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星期日,阳光灿烂

朋友在“一束光”读书群里发了一信息:

我一看是“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福利发放,马上预定了两张票。

5月18日,正好是我与冰哥结婚23年的纪念日。

不再是吃一顿大餐,买一个包包的年龄了。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城市文化游,是最好的纪念方式,一起牵手漫步,一起参观博物馆。

来青岛25年了,作为一个新市民,路过德国总督府无数次,但每次只能远远地看着它。

在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自由行了一个多月,参观了很多历史博物馆,印象中除了去北京、上海、广州看过很多博物馆,青岛的寥寥无几。

我对自己居住生活25年的城市了解太少了。

走进德国总督府,首先映入眼帘就是吊着一个硕大水晶灯的大厅,从一楼到二楼,又到地下室的厨房,酒窖,以及放映室。

给我留下最大感动的是《东西相会,建筑之巅》的纪录片。

用隽永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青岛,位于胶东半岛这个小渔村到建立城市的故事。

发自肺腑的扪心之问:德国总督府,你是为谁而建?

这,注定与中国近代史相关联的一部屈辱史。

青岛德国总督府建立于1903年,当时的德国胶澳总督是叶世克。

1898年3月6日,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两岸551平方公里的陆域土地、576.5平方公里的海域租与德国,租期为99年。

漫步青岛:德国总督府博物馆免费游,感受东西建筑文化对话

德国为了强化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在租借地设立胶澳总督府,作为其最高行政、军事长官的办公场所。

在城市建设方面,德国通过一系列土地法规和建筑条例来规范青岛的开发建设。例如1898年9月2日公布的《置买田地章程》,规定土地交易须向总督府报告价格,并缴纳纯收益的三分之一作为土地增值税,总督府还保有土地优先购买权等。这些条例为德国在青岛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德国殖民者能够按照其设想对青岛进行开发,而总督府的建设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给大家的印象,青岛的城市是红瓦绿树,蓝天白云,这是德国侵略者给这座海滨城市建设的定下的风格。

在时间的长河里,历史文化移植的轨迹里,青岛现代化的发展中,又将如何定位海滨城市的气质风格呢?

我不想用文字记录总督府,从现代眼光看依旧是先进的家居设计,比如暖气管、暖气片,还有可以升降,调整灯光明暗的硕大厅灯,以及把食物从地下室厨房传动到客厅的升降装置……

一个个细节在无声地提醒每一位来参观的游客在思考,近代史的中华民族多么闭关锁国,与世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多远的距离?

德国用坚船利炮利炮占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城市,并让我们见识西方列强人的奢华的现代生活。

而且在修建这座总督府时,年轻的设计师拉查洛维茨(Werner Lachowicz),把东方文化融入了西方的建筑。

龙在西方文化里象征邪恶与恐惧,而在东方哲学里象征权威、吉祥如意。

修建在总督府塔楼上的诺曼龙头,“他是谁,何之名。为何所用?”

类似紫禁城角楼的中国传统攒尖式设计。

文化上的主动融合,侵略者用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来镇宅、辟邪、守护及向远方的故乡祈福,就像一场政治梦想的黑色幽默。

在中国,北京紫禁城的角楼是迎接星宿下凡的宫殿,而西方大教堂高耸的尖尖的塔楼,也是向天空生长。

东西方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天空的向往。

年轻的德国设计师深谙其中,他出生在德国,成名于中国,53岁在北京去世。

他的建筑作品仿佛在默默无声地完成东西方建筑文化对话的一次轮回。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时光之外,总督府的石缝之间,我们把那些外来者称之为“世界”。

一代又一代人以宽阔的胸怀去面对曾经的历史。

并且,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永远不允许类似再发生。