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妆行业的“退市潮”来得更加猛烈了些。
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经至少有7家美妆相关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告别”资本市场。
幸美股份、九有股份、森语集团、林森股份、雅莎股份、普利制药等多家企业相继添列退市名单之中,而且这份名单可能还在继续拉长。
这些企业中,有选择主动退市的,比如林森生物、雅莎股份;更多的是被动强制退市,比如龙津药业、九有股份、幸美股份、森语集团,等等。
雅莎股份和林森生物都是主动申请退出资本市场,他们给出的退市理由是:为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公司经营管理,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经营决策效率。
公开资料显示,雅莎股份成立于2009年,主要从事生物医疗器械、医学美容产品、基因工程等项目,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营销、学术培训、服务一体化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旗下拥有包括雅莎尔、复因、ZQ-II、雅奇等多个护肤品牌,2018年在新三板挂牌。
被强制退市的美妆相关企业,有的是因为财务造假,典型如布局多款热门化妆品原料(包括玻色因、依克多因、红景天苷等)业务的普利制药;有的是因为信披问题,典型如幸美股份和森语集团。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2022年,普利制药虚增营收10.29亿元、利润6.69亿元,因财务造假,普利制药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并于2025年5月22日被摘牌。
幸美股份则因公司未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违反了相关规定,触发强制摘牌;截至2025年4月30日,森语集团亦未能按照规定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且主办券商已无法与其取得联系,最终,森语集团股票已于5月6日被停牌。
除了财务造假和信披问题,触目惊心的财务困境,亦是有的企业被强制退市的导火索。

比如,曾经的明星企业、“新三板日化第一股”幸美股份,曾凭借“7小时不脱妆BB霜”和1.5亿元广告投入创下销售奇迹,却未能适应电商与直播带货的渠道变革,连续6年亏损,2023年营收仅剩886万元,净资产跌至-117.65万元,资不抵债。
值得关注的是,幸美股份的退市,还与其公司治理的严重缺陷,管理失职等等相关,最终导致企业崩盘。
财报显示,龙津制药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590.18万元,同比暴跌77.64%;归母净利润亏损407.99万元,同比减亏9.17%;扣非净利润亏损575.52万元,同比减亏5.79%。
同时,龙津药业2023年度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2024年龙津药业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扣除后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触及财务退市标准。
另外,跨界转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反而成为一些企业的“致命诱惑”,加速企业被强制退市进程。
比如,龙津药业2023年增资控股纯净美妆品牌“地球主义”,试图通过美妆业务扭转颓势。然而2023年、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分别亏损772.51万元和143.42万元,未能有效赋能主业,挽救业绩。
九有股份2023年3月以400万元收购佩冉化妆品40%股权后,双方非但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反而互相拖累,佩冉化妆品2024年上半年虽营收增长,达1.77亿元,但净亏损769.61万元,与母公司协同失败。据了解,佩冉原属佩莱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该集团还拥有如薇(RNW)、悠宜(UNNY CLUB)等美妆品牌。
林森生物的业绩增减也“依赖”护肤品业务。2021年,林森生物护肤品业务营业收入达到8668.3万元,占整体营业收入的71%,同比增长达4214.13%;2022年,其护肤品业务营业收入继续上涨61.37%,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4亿元,在整体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超过86%;不过,2023年,林森生物护肤品业务营业收入大幅下降,仅278万元,导致企业整体营业收入明显下降,仅为2258万元,同比下降85.99%。
“退市潮”背后,是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财务指标门槛大幅提高,监管力度显著加强。新监管政策或成为压垮这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退市潮”加速了化妆品行业洗牌与市场出清,推动行业从资本狂欢回归产品本质,行业的价值天平从营销概念向产品研发与合规经营倾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事实证明,当潮水退去,唯有回归产品本质,坚守科学研发的企业和品牌才能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