叛乱,曾上书给光武帝说:“破贼须剿灭他的老窝,砍掉山林竹木,敌人就没有藏身之地了。好比小孩头上生了虱子,剃一个光头,虱子也就无所藏身了。”据说,光武帝看后,觉得马援这办法、这比喻都堪称绝妙,赞叹之余,来了个当场运用,下令把宫中小黄门头上有虱子的,一律剃成了光头。

      ——《东观汉记·马援传》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