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灯青少年读物推荐
NAZHANDENG
《蒙求译读》连载(三)
《蒙求》选取《论语》《孟子》《三国志》《世说新语》等经籍、名著中的轶事典故编成四言韵语,一句一人一事,偶有两句两人一事。作者将发生在某个人物身上的相关典故、成语为读者一一呈现。《蒙求译读》连载系列每期将更新三个人物的典故、轶事,配合张凤霞教授生动有趣的播讲,带领读者领略古人风采、体会经典文化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今
日
内
容
/
/
/
NAZHANDENG
谢安
政治家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王俭(见“王俭坠车”)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1911 年-1992 年,湖南沅江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高洁说的是谢安从年轻的时候就志向高洁,淡泊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进京为官,他都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多次辞谢,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为官。
——《晋书·谢安传》
东山再起
谢安在出仕为官之前居住在会稽东山,经常和王羲之(见“逸少倾写”)等人游览山水,吟诗谈文。那个时候已经很有名望,大家也都认为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意思是,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等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
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而把他隐居的志向与想法称为“东山之志”。
——《晋书·谢安传》
新会蒲葵
谢安不仅人品高洁,长得还非常俊雅,风度翩翩。可以说是那个朝代的偶像级明星,也因为这种明星效应,还让他的一位穷老乡发了笔不小的财。谢安的穷老乡原先是个县令,后来被免了官,连回家的盘缠都不够。谢安有心赠他些盘缠,但又怕伤了他的面子。于是就问他有什么能换钱的东西。这个穷老乡说是去年生意没做好,剩下了五万把根本卖不出去的蒲葵扇。谢安说,那我给你推销推销吧。于是,他就从中随意地拿了一把。平时跟名流们一起交谈的时候,总是拿在手里。诸位名流一看谢安,发现蒲葵扇拿在手里还蛮潇洒的,于是纷纷购买,建康城居然掀起了一股蒲葵扇抢购风,五万把扇子很快倾销一空。
这就是“新会蒲葵”的故事,一直到清末民初,“新会蒲葵”还都是个很响亮的品牌。
——《晋书·谢安传》
屋下架屋
晋朝时候,有一个叫庾仲初的人写了一篇《扬都赋》,被他人极力抬高身价,说可以与张衡(78 年-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见“相如题柱”]、扬雄〔见“扬雄草玄”〕、班固〔见“武仲不休”〕并称“汉赋四大家”。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被后人誉为“木圣”)的《二京赋》以及左思(见“左思十稔”)的《三都赋》相媲美。于是人人争相抄写。谢安看了后却说: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意思是说内容十分乏味,处处模仿别人的作品。
后来就用屋下架屋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繁复。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雅人深致
谢安常常和子侄们聚会,有一次他问《毛诗》里哪一句最好。侄子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说:“’谟定命,远猷辰告。’我觉得这一句很有雅人的深远志趣。”

这就是成语“雅人深致”,形容人的言谈举止高尚文雅,不同于流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一往情深
谢安多才多艺,还精通音乐。他有一个朋友叫桓伊,是东晋时有名的将领。在驰骋疆场以外,还十分喜爱音乐,会作曲,擅长吹笛子。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打节拍,并不停地赞叹。谢安见桓伊不仅音乐造诣很深,而且对音乐如此痴心,便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情深呀!”
这就是成语“一往情深”的来历。现比喻对人或事物倾注了很深的感情,不能克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
/
/
NAZHANDENG
王导
政治家、书法家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
王导先后辅佐了东晋三朝皇帝。元帝司马睿(见“贺循儒宗”)非常器重他,把他比作萧何(见“萧何定律”),朝中名士大臣非常信任他,把他称为江左管仲(见“管仲随马”)。他为人执政公平、忠于东晋,所以被称为“公忠”。在面对从兄王敦(见“王敦倾室”)的判乱时,大义灭亲,不与其同谋,帮助朝廷消灭了王敦。
——《晋书·王导传》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王敦叛乱时,王导怕受牵连,每日都率领须宗族二十余人跪在宫殿外请罪。一天正好碰上周顗(yǐ,见“周侯山嶷”)入宫,周顗,字伯仁,王导就哀求他说:“伯仁,我一家百口就托付给你了。”周顗表面上毫不睬理,入宫后却对明帝说王导的忠诚,明帝听从他的意见。又留周顗饮酒,周顗酒醉出宫,王导还跪在宫门前,又求周顗,周顗不说话,却喷着酒气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王导自以为周顗不救他,于是怨恨在心。
后来王敦征求王导意见,问周顗是给他高官还是杀掉,王导都默而不语。于是王敦就杀掉了周顗。后来王导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辞感人,殷勤切至。王导泪流满面,悲不自胜,对他的孩子们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对这样的良友。”
这就是成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来历。比喻一个人虽不伤害别人,别人却因他而受到伤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
/
/
/
NAZHANDENG
匡衡
学者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曾官至丞相。
西汉学者匡衡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却因家贫无法上学,于是就跟一个亲戚学习识字写字。由于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只好借书来读。同时,还要帮助家里做农活,只有休息时才能读会儿书,这样十天半个月才能读完一本书。着急的匡衡就想,白天没法多读,那就晚上多读一些。可是家里连灯油都买不起。一天晚上,默记白天的诗文时,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有邻居家透过来的亮光,于是,匡衡就在这面墙上凿了个洞,借着从洞中透过来的光读书。这个故事也叫“凿壁偷光”或“凿壁借光”。
——汉·刘歆《西京杂记》
《蒙求译读》连载三
本期《蒙求译读》更新到此结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扫码关注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下期再见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